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鹏  曹萍  张桂琼  金梅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152-154
目的探讨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疗效。方法局部ALA—PDT治疗32例基底细胞癌、9例Bowen病、8例日光性角化病和2例女性外阴白斑患者。结果经3-6次治疗,除BCC完全缓解率为93.75%外,其余患者的皮损均可达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100%;经过3~11个月随访,除3例BCC及1例Bowen病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其复发率分别为9.4%和11%。结论ALA—PDT是一种疗效好、无明显痛苦、无瘢痕形成、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的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新疗法;特别适合于头面部及外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性、较大面积皮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在Bowen病(BD)、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皮肤基底细胞癌
(BCC)组织中的表达关系、以及PML 蛋白与他们的临床预后关系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PML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BD、SCC及BCC皮损组织中PML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ML蛋白不表达
(阴性);BCC皮损中,全层几乎无PML蛋白的表达(细胞核阳性率为8.69%,细胞质阳性率为4.35%);Bowen病及Ⅰ~Ⅱ级SCC
皮损中,细胞核及细胞质均明显表达PML 蛋白,且细胞核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Ⅲ~Ⅳ级SCC。结论PML蛋白的过度表达在鳞状
细胞癌发病的早期阶段起关键作用,可能与SCC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初步了解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在我区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0月间皮肤SCC和BCC 264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变发生于头面部195例(73.9%),躯干11例(4.2%),四肢20例(7.6%),外生殖器部位38例(14.4%)。SCC多为溃疡型、菜花样或结节肿物,BCC多为结节溃疡型皮损。SCC误诊为孢子丝菌病3例、皮肤结核2例、疣4例、瘢痕1例等。BCC误诊为色素痣12例,脂溢性角化5例,黑色素瘤2例,鳞癌5例。100余例BCC和SCC患者,按部位和面积大小分别采取了扩切病变部位后植皮术或临位皮瓣进行BCC根治术,均达到即彻底治疗又保持美观的满意效果。手术是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首选方法。早期、准确诊断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需要临床医生丰富的经验和病理诊断的支持,从而减少误诊和漏诊病例,及时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明胶酶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SP法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10例BCC、30例SCC组织石蜡标本中明胶酶的表达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明胶酶的表达在SCC...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57kip2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Bowen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SCC、25例Bowen病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CC及Bowen病中P57kip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67%,56%,均低于正常组织的阳性率(7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P<0.05);SCC组织中P57kip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Bowen病(P<0.01).结论:P57kip2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皮肤癌组织中PTEN与 Fa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PTEN与Fas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23例BCC、25例SCC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TEN 和Fas蛋白的表达.结果:BCC和SCC组织中PTEN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6.1%和20.0%,明显低于正常皮肤(90.0%,P<0.05).BCC和SCC组织中Fas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3.0%和8.0%,明显低于正常皮肤(60%,P<0.05).BCC和SCC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与Fas相关(P<0.05).结论:PTEN和Fas异常低表达可能与BCC和SCC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可能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BCC和SCC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分析皮肤癌组织中2者的相关性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例SCC、25例BCC及23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OX-2、HIF-1α和CD34的表达,并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SCC和 BCC组织中COX-2和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及CD34-MVD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COX-2和HIF-1α的表达相关(P<0.05).SCC和 BCC组织中COX-2、HIF-1α表达阳性者的MVD值均高于表达阴性者(P<0.05).结论:SCC和BCC组织中COX-2与HIF-1α可能协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从而促进SCC和BCC的生长、浸润或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老年人常见的皮肤肿瘤—鳞状细胞癌(BCC)与基底细胞癌(SCC)的生物学行为的异同。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26例SCC、30例BCC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桥粒芯糖蛋白1(Dsg1)和E-钙黏着蛋白(E-cad)的表达。