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传统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3±8.6)d比(89.3±9.6)d;t=5.2,P〈0.01];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比10.71%;χ^2=16.39,P〈0.05),而导管脱出、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增加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比传统PICC置管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早期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81例,根据置管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1例,行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MST)下PICC置管;对照组40例,行M S T下PICC置管。统一于置管后第15天予置管侧上肢进行血管彩超检查,观察两组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2.4%(1/41),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17.5%(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有助于控制早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杜华 《全科护理》2014,(31):2893-2895
[目的]评价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肿瘤病人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作为对照组(85例),差者为观察组(5 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 置管。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术后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血栓、误入动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误入动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总体并发症低于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但存在误穿动脉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自愿选择PICC置管的住院肿瘤患者,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改良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9号头皮针头替代赛丁格套件中的18G套管针)进行穿刺置管,记录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发生率和VAS评分,观察置管前后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变化。结果改良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穿刺点渗血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置管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改良组评分比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和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周静脉置管技术与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00例高龄患者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医院感染预防效果进行观察,并与直接肉眼观察穿刺置入法作平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穿刺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70例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11.43%,血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为1.43%。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静脉导管的30例患者,没有发生静脉炎、血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例。结论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有效预防静脉导管相关医院感染,且操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孙杉杉  余琪  沈蕾  陈友玲  赵洁  童瑾  冯丽娟 《全科护理》2021,19(24):3383-33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1岁以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24 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和置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儿下肢PICC置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和传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在鼻咽癌患者诱导加同期放化疗中应用的利弊。方法按随机分配原则,单号置管的患者行传统PICC置管设为A组(35例),双号置管的患者行改良塞丁格技术设为B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在舒适度、相关并发症、价格方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管舒适度、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改良塞丁格技术优于PICC技术,但改良塞丁格技术的费用高于PICC技术费用。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提高了诱导加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化疗时的舒适度,减少了相关并发症。但传统PICC技术有价格优势,对于血管条件好、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利弊。方法 56例经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为观察组,73例以传统PICC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记录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肘上、肘下置管适用率分别为96%、100%,对照组分别为11%、66%(P〈0.01);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对照组为52%(P〈0.01);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对照组为11%(P〈0.01);采用塞丁格技术置管的费用平均每次要高于传统PICC 500元。结论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传统PICC置管因价格优势,对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化疗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新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的静脉入路,即探讨经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置入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在福建省晋江市医院在导管室行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59例。其中,29例经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入路,定义为观察组;30例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入路,定义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在临床基线特征、穿刺成功率、临时起搏器电极到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电极脱位发生率、手术时间等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别,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在穿刺成功率(100% VS 86.7%,P<0.05)、并发症发生率(0 VS 26.6% ,P<0.05)、电极脱位率(0 VS 6.7% ,P<0.05)、手术时间(23±3分钟 VS 42±12分钟,P<0.05)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临时起搏器电极到位成功率均为100%,无明显差别。结论:经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不但成功率高,而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斜刺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斜刺股动脉后股静脉穿刺置管组(斜刺式组)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组(传统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成功率。结果:斜刺式组成功率与传统式组比较,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成功率显著高于后者。结论:斜刺股静脉穿刺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法,穿刺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留置针逆向静脉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逆向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顺向穿刺置管输液.结果 比较2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渗出发生率(P<0.05).结论 留置针逆向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机将81例烧伤小儿(无头面部或四肢烧伤者)分为3组。分别观察头皮颞浅静脉、上肢手背静脉及下肢足背静脉输血速度。结果:头皮静脉输血速度快于上、下肢静脉(P<0.001),上肢静脉输血速度快于下肢静脉(P<0.05)。提示:无头面部烧伤的小儿输血时应首选头皮静脉,以利抢救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留置针逆向静脉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逆向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顺向穿刺置管输液.结果 比较2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渗出发生率(P<0.05).结论 留置针逆向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3种部位植入浅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抢救时的效果,探讨新生儿输液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 将9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组、四肢浅静脉组和腋静脉组,各30例.结果 与头皮静脉组、四肢浅静脉组相比,腋静脉留置组植入时间较短、留置时间较长(P<0.01或P<0.05),四肢浅静脉组优于头皮静脉组(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激光和微波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自2007年9月—2009年8月间收治249例(295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其中138例(163条肢体)实施激光闭合术,111例(132条肢体)实施微波闭合术,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激光组的手术耗时少于微波组(27.5±6.3min比22.7±5.6min,P〈0.01),激光组的术中出血亦少于微波组(15.8±2.5mL比12.5±2.3mL,P〈0.05),微波组的3个月及1年再通率低于激光组(0.76%比2%及1.5%比6.5%),2组的Aberdeen评分改善值和住院天数基本相当,组织灼伤、皮下硬结、瘀斑、表皮麻木等并发症率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2组病例均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波和激光腔内闭合术都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Doppler ultrasound is a noninvasive modality for portal hemodynamic study. However,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has been observed.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ways to produce less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Doppler ultrasound portal vein hemodynam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by three well-trained specialists on 20 healthy hospital staff members. The intra-hepatic, first branch, right portal vein, the hilar portal vein, and the 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were chosen for study. With respect to the diameter of portal veins, a significant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was found for the first branch right portal vein and the 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but not for the hilar portal vein. For maximal portal vein velocity studies,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was not found at any location. A significant failure rate was not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velocity. Only 8 volunteers had complete data from all of the three investigators. A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was also noted for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We conclude that Doppler ultrasound hemodynamic studies of the hilar portal vein has the most acceptable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and thus should be used for longitudinal portal hemodynamic studies. © 1996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穿剌锁骨下静脉和穿刺颈内静脉的2种不同方式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93例心动过速患者分为2组;(1)穿刺右颈内静脉放置冠状窦电极组,(2)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冠状窦电极组。每一种方法如穿刺5次未成功则改为另一种方法。观察2组放置冠状窦电极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右颈内静脉组145例,穿刺成功142例,不成功3例,无并发症出现。左锁骨下静脉组148例,穿刺成功140例,不成功8例,2例出现气胸,1例出现血气胸,1例因压缩面积大于30%行胸腔穿刺抽气,另2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3例均未留下后遗症。2组中不成功改为另一穿刺方式进行穿刺均获得成功。2组放置冠状静脉窦的时间无差别。结论:2种方式放置冠状窦电极均成功率高,但经颈内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总结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经验。970例病人接受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置管前进行护患沟通,取得患的信任、合作,认真做好置管期间的护理,加强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本组病人置管期间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保证了导管的正常使用,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为中心静脉置管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