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体表温度的针灸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成就的全面综述,为中医针灸客观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以穴位温度、体表温度、皮肤温度、针灸温度、艾灸温度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最终选取具有代表性文献35篇进行综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体表温度正常值、穴位体表温度与病症、穴位体表温度与中医体质、穴位体表温度与艾灸及穴位体表温度与治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穴位体表温度为客观指标,探索针灸治病机制,促进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穴位体表温度与中医体质及疾病的相关性,为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针灸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穴位皮肤温度是脏腑经络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也是针灸效应的科学指征。基于CNKI、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综合近10年针灸穴位皮肤温度研究发现,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皮肤温度具有不同的特点,且与解剖结构、中医基础理论存在一定的关联。针刺和艾灸可以通过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来调整经络穴位体表温度,不同针刺手法作用不同,不同灸温的灸效不同,灸时与灸效的关系存在阶段性。穴位皮温变化与交感神经、血管舒张、血流量、微循环、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有关。考虑其对皮温的影响,有必要设置安慰对照组。热传导、热辐射、热力学、水分蒸发以及在艾灸过程中调整施灸距离和清灰,均是灸热和灸温的影响要素。未来可尝试标准化灸时和穴位灸温,采用多种测温方式,从信号通路等途径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与胞宫密切相关经脉的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在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表现,探寻特异性反应月经来潮的穴位。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进行,招募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60min。结果:正常女大学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的同名穴位温差值经期第1d显著低于经后第3d(P=0.0075)。其它经穴及非穴2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测:肾经的原穴-太溪在体表温度上具有反应月经来潮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50余年来的穴位体表温度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以及不同状态下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各种针灸、拔罐等干预因素对穴位温度的影响,并对这些研究中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健康人体穴位皮肤温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穴位比非穴位体表温度高;同一条经脉上穴位的皮肤温度越接近头面躯干,温度值越高;左右侧对称穴位的温度大约相差0.5℃;不同经脉上相近穴位皮肤温度相近。患病后穴位皮肤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判断。针刺、艾灸和拔罐等治疗方法均可以刺激穴位,改善机体代谢,使人体阴阳平衡,调节穴位温度,对疾病起到缓解或治疗的作用。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异性和规律性可能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穴位敏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今后的研究还需借助不同疾病的状态和属性,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采用更加敏感、客观的温度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模型更加深入地挖掘穴位温度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72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肾亏虚、阳虚寒凝、瘀血阻滞3个证型组。采用Fotric 226全平台热像仪检测受试者相关穴位皮肤温度,扫描范围为背腰部、膝关节部及踝部相关的19个穴位。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穴位体表温度的关系。结果:KOA的3种不同证型在鹤顶、阴陵泉、膝关、足三里、悬钟、内膝眼、犊鼻、丘墟的体表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阳虚寒凝证鹤顶、内膝眼、犊鼻、足三里、悬钟、丘墟温度高于其他两证型(P<0.05,P<0.01),肝肾亏虚证膝关温度低于其他两证型(P<0.05)。结论:不同证型间穴位温度存在差异,提示穴位温度变化可为KOA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参考,并且在今后进行相关的穴位敏化研究时应当考虑中医证型对穴位体表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2000年~2011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研究有许多突破性进展:1)在神经介导效应方面,神经传入通路拓展到低位脑干-延脑孤束核,实验技术开始采用单个神经元放电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2)针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效应方面,突显出穴位特异性效应和效应机制的研究,并且发现经穴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与脏腑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活性、含量、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荧光强度变化有关;实验已开始应用分子生物学、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技术。此时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未来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历史及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he YF  Qi CH  Zhu J 《中国针灸》2010,30(12):1047-1050
摘要:笔者从Pubmed、CNKI、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出,自50年代至今关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文献90篇,密切相关文献47篇。综合各文献研究结论我们看到皮肤低电阻点或高电位点多与传统穴位相符,但并不是所有的穴位均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特性;穴位电学特性随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病证相关经脉的两侧同名穴位的电学特性的可表现为左右失衡现象;穴位电学特性测定仪的电流的种类、强度,电极大小及个数等因素均会影响穴位电阻值的测定结果。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根据研究目的选用不同的穴位电阻测定仪,严格控制研究过程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穴位电学特性在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反应规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She YF  Zhu J  Ma LX  Xie JP  Li CH  Yuan HW 《针刺研究》2012,37(2):145-150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经穴体表温度和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判断以这两个指标作为经穴反映胞宫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时,是否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天连续动态探测各测试点体表温度60min,每10min记录1次室内温度和湿度。利用发展模型建立因变量x(室内温度或温差)与y(体表温度或温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两者的变化是否相关。结果: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第1天双侧血海、地机、中都、悬钟、非穴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呈正相关(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经穴体表温度较同名穴位温差易受室内温度的影响,两者均不易受室内湿度的影响,推测如果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反映胞宫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时应该把室内温度作为协变量考虑,建议采用同名穴位温差作为穴位反映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膀胱过度活动症( OAB)患者及健康人膀胱俞穴、下合穴与肾俞及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特征,为经穴脏腑相关及穴位特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比较86例OAB患者的膀胱俞、肾俞、委中穴、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和膀胱过度活动状态下各穴位的差异性;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膀胱俞与肾俞红外辐射穴位差异性。结果:健康志愿者组与OAB组观察穴位左右两侧红外辐射温度均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两组间外关穴、肾俞、委中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差异(P>0.05);健康志愿者组中膀胱俞与肾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中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较肾俞低(P<0.05)。结论:在红外辐射温度方面,膀胱的腧穴与膀胱经气相关特异性优于膀胱下合穴、膀胱表里脏腑的背俞穴及与膀胱非直接相关穴位。  相似文献   

11.
