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最常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也可见于其他严重肝脏疾病患。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病患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对78例晚期肝病合并SBP患的临床表现、腹水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最常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也可见于其他严重肝脏疾病患者。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对78例晚期肝病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表现、腹水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晚期肝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诱因、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46例临床确诊的晚期肝病(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早期大多数症状较轻,无明显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结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腹水白细胞无明显升高,早期诊断应结合病史,个体情况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肖翔  苏宏正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03-103
目的对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市收治的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5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应用临床病症、腹水多形核白细胞计数以及细菌培养等进行诊断,应用头孢三代抗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原发病进行干预,治疗两周。同时对患者进行利尿、限钠、保肝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辅以预防胃肠黏膜出血治疗及酸碱平衡、水电解质调节等。结果经过治疗,50例患者中,腹水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降低,84%的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上升显著,疗效确切,其中有13例治愈,占26%。29例好转,占58%。8例死亡,死亡率16%。结论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有效诊断,并采取对症处理,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朱长龄 《医学文选》2000,19(4):479-480
我院收治 2 1例晚期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 (以下简称 SBP)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1 ]   1确诊肝硬化 ;2有发热 ,腹痛 ,腹压痛等症状和体征 ;3腹水常规符合炎症改变 ,李凡他试验阳性 ,白细胞总数 >0 .3× 10 9/ L ,中性粒细胞 >35 % ;4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凡具备 1项加上其余的任何一项 ,在排除继发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后即可确诊。1.2 一般资料  2 1例中男 18例 ,女 3例 ,年龄 2 0~ 30岁 3例 ,31~ 5 0岁 12例 ,5 0岁以上者 6例 ,病程 4~ 12年 ,发病多见于中年男性。1.3 症状与体征 发热 19例 ,…  相似文献   

6.
<正>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一种严重的并发性感染,也是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十年间我科收治SBP患者18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诊断依据 (1)有肝病史和肝功能异常;(2)主要依据腹水中性多形核细胞(PMN)的增加,按沙氏标准腹水细胞数>100×10~6/L;(3)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腹膜炎。 18例SBP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8~81岁。原发肝病:肝炎后肝硬化10例,隐匿性肝硬化5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例,慢性重症肝炎2例。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腹水,不同程度的发热8例,不定位腹部压痛6例,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3例,腹水细胞数>0.5×10~9/L 10例,0.1×10~9/L~0.5×10~9/L 8例。15例进行腹水细菌培养,大肠杆菌2例,克雷伯杆菌1例。各例均进行B超检查,17例符合肝硬化所见,有脾肿大和腹水征。  相似文献   

7.
肖翔  苏宏正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75-175
目的对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市收治的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5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应用临床病症、腹水多形核白细胞计数以及细菌培养等进行诊断,应用头孢三代抗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原发病进行干预,治疗两周。同时对患者进行利尿、钠摄入限制、保肝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辅以预防胃肠黏膜出血治疗及酸碱平衡、水电解质调节等。结果经过治疗,50例患者中,腹水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降低,84%的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上升显著,疗效确切,其中有13例治愈,占26%。29例好转,占58%。8例死亡,死亡率为16%。结论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有效诊断,并采取对症处理,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是指腹腔内无明确感染源 ,在腹水形成的基础上发生的细菌感染。SBP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在慢性重症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率 70 %以上 ,预后差 ,病死率超过 5 0 % [1 ] 。与重症肝炎发生消化道出血 ,肝性脑病等其他并发症 ,在影响预后方面占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所以 ,在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预防SBP的发生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是降低SBP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1 病因和感染途径发生SBP的患者为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 ,常常伴有…  相似文献   

9.
梁高林  李达蔚 《华夏医学》2007,20(6):1291-129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 taneous bacteria l periton itis,SBP)是在腹腔及邻近组织无感染源(如腹腔脓肿、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肠穿孔等)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1]。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伴腹水时,11%~29%的患者发生SBP,且复发率高、远期生存率低[2],对SBP做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是改善肝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笔者采用生理盐水行腹腔灌洗及腹腔内注药等治疗慢性肝病并发SBP 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肝病并发SBP病例均为本科住院患者,均经影像学、血清酶学、腹水常规或腹水培养证实,诊断符合2000…  相似文献   

