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在临床腰腿痛中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670例腰腿痛患者,均行L3/4,L4/5,L5/S1椎间盘多层螺旋CT扫描,软窗和骨窗分别显示.结果: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多出现于关节突的外侧缘;腰椎小关节间隙以变窄多见;腰椎小关节面毛糙、硬化、凹凸不平及关节骨皮质下囊变;腰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小关节腔内积气.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随年龄段增大MSCT阳性率越高,670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中20岁-70岁年龄段经统计学卡方检验,CT检查阳性病例数与阴性病例数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征象:腰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突出,椎间盘“真空征”,黄韧带肥厚、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腰椎间盘轴位扫描骨窗可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其退行性变的病理改变,更有利于显示细微的骨质改变(如骨皮质下囊变),为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诊断提供充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从而提高诊断率,明确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在获得性椎管狭窄引起的腰腿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和腰椎矢状位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3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特点〔包括腰椎失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HIZ)、许莫结节(SN)〕;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Ⅰ、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Ⅳ、Ⅴ级为退变椎间盘(其中Ⅳ级、Ⅴ级为严重退变);多间隙椎间盘退变采用自定义W分级标准,即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 503例患者共2 515个腰椎间盘,退变率为74.08%(1 863/2 515),严重退变率36.46%(917/2 515)。上腰椎椎间盘(L1~2、L2~3)退变率为56.96%(573/1 006),严重退变率为34.55%(198/573);下腰椎椎间盘(L3~4、L4~5、L5~S1)退变率为85.49%(1 290/1 509),严重退变率为55.74%(719/1 290)。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率、严重退变率均高于上腰椎(P<0.05)。≥40岁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率高于男性(P<0.05)。<40岁男性腰椎失稳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女性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Modic改变、HIZ与女性腰椎失稳、HIZ、SN与<40岁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失稳、Modic改变、SN和HIZ腰椎退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节段单间隙381例,两间隙102例,三间隙14例,四间隙4例,五间隙2例;责任间隙椎间盘退变率为99.01%(498/503),严重退变率为62.82%(316/503)。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率较高,且女性较高,下腰椎椎间盘高于上腰椎椎间盘,女性腰椎失稳、Modic改变发生率均高于男性,SN发生率低于男性,40岁是男性Modic改变及HIZ发生的转折点,也是女性腰椎失稳、HIZ、SN发生的转折点。责任间隙椎间盘大部分发生退变,且严重退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瑞嘉 《广西医学》2004,26(3):331-333
目的 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2 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结果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异常主要表现为 :(1 )小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 1 0 3例 (85 83% ) ;(2 )关节间隙变窄86例 (71 6 0 % ) ;(3)关节面改变 35例 (2 9 1 7% ) ;(4 )小关节真空现象 2 1例 (1 7 5 0 % ) ;(5 )侧隐窝或 /和椎间孔狭窄 1 9例(1 5 83% ) ;(6 )关节囊钙化 9例 (7 5 % ) ;(7)椎小关节半脱位 6例 (5 % )。结论 CT扫描可清楚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 ,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对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腰腿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治疗中使用内固定器械的效果。方法  35例患者 ,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 16例 ,退行性滑脱 15例 ,退行性侧弯 4例。结果  35例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2 5例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时间是 2 5年。优良率 1年为 88 7% ,2年为 85 5 % ,3年为 84 %。结论 内固定对提高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曹益民  王永 《黑龙江医学》2003,27(3):194-194
经椎弓根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开展 ,方法众多。作者 1999- 0 8~ 2 0 0 1- 0 8应用国产钛合金脊柱滑脱复位内固定装置 (DRFS)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 32例 ,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32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年龄 4 8~ 70岁 ,平均5 8岁。病程 6个月~ 8年 ,平均 2 5个月。滑脱部位L3~ 42例 ,L4~ 52 2例 ,L5~S18例。1 2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有腰部活动受限 ,下腰痛及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 ;间隙性跛行 2 6例 (81 2 5 % ) ;鞍区麻木 ,括约肌功能障碍 4例 (12 5 % )。合并椎间突出 8…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小关节病的CT征象、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0例腰椎小关节病的CT表现、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结果 CT扫描见关节面不对称 ;小关节突增生、肥大 ;关节骨赘形成 ;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糜烂、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真空现象 ;关节半脱位 ;关节周围及关节囊钙化。其中 2 5例关节真空及关节半脱位伴腰椎退行性滑脱。 5 6例见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结论 CT是腰腿痛查因的极具价值的检查方法 ;腰椎小关节真空现象及小关节半脱位是腰椎退行性滑脱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7.
