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体表温度的针灸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成就的全面综述,为中医针灸客观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以穴位温度、体表温度、皮肤温度、针灸温度、艾灸温度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最终选取具有代表性文献35篇进行综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体表温度正常值、穴位体表温度与病症、穴位体表温度与中医体质、穴位体表温度与艾灸及穴位体表温度与治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穴位体表温度为客观指标,探索针灸治病机制,促进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穴位体表温度与中医体质及疾病的相关性,为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针灸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穴位皮肤温度是脏腑经络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也是针灸效应的科学指征。基于CNKI、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综合近10年针灸穴位皮肤温度研究发现,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皮肤温度具有不同的特点,且与解剖结构、中医基础理论存在一定的关联。针刺和艾灸可以通过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来调整经络穴位体表温度,不同针刺手法作用不同,不同灸温的灸效不同,灸时与灸效的关系存在阶段性。穴位皮温变化与交感神经、血管舒张、血流量、微循环、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有关。考虑其对皮温的影响,有必要设置安慰对照组。热传导、热辐射、热力学、水分蒸发以及在艾灸过程中调整施灸距离和清灰,均是灸热和灸温的影响要素。未来可尝试标准化灸时和穴位灸温,采用多种测温方式,从信号通路等途径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其伦 《中国针灸》2004,24(6):423-426
根据笔者关于经络本质"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观点,将经络的科学本质应用于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问题的认识方面,不仅使其得到了新颖分类与合理阐释,而且也促进现代针灸学创造了复合取穴法应用于临床.通过科学选穴和穴段取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沈龙媞  沈克非 《针刺研究》1989,14(1):292-293
为探索针刺镇痛效应,我们分别以中枢和命门为主穴观察电针刺激两组穴位对体表痛觉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穴位特异性,提高针刺的镇痛效应,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
华雅 《四川中医》1999,17(3):49-49
体表溃疡是指深达真皮、甚至更深组织的局限性体表皮肤缺损。笔者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10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病程最短者半月以上,最长3月。8例因电灼伤、烫伤后合价感染引起,2例因外伤引起,病位均在下肢的某一处。疡面最小为三.scmX1·Scrn,最大4cmX6crn,病面均色泽苍白酶暗,疮面浅平,脏汁稀薄,经久不愈。经治疗<3次愈合者4例,<5次愈合者S例,<7次者1例。1治疗方法取1.5寸毫针,在溃疡边缘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针尖朝向疡面中心;用灸条二根悬灸30分钟。针灸后在溃疡附近循经取一穴位,用SInl注射器抽取复方…  相似文献   

7.
She YF  Zhu J  Ma LX  Xie JP  Li CH  Yuan HW 《针刺研究》2012,37(2):145-150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经穴体表温度和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判断以这两个指标作为经穴反映胞宫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时,是否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天连续动态探测各测试点体表温度60min,每10min记录1次室内温度和湿度。利用发展模型建立因变量x(室内温度或温差)与y(体表温度或温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两者的变化是否相关。结果: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第1天双侧血海、地机、中都、悬钟、非穴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呈正相关(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经穴体表温度较同名穴位温差易受室内温度的影响,两者均不易受室内湿度的影响,推测如果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反映胞宫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时应该把室内温度作为协变量考虑,建议采用同名穴位温差作为穴位反映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王少军  朱兵 《中国针灸》2007,27(10):761-765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穴位的特异性规律。方法:①在大鼠卵巢内注射0·08mL10%芥子油,造"卵巢炎症"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0·25mL,检测血浆渗出点在皮肤的表达区域。观察渗出点分布区域,分析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与治疗卵巢疾病的针灸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渗出点主要分布在:"关元"-"子宫"穴区、"肾俞"-"命门"穴区、"长强"-"会阴"穴区、"三阴交"-"足三里"穴区、"中脘"穴区、"肝俞"穴区。"关元"-"子宫"穴区渗出点分布最密集,其次为"肾俞"-"命门"穴。结论:"卵巢炎症"在体表的反应区域所属的脊髓神经节段,是与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相一致的,针刺该区域相对应的经穴对该内脏功能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与胞宫密切相关经脉的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在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表现,探寻特异性反应月经来潮的穴位。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进行,招募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60min。结果:正常女大学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的同名穴位温差值经期第1d显著低于经后第3d(P=0.0075)。其它经穴及非穴2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测:肾经的原穴-太溪在体表温度上具有反应月经来潮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腧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方面存在的特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腧穴与神经、肌肉肌腱、结缔组织的关系;腧穴的电、电磁、声、光、热特性;腧穴的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等,为腧穴的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并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穴位贴敷对哮喘影响为线索,总结近5年该方面动物实验的研究情况,旨在为未来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查阅CNKI提供的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文献,检索项“关键词”,检索词“穴位贴敷”、“哮喘”。