10.
我院应用头孢哌酮、甲硝唑联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 Neu%)对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且入院后同时检测PCT、血常规、腹水常规和腹水培养的130例肝病腹水患者临床资料,SBP确诊组89例,其中培养阳性且多形核细胞(polyremorphonuclear,PMN)≥250×106/L 患者10例(SBP1组),培养阳性但PMN<250×106/L 患者11例(SBP2组),培养阴性但PMN≥250×106/L 患者68例(SBP3组);非感染性腹水组41例.比较4组患者入院时的血PCT、Neu%、腹水PMN等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PCT、Neu%对SBP的诊断价值及效能.结果 PMN≥250×106/L 的SBP患者培养阳性率为12.8%.PCT在培养阳性的腹水患者中显著高于培养阴性的患者[中位数(四分位距)]:[4.51(1.54,8.46)vs 0.77(0.21,1.69),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PCT诊断SBP1、SBP2、SBP3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795、0.265、0.405 ng/mL;AUC值依次为:0.963、0.767、0.714;敏感度依次为:100.00%、90.00%、62.30%;特异度依次为:92.70%、63.40%、80.50%;血常规Neu%诊断的最佳界值分别为:68.45%、62.65%、65.00%;AUC值依次为:0.878、0.756、0.669.依据上述界值,降钙素原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两者串联诊断SBP1、SBP2、SBP3的AUC值依次为:0.976、0.865、0.706.结论 血降钙素原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例在SBP中均具有一定的预警效果和诊断价值,不同类型SBP其CUT-OFF值不同,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早期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 003例,从中选取并发SBP者385例,其中腹水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leuc...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终末期肝病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3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进行MELD评分,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观察3个月后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中4例治疗前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7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53%;对照组中6例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6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87%,与治疗组相比P<0.05。结论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人工肝治疗MELD评分在30-4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0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若虎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78-179,18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02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者近半数无明显腹膜刺激征。88例(86.27%)患者腹水多核细胞(PMN)比值≥0.50。26例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共分离细菌28株,大肠埃希菌占46.43%。腹水蛋白≤10g/L,并发SBP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10g/L患者。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较可靠的参数。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10g/L患者应警惕SBP的发生,宜及早行腹水检查。SBP患者宜早期抗生素治疗,不必待腹水细菌培养回报。  相似文献   

15.
肠道除具有消化、吸收、分泌功能外,还起到重要的屏障功能。终末期肝病患者大多出现肠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后者又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营养不良亦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合并症,机体营养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肝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通过营养干预来维护肠屏障的功能,对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将住院治疗的17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和非SBP组,从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腹水总蛋白、是否合并肝癌、ALT、AST、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等方面,分别采用单变量(t检验或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BP的发生率为24.4%(42/172);单变量分析显示SBP组与非SBP组之间在MELD评分、合并肝癌百分比、血清ALT和AST、血清白蛋白及腹水总蛋白6个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显示只有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及腹水总蛋白3个因素入选回归模型(P〈0.01)。结论较高的MELD评分、较低的血清白蛋白及腹水总蛋白浓度3者可能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9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性评估,随访1年。计算每例患者入院当天的MELD评分和Child-Pugh分级,以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分析两种评分系统的相关性。结果随访3个月内有37例(18.6%)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3.4±9.90),(10.8±2.29)与生存组(14.3±4.46),(8.68±2.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第1年内有59例(29.7%)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0.30±9.31)和(10.30±2.32),与生存组(14.3±4.46)和(8.68±2.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MELD评分与Child-Pugh分级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23,0.747(P<0.05),对1年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45,0.723(P>0.05);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呈显著相关(r=0.72,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短期和中期预后,MELD评分短期评估效率优于Child-Pugh分级,能更准确反映病情危急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移植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87例行肝移植治疗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计算治疗前MELD评分,并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7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7%,住院28 d和术后3月生存率分别为89.7%和88.5%;非并发症组和生存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4.6、12.9,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组和死亡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21.6、29.4,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ELD≤15组相比,16~24组和≥25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16~24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25组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高分值MELD(≥25)可能是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与死亡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ESLD)行肝移植术患者术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ESLD行肝移植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患者术前与术后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中92%于术后至少出现1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72%的患者于术后进行高血压治疗,术后发生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为62%,而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超重及肥胖的发病率分别为3%、10%、42%和13%.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明显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对于易感人群可能引发糖尿病,故移植术前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肝硬化合并SBP的206例病例。对可能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MELD评分,脾脏厚度和腹水总蛋白最终进入了Logistic回归方程,OR分别为4.703、3.864、7.108。结论 MELD评分、脾脏厚度、腹水总蛋白可能为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