陈红  黄山  李飞  张敬苗  刘秀霞 《安徽医学》2018,39(7):871-873
目的 探讨全身骨扫描及MRI检查在诊断椎体终板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行全身骨扫描,同时在骨扫描前后1个月内行脊柱或局部MRI检查并诊断为终板炎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骨扫描及MRI图像的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MRI共发现85个病灶,各部位占比为颈椎3.53%(3/85)、胸椎7.06%(6/85)、腰椎44.71%(38/85)、颈胸椎5.89%(5/85)、胸腰椎7.06%(6/85)、腰骶椎31.76%(27/85).Modic分型诊断为Ⅰ型者18例,Ⅱ型者18例,另2例介于Ⅰ型及Ⅱ型间,Ⅲ型0例.MRI诊断为椎体终板炎且骨扫描为阳性的病例中,共发现病灶数30个,各部位占比为腰椎60.0%(18/30)、腰骶椎20%(6/30)、胸椎10%(3/30)、胸腰椎6.67%(2/30)、骶椎3.33%(1/30).将全身骨扫描与MRI检查结果按符合程度进行讨论,包括阴性符合19例、完全符合6例、部分符合7例、不符合2例、部分不符合4例.绪论MRI在诊断椎体终板炎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骨扫描进行骨转移瘤诊断时,应充分结合MRI图像,可提高对椎体终板炎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且获1.5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行性不稳患者47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TLIF结合PLIF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45-69岁,平均58.3岁,病程2个月-15年,不稳节段,单节段33例,L4/L5/S1双节段9例,L2/L3/L4/L5,L3/L4/L5/S1三节段各2例,L1/L2/L3/L4/L5四节段1例.对有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的节段行PLIF手术,对没有椎管狭窄的节段保留棘上,棘间韧带及椎板的完整性,行TLIF手术,对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椎体融合率及退行性侧弯的矫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47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平均1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向)评估临床疗效,由术前平均(11.7±6.5)分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2.7±11.6)分,其中优3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占95.7%.结论 在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治疗中,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临床疗效好,椎间融合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 ,对 4 6例腰椎不稳症患者 ,在减压融合的同时 ,行经椎弓根的机械内固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6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例 ,其中男性 34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1~ 6 8岁 ,平均年龄 5 6岁。 4 6例患者均有反复腰背痛或腰腿痛 ,均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腰椎CT或CTM、MR检查。根据腰椎不稳定的病因分为 :峡部裂并腰椎滑脱 10例 ,退行性腰椎不稳定 30例 ,医源性腰椎不稳 6例。病变节段 :L3/ 4 5例 ,L4 / 5 19例 ,L5 /S12 2例。1.2 腰椎不稳症的判定 目前缺乏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10年6月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9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6岁,L3/42例,L4/519例,L5/S115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评估其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结果 36例患者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腰背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采用邹德威等[1]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其中优2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8.9%。所有病例术后6~12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融合器下沉、椎间隙塌陷。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al intensity an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of bone marrow of normal adult man 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Methods Fiftee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or normal prostate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with age range 28-82 years old (mean 55.26 ± 18.05 years). All people were examined with large field DWI on a 3.0T magnetic resonance scanner, which ranges from the top of head to the lower limb.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n the DWI and ADC of lumber vertebra at renal hilum level, left ilium and superior segment of left femur were measured. The measured SNR and ADC value of the above sites were compared by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age were investigated by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SNR of lumber vertebra, left ilium and left femur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 = 0.271, P = 0.763). The SNR of lumber vertebra (r = 0.309, P = 0.024) and left ilium (r = 0.359, P = 0.008)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ge, while the SNR of left femur showed no correlation with age (r = -0.163, P = 0.283). The ADC of lumber vertebra [(0.617 ± 0.177) ×10^-3 mm^2/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eft ilium [(0.404 ± 0.112) ×10^-3 mm^2/s, P 〈 0.001] and left femur [(0.362 ± 0.092) ×10^-3 mm^2/s, P 〈 0.001], while the ADC of left ilium and left femur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ADC of lumber vertebra, left ilium and left femur showed no correlation with age.