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10年来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分型论治、穴位的选择、赋形剂的选择、敷药时间、疗效判断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近10年来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的文献进行综述报道.结论: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确有疗效,但其临床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绝骨穴又名悬钟、髓会,是足少阳胆经的第39个穴位,为八会穴之髓会。本文分析整理绝骨穴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明晰该穴位的穴名渊源、定位及循经、穴性特点、主治应用规律以及刺法灸法和禁忌。总结可知绝骨穴具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补肾壮骨、益髓健脑的功效,古代和现代多运用该穴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整理和分析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于拓宽绝骨穴的临床运用思路大有益处,为临床应用和穴位实质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龙祥 《针刺研究》2007,32(4):268-273
在修订针灸腧穴定位的国家标准以及制订针灸经穴定位的国际标准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解剖学的新分支表面解剖学,以及影像学的方法,对于针灸腧穴定位与取穴进行试验性研究,成功地解决了以往单纯依据文献分析方法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不仅为经穴定位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系统发掘了中国古代在针灸腧穴定位方面所积累的表面解剖学经验的科学价值和新的生命力,从而为现代表面解剖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大量针刺实验数据散在于海量文献中,有待系统分析和挖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文献大数据的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网址http://xwcjxy.cintcm.com/pviewer/),对于涉及不同实验来源的数据集及其形成的包括机体器官(功能评分)、组织细胞(微观机能)、分子网络等各级水平的穴位刺激效应数据进行抽取,依据数据及其内在关系,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形和图表来表示针刺效应错综复杂的过程。截止2019年,平台纳入文献14284篇,可视化展示内容涉及针刺穴位459个,针次穴位频次累计19943次,功能评分、微观机能、分子水平等针刺效应频次累计7565次。本文对平台的文献检索、筛选以及多种可视化展示功能进行了详述和示例,以期为科研人员前期筛选文献、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向提供辅助支持,为针刺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规范化的数据支持及可视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穴位按摩相关文献的临床应用及文献质量,使中医技术应用更具循证依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选择2010年-2018年6本护理核心期刊发表有关穴位按摩临床应用文献,利用Excel 2017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质量、穴位按摩治疗方法、方案、联合其他疗法的临床应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计纳入文献195篇;文献的研究方法多为实验性研究,占比在92.82%;知情同意在实际执行中有增长趋势,占比54.36%,与生物医学伦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对穴位按摩文献质量做详细的分析,如随机分配、被引频次、盲法和依从性、合著情况等,存在着随机序列应用不当;盲法应用很少;合著人数较以往有所提升,多中心联合应用较少,2个及以上单位合作的项目仅在20.52%;资金支持以省部级和院校级为主,国家级基金项目很少,占1.03%;总体质量有待提高。结论 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形成规范化的穴位按摩治疗方案、从整体上提高穴位按摩等中医操作的临床研究质量,是今后护理科研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腧穴配伍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QF  Zhang CS  Chen Q  Yu SG 《针刺研究》2012,37(3):252-255
腧穴配伍应用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本文分别从腧穴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目前腧穴配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整体性"非线性"是认识腧穴配伍的关键。同时,笔者借鉴和结合目前复杂网络在中医药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开展腧穴配伍文献研究、腧穴配伍生物学数据整合研究的可行性,提出采用现代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能是深入认识腧穴配伍规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通过探讨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古代常用腧穴的配伍,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今后腧穴协同作用研究的思考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关于腧穴“动态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ao J  Liu XG  Yu SG  Tang Y  Liang FR 《中国针灸》2010,30(8):643-646
腧穴"动态性"一直以来被广泛观察,却很少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本文旨在关注腧穴的第九性"动态性",从古代、现代研究文献出发初步探讨腧穴动态性的现象实质,将不同时间、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不同证型下的同一腧穴不同气血变化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对腧穴特异性的科学基础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并提出将腧穴特异性用于现代针灸重点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以及"治未病"的现代预防医学之中,对腧穴"动态性"的实质、基础、应用发展方向提出见解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敦煌藏文穴位图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唐代吐蕃时期针灸医学的藏文穴位图是研究吐蕃医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献,参照黄颢《吐蕃藏文针灸图释》和王德深主编的《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将藏文穴位图所标的17个穴位(相当于汉族腧穴学的穴位)进行整理研究,将穴位最早出处、别名、部位、体表定位、归经、穴性等整理研究。表明《敦煌藏文穴位图》显示出敦煌唐代吐蕃医学已出现穴位,在取穴时是以局部解剖部位和骨度分寸折量为依据的,与中国汉族腧穴学取穴尺寸法中骨度法、折量寸法和指寸法有相同的取穴规律。不同的是此时的吐蕃腧穴学并无正式的穴位名称,处于以体表解剖标志和骨度分寸折量、以文字的描述将穴位定位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穴位诊断法临床效果确切,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运用价值,必须对方法进行改进。该文通过分析文献与结合实践思考,从穴位诊断法的理论基础、近现代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3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旨在对穴位诊断法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运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