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仓辉 《吉林医学》2011,(20):4248-4248
<正>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EHF死亡原因主要有休克、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尿毒症、腔道大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在我科收治的流行性出血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276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肾脏B超的动态变化,发现EHF患者肾脏增大、肾皮质回声增强并增粗、肾周液性暗区等声象图改变,且这些改变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在病程中有动态变化,提示肾脏B超检查有助于EHF的诊断、分型、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肝、肾脏损害等为特征。现将本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以来收治的80例EHF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肾脏病变为主的疾病,可引起心、肝、肺、脑等多个脏器的损害。为探讨 EHF 时肝脏损害的情况及相互间的关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我们于1986年10月至1988年3月对50例 EHF 患者的234份血清进行了血清蛋白和血清转氨酶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免疫学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但有关EHF患者肾脏损害与体液免疫反应直接有关的系统研究甚少。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EHF患者病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对EHF重流行区的129名EHF病后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 (一)材料与方法 1.血清来源:血清来自我市EHF重疫区嵊县、新昌两县。经临床确诊,病后1~12年的EHF病例,共129份。 2.R_3株黑线姬鼠肺抗原片:由浙江省防疫站出血热研究室提供。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临床常见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病变广泛,受累器官较多,临床表现多样,导致流行性出血热在早期极易被误诊田,所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本病预后良好的关键。我院1999~2007年1月收治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肾损害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盐源县人民医院临床确诊EHF既往无肾脏病史且做肾脏SWE的患者20例,设为EHF组,另选取46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肾脏的杨氏模量值,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对应的截断值,同时收集测量杨氏模量值24 h内患者的血清肌酐、尿蛋白、尿酸和血小板计数,计算杨氏模量值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肾皮质、髓质、肾窦的Emean、Emax、Emin参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F组与对照组双肾皮质和髓质的Emean、E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贤窦各杨氏模量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肾皮质杨氏模量Emean值AUC为0.820,截断值为19.36 kPa时诊断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和89.1%;左肾皮质杨氏模量Emax值AUC为0.821,截断值为30.39 kPa时诊断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和84.8%。EHF组左肾皮质和髓质杨氏模量Emax值与尿蛋白、髓质Emean值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左肾髓质杨氏模量Emax值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可作为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的无创定量评价方法,肾脏皮质及髓质Emean、Emax均可作为参考指标,而肾脏皮质杨氏模量Emean差异显著,且诊断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的AUC较大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临床应用中推荐测量肾脏皮质杨氏模量Emean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阿城区肾综合症出血热(EHF)患者发病情况,为流行性出血热(EHF)诊治和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对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疑似病例标本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EHF) IgM抗体检测.方法 收集2009-2011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标本共42份,其中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13份,阳性率为26.2%;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主要集中人群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年龄19-40岁.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男11例,占0.33%;女2例,占0.22%.发病时间分布春、夏季节(3月份-7月份)均有病发生.流行高峰出现在6月份,0.62占%.  相似文献   

10.
用654-2及苄胺唑啉对10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期的治疗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尿量增加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BUN 恢复正常时间变短,病死率降低。因此,654-2及苄胺唑啉可使 EHF 少尿期病程缩短,肾脏损害减轻,起到预防和减轻肾功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民  刘峰 《医学动物防制》1997,13(4):237-237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鼠类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症状重、病情复杂多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常并发心脏损害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肝脏损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元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二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EHF,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koreanhemorrhag—icfever);在苏联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我国现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以发热中毒、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征,但在疾病早期可有多种表现形式。我院自1964年发现本市第一例EHF以来,共收治40例。本组病人均以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专案”为诊断、分型依据,现将其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如下。临床表现一、发热及中毒症状发热是EHF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组4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36例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而就诊的。大多数病人常伴有“三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本组病人中有头痛者30例(75%),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的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aemorrhagic fever,EHF)是指出血热类疾病中伴有严重损伤者,即伴有肾脏综合征的出血热(Ha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目前,国内外公认本病为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与啮齿动物、宿主昆虫或病人排泄物接触而感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等为主要特征。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76例EHF患者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肾脏的声像改变,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即可出现血小板锐减,以致造成机体广泛出血,是本病的重要致死原因。同时早期即可出现血清补体C3、C-反应蛋白(C—RP)下降,导致血管和肾脏的损伤。笔者自2005年6月-2008年4月应用静脉丙种球蛋自治疗EHF血小板,补体C3及C—RP减少24例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胡文主 《安徽医学》1996,17(4):43-44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急性肾衰在基层医院由于一般无透析条件,治疗往往非常棘手,是造成EHF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采用酚妥拉明与速尿治疗EHF急性肾衰14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以来,我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大流行,我们从1985年9月至1987年10月利用利尿三步曲共治疗74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患者。与常规治疗组对照后,认为此法疗效较好,特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典型的EHF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全身血管及肾脏改变为主的传染病,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发热期确诊较为困难,常常漏诊而误诊为感冒,如果错误应用庆大霉素治疗会产生不良后果。现将我们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90~1994年我院共收治112名流行性出血热(EHF)住院病人,这些病人最后诊断均符合1982年诊断标准。但根据病史回顾性调查在发病初期均误诊为感冒,因而有11人肌注庆大霉素,每次8万U,少则2次,多则8次;另23人静点庆大霉素,每次24万U,少则1次,多则3次。经综合治疗后,少尿或无尿少于3天的3人,占8.8%;少尿或无…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肾脏被膜下巨大血肿临床少见,属危重型,病情凶险,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