结果Dsg1在BCC和SCC中的表达均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E-cad在SCC中的表达显著减弱,而在BCC中的表达却为阳性。结论BCC和SCC侵袭性生长的特性与Dsg1的低表达有关,SCC易发生转移的特性与E-cad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蛋白,Bcl-2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及脂溢性角化病(SK)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分别对12例SCC,BCC,SK进行免疫组化P^53蛋白,Bcl-2蛋白检测。结果:12例SCC,BCC中分别有9例,11例P^53蛋白表达阳性有10例,11例Bcl-2蛋白表达阳性,12例SK中有1例P^53表达阳性,11例Bcl-2表达阳性,P^53蛋白在SCC,BCC中表达显著高于SK(P<0.01)。结论:P53蛋白基因突变和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即细胞凋亡机制)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57kip2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Bowen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SCC、25例Bowen病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CC及Bowen病中P57kip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67%,56%,均低于正常组织的阳性率(7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SCC组织中P57kip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Bowen病(P〈0.01)。结论:P57kip2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桥粒芯糖蛋白1和桥粒芯糖蛋白2在不同表皮肿瘤中表达的改变,探讨桥粒相关成分与表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桥粒芯糖蛋白1(Dsg1)、桥粒芯糖蛋白2(Dsg2)在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Bowen病、日光角化病(AK)、角化棘皮瘤(KA)、脂溢性角化症(SK)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桥粒芯糖蛋白1和桥粒芯糖蛋白2在正常皮肤表皮中显著表达()并广泛分布于表皮全层及毛囊、汗腺上皮;鳞状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基底细胞癌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Bowen病、日光角化病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下调,但与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近核染色( )和完全消失(-)相比,其主要表达类型为胞膜灶状染色();在绝大多数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症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方式为强而连续的胞膜染色(),与正常皮肤表皮的表达非常相似。结论:桥粒芯糖蛋白1、2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而皮肤良性肿瘤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与正常表皮基本相同。提示皮肤恶性肿瘤中桥粒芯糖蛋白1、2的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远处转移有关,桥粒芯糖蛋白1、2可能对表皮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及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激酶抑制蛋白-1(P27kip1)和周期素 D1(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7例BCC、23例SCC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27kip1 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BCC和SCC组织中P27kip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3.0%和26.1%,低于正常皮肤中的95.0%(P<0.05);BCC和SCC组织中 Cyclin D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7.0%和78.3%,高于正常皮肤中的0.0%(P<0.05);在BCC和SCC组织中,P27kip1与Cyclin D1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P27kip1异常低表达和Cyclin D1异常高表达可能协同参与BCC和S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颜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多相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20例SCC、20例BCC、1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ST-π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不典型增生皮肤、SCC、BCC组织中GST-π mRNA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20%,70%,80%,GST-π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0%,90%,90%.SCC与BCC组织中GST-π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结论:GST-π可能与SCC和BCC的发生发展有关,是SCC和BCC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酶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及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例直肠BSCC分别作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收集10例典型鳞状细胞癌(SCC)作对照。结果BSCC主要由密集的小细胞组成,排列成实体小叶状及假腺样(筛网状),并见粉刺样坏死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PAS ),8例BSCC均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成分,2例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免疫组化基底细胞样成分Ker(AE1/AE3)、Ker14、PCNA、LM及P53均阳性,Ker19,8例基底细胞样成分及4例伴随鳞癌成分同时阳性;Syn仅2例BSCC阳性,10例SCCKer(AE1、AE3)均阳性,6例Ker14弱阳性,4例Ker19弱阳性。10例BSCC和BCC其S100、CgA、NSE及SMA均阴性。