Conclusion Understanding of age-related changes of normal adult bone marrow on DWI is very important to differentiate the normal bone marrow and abnormal les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睡眠中脊柱保护防治颈椎病、腰椎病及与其相关的慢性病。方法观察30例颈椎病和(或)腰椎病及可 能与之相关的慢性病患者应用脊柱适形睡眠垫保持自然体位睡眠后的效果。结果平均睡眠 107.27 d后,综合显效率 97.69%。其中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4例血压明显降低。结论应用脊柱适形睡眠垫自然睡眠可保护脊柱整体,进 而防治慢性病。  相似文献   

13.
报告18例经MRI证实的髓外膜外转移癌的临床,CT和MRI对照研究。本组年龄>50岁者占72.2%;原发灶以肺癌、乳腺癌和肝癌较多见;转移部位以胸椎为最多,其余依次为胸腰椎,腰椎及颈椎。分析转移癌的误诊原因,笔者强调临床正确的定位诊断是CT和MRI正确诊断的前提。另对X线平片,CT和MRI诊断转移癌的检出率和敏感性及其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14.
椎弓根内固定在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的手术要点及椎弓根内固定在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总结2001年5月~2004年6月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关节融合、横突间植骨治疗的32例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随访6个月-40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跛行改善者32例(100%),下肢肌力障碍恢复22例(68.7%),肌萎缩14例均有所恢复;28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18例(64.3%),部分恢复6例(21.4%)。无明显恢复2例(7.1%)。结论: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可分别表现为结构性和动力性腰椎滑脱,椎弓根内固定对病人可起到使滑脱椎体复位、相邻椎体间稳定及椎间融合的作用,并可使摘除椎间盘后的相关间隙高度得到维持。充分解除神经受压症状。  相似文献   

15.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波  涂强  徐国洲  栗华 《中外医疗》2010,29(11):7-8
目的探讨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开窗减压,应用GSS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32例随访6~36个月,临床优良率90%,6~18个月复查X线片均见椎体间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GSS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王东  孙彤  郑文彬  马雄君 《重庆医学》2007,36(15):1511-1512,1515
目的 通过对96例成人腰椎X线相关数据的测量,以获得在植入腰椎椎弓根螺钉之前,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方法 使用游标卡及尺量角器测量:(1)前后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冠状径、矢状径;(2)前后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体2个椎弓根中心之间的距离;(3)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高度;(4)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后缘至腰椎体前缘的距离;(5)侧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上终板延长线与棘突之间的角度.结果 得到上述5项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结论 通过这些术前测量使术者在术前、术中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5例腰段脊柱结核并脓肿手术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联合B超检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患者采取术前进行B超诊断与指导定位,行病灶清除术清除病灶,术后进行抗结核等综合治疗。结果腰段脊柱结核性脓肿术前B超检出率为88%(22/25),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无复发,临床治愈率达96%(24/25)。结论病灶清除术联合术前B超检查在腰段脊柱结核脓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优良率为96.3%.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腰椎X线平片和病变节段CT横断扫描,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综合指标.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摘除后缘骨块及退变的椎间盘,彻底减压或同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腰间盘突出未必一定致病。方法对10例在影像上同时显示胸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胸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去除后腰腿痛症状变化的观察。结果8例患者在去除了胸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后症状消失,2例症状也大部缓解。结论腰间盘突出是影像学所见,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诊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混淆易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20.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1999年4月-2006年6月上海市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174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2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筛选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COX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确认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38.1%)、脊柱(32.8%)、骨盆(16.3%)、四肢(8.7%)和颅骨(4.1%),其中肋骨(30.7%)、腰椎(17.3%)、胸椎(13.1%)分列前3位。中位生存时间为10.73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1%、17.8%。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骨痛、单纯骨转移、单发骨转移、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乳酸酶(LDH)、CEA水平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单纯骨转移、单发骨转移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好发于胸部(肋骨)、脊柱(腰椎/胸椎)、骨盆(髂骨)等;PS评分、单纯骨转移、单发骨转移可能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