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浩军教授运用六经辨治自汗病收效斐然。本文从自汗病之病理机制、辨证论治等方面总结章师从六经辨治自汗病经验,并举典型病案为例,以期为临床治疗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汗是由于人体阳气蒸发津液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自汗在《内经》中又称为"多汗"、"魄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景  相似文献   

3.
4.
哮喘临证辨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哮病"、"喘证"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该病反复发作,发作期大多存在着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情况,因此很难将其单纯地归于某一孤立的证型。  相似文献   

5.
自汗与盗汗的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论治自汗与盗汗,一般多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故分别治以益气固表、滋阴止汗。然临证也有不尽相同者。现以笔者粗浅的认识试探析之,请同道指正。 1 历来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方》中认为:"无问昏睡,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  相似文献   

6.
刘茜 《四川中医》2009,(8):91-92
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常常出现自汗盗汗症状,应用古方治疗该病常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光明中医》2008,23(5):667-668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常见的一个病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对本病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曰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俱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  相似文献   

8.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之常见证候.《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自汗出"、"汗自出"等描述.《三因方》说:"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者,名曰自汗."《景岳全书》云:"自汗者,几几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本文仅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另见专篇.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是以风团发作、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皮肤病.通过跟师学习总结荨麻疹辨治临证之时应明主因,局部结合整体明析寒热表里虚实,六经定向后取方用药,运用麻黄类方治疗本病应重视中病即止的治疗原则,三因制宜,整体调护,注重天人一体现.  相似文献   

10.
辨病是对疾病全局性的认识过程 ,辨病能够给予疾病的准确病名诊断、病期、疗程及其转归 ,以确立在疾病各阶段的治疗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病方法与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方法相结合 ,已不断地被临床所采用 ,从而也提高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使辨病更加完整化。辨证与辨证结合 ,对促进中医诊疗学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局部或全身出汗,白天汗出,动则益甚。古有"阴虚盗汗,阳虚自汗"之说。然而,临床所见并不尽然。临床报道自汗一症有从阴虚治疗取效者,有从湿热治疗取效者,有从实热治疗取效者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正>黄芪建中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建中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三两,甘草三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味,煮取三  相似文献   

13.
心悸临证辨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明 《国医论坛》2004,19(1):34-35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中,因心悸而求治者不在少数,且治疗用药各有特色,现将个人体会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的第—方。其方药由桂枝9 g,白芍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7枚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中补虚,滋养气血之功。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加减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现举验案二则如下。1时发热自汗出杨某,女,57岁,干部,于2000年3月10日由其女儿搀扶来我院门诊就诊。自诉阵阵发热汗出数年,余无明显不适,曾经在西医院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和“植物神经紊乱”,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相似文献   

15.
地黄饮子出自《富明论》。由熟地、山萸肉、苁蓉、生地、巴戟天、附子、石斛、麦冬、五味子、菖蒲、远志、茯苓等十二味组成.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效。原为中风失语、两足痿弱而设。笔者根据其配伍及功效,以此方辨治多种老年性病症,凡属肾阴、肾阳两虚证候者,每获良效.仅举验案四则。  相似文献   

16.
自汗、盗汗在临床中为常见病症,然而半身自汗、盗汗为临床中少见,笔者辨证治疗两则,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汗、盗汗,虽非大病苛疾,但辨治仍有常变之分。兹就平日侍诊所得,结合文献,探析如下。1 自汗与盗汗辨治之常汗出,无论自汗还是盗汗,皆为汗液外泄的异常现象,一般认为,虽有外感病邪侵扰,内在因素影响,但总离不开毛窍开合失司,腠理疏松不固而津津汗出,未有不由乎虚而得之者,然有阴虚阳虚之别。古今医籍中大多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此当是言其常。《张氏医通·杂门》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  相似文献   

18.
<正>自汗一症,临床常见,究其病因,不外"外伤贼风疠气、内伤食药、情志失调",或"病久失治,变为发热,导致阴阳失衡,荣卫不和",而致是症。但本症并非是独立的一个证候,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古今治汗之方颇多,但在临证把握上,常因毫厘之差,而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其病因及临床治疗有些感悟,遂发管见,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9.
李点 《新中医》2013,(11):177-178
泪为肝之液,肾为水之下源,主宰一身之阴液,肝肾同源;肺为水之上源,“若雾露之溉”;脾主运化水湿,主升清,转输气血津液。人身津液之化生,源于脏腑,滋养眼球,圆润如珠,则发挥视物察色功用。或阴津不足,或清阳不升,或湿热壅滞,郁遏清阳,致使目珠失于滋润便发生干眼症。历代医家强调“肝开窍于目”,多从肝论治干眼症,但临床所见,本病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样有着密切关系。笔者临床中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舌脉等情况,从脏腑辨证论治本病,疗效满意,现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斌 《中医药学刊》2003,21(6):975-975
辨病是对疾病全局性的认识过程,辨病能够给予疾病的准确病名诊断、病期、疗程及其转归,以确立在疾病各阶段的治疗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病方法与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方法相结合,已不断地被临床所采用,从而也提高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使辨病更加完整化。辨证与辩证结合,对促进中医诊疗学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