结论BSCC是鳞状细胞癌独特的组织学类型,进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BSCC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E-钙黏着蛋白在不同表皮肿瘤中表达的改变,探讨桥粒相关成分与表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E-钙黏着蛋白(E—cad)在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Bowen病、日光角化病(AK)、角化棘皮瘤(KA)、脂溢性角化症(SK)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cad在正常皮肤表皮中显著表达(+++)并广泛分布于表皮全层及毛囊、汗腺上皮;鳞状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基底细胞癌中E—cad表达显著;Bowen病、日光角化病中E—cad表达下调,但与鳞状细胞癌的近核染色(+)和完全消失(-)相比,其主要表达类型为胞膜灶状染色(++);在绝大多数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症中E—cad表达方式为强而连续的胞膜染色(+++),与正常皮肤表皮的表达非常相似。结论:E—cad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直接相关,分化好的肿瘤细胞较分化差的肿瘤细胞表达强;良性肿瘤KA、SK的表达较癌前病变AK和原位癌Bowen病的表达强;AK和Bowen病的表达较SCC强;转移能力较差的BCC较转移能力强的SCC表达强,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皮肤恶性肿瘤中E—cad的表达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远处转移有关。E—cad可能对表皮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万慧颖  许仕军  陈金  徐敏燕 《四川医学》2010,31(12):1734-1736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检测Cox-2、p53和c-myc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Bowen病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上述皮肤肿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手工制作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皮肤SCC,21例BCC,20例BD的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OX-2、p53和c-myc的表达。结果 COX-2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p53和c-myc相互之间在所检测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组织芯片适合于样本量较大的研究。COX-2在皮肤SCC、BCC、BD中呈高表达,其与皮肤SCC、BCC、BD的发生关系密切。p53在皮肤SCC、BCC、BD中呈高表达,其与皮肤SCC、BCC、BD的发生关系密切。c-myc在皮肤SCC、BCC中呈高表达,与皮肤B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三者均可作为判定上皮源性皮肤肿瘤恶性程度的一种标志。COX-2、p53和c-myc相互之间在所检测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δ-ALA-PDT)治疗面部浅表基底细胞癌(BCC)、Bowen病(BD)及日光性角化病(AK)的近期效果。方法24例患者中,16例皮肤BCC,3例BD病,5例AK,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局部外用新鲜配制的20%ALA乳膏,封包4 h后用中心波长630 nm的德国Waldmann PDT1200不连续红光照射,病变部位照射强度为105~168 mW/cm^2,剂量为150~200 J/cm^2,照射时间20~30 min。结果经过1次(12例)、2次(3例)和3次(1例)治疗后,BCC患者10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无反应;BD患者2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AK患者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结论δ-ALA-PDT治疗面部浅表BCC、BD病及AK有效,方法简单,患者耐受性好,无瘢痕形成,在保持患者面部美容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常见皮肤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08例于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且长期居住广州地区,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为BCC(235例)和SCC(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频数描述及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BCC患者的男女比为1∶1.28,SCC患者的男女比为1.43∶1;BCC患者好发于60~69岁年龄段,SCC患者好发于70~79岁年龄段;BCC患者病程多为1~5年,SCC患者病程多小于1年;BCC患者好发于头面部(215例,91.49%),SCC患者好发于头面部(40例,54.79%)和四肢(26例,35.62%)。其中,BCC与SCC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情况和发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阻、气阴两虚、脾虚湿瘀证,分别占比56.49%、27.60%、15.91%。3种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和发病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一项126例临床预后研究,微小黑素瘤的检测:206例色素性皮损直径≤3mm病例的临床研究,英国的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临床特征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热休克蛋白105在鳞状细胞癌及乳房外Paget病而非基底细胞癌中过表达,乳房外Paget病皮损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p-AKT及p-ERK1/2蛋白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人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P27kip1、Skp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27例BCC(男15例,女1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23例SCC(男15例,女8例;高分化18例,中、低分化5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27kip1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CC和SCC组织中P27ki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和26.1%,低于正常皮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95.0%(P均〈0.05)。BCC和SCC组织中Sk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和69.6%,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10.0%(P均〈0.05)。BCC与SCC组织比较,2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C和SCC组织中,P27kip1与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成负相关(P均〈0.05)。结论:P27kip1低表达和Skp2高表达可能与BCC和SCC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