结果:纳入的23篇基础研究文献中,使用动物的种类、动物体重、模型制备方法、贴敷药物组成、贴敷部位和治疗方案等均各有差异;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体液免疫、炎症因子、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尿液标记物、气管痉挛、生物活性因子、转录因子GATA-3和T—bet的基因表达等方面。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基础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需规范和商榷;基础研究的很多领域很少涉足,且研究的深度也不够,今后需加强效应、效应规律和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和规范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穴的氧特异性研究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研究结果显示经穴组织在氧及相关化合物的含量上与非经穴组织具有差异性。虽然各个学者的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太一致,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我们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后认为,经穴局部组织在针刺前处于低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高于非经穴,二氧化碳(CO_2)含量低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处于高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经过消耗低于针刺前,的释放增加高于针刺前。在针刺前,经穴组织的一氧化氮(NO)含量高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组织的NO含量相比未针刺的经穴含量更高。但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一些争议,今后,关于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应多考虑设计方法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受试者的同质性,并注重切合临床,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得气效应、临床疗效等,以使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穴位埋藏疗法的各种不同方法。方法 收集,归纳不同的穴位埋藏疗法,并从不同埋藏物质及埋藏方法予以介绍,结果与结论 因埋藏物质不同,其操作有异,总体分4大类,即切开,注射针,套管针,专用埋线针埋藏法,且发现埋线法已成为穴位埋藏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穴位诊断法临床效果确切,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运用价值,必须对方法进行改进。该文通过分析文献与结合实践思考,从穴位诊断法的理论基础、近现代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3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旨在对穴位诊断法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运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选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2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2年)、PUBMED(1966~2012年)中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对其治疗时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61篇文献中,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辨病结合辨证选穴占45.90%(28/61)、辨病选穴占44.26%(27/61)、辨证选穴占9.84%(6/61);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有天枢(53/61,86.89%)、中脘(44/61,72.13%)、丰隆(31/61,50.82%)、大横(27/61,44.26%)、气海(26/61,42.62%)、关元(21/61,34.43%)、水分(20/61,32.79%)、足三里(16/61,26.23%)、三阴交(15/61,24.59%);文献中选穴涉及的经脉共有11条,从高到低依次为胃经、任脉、脾经、膀胱经、胆经、大肠经、肝经、三焦经、心包经、肾经、督脉,使用腧穴最广泛、频次最多的经脉有胃经、任脉、脾经、膀胱经。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以辨病结合辨证选穴、辨病选穴较为常见,其中以辨病结合辨证选穴稍多;常用穴位为天枢、中脘、丰隆、大横、气海、关元、水分、足三里,其中以天枢、中脘、丰隆尤为常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多数集中在胃经、任脉、脾经、膀胱经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膀胱过度活动症( OAB)患者及健康人膀胱俞穴、下合穴与肾俞及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特征,为经穴脏腑相关及穴位特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比较86例OAB患者的膀胱俞、肾俞、委中穴、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和膀胱过度活动状态下各穴位的差异性;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膀胱俞与肾俞红外辐射穴位差异性。结果:健康志愿者组与OAB组观察穴位左右两侧红外辐射温度均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两组间外关穴、肾俞、委中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差异(P>0.05);健康志愿者组中膀胱俞与肾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中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较肾俞低(P<0.05)。结论:在红外辐射温度方面,膀胱的腧穴与膀胱经气相关特异性优于膀胱下合穴、膀胱表里脏腑的背俞穴及与膀胱非直接相关穴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取穴处方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分析针刺取穴规律,旨在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医治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9年12月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摘录穴位处方,形成Excel数据库,分析文献中针刺处方特点。结果:现代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攒竹、合谷等;选用最多的特定穴为五腧穴、原穴以及合穴;选取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膀胱经、督脉、胃经;配穴上以三部配穴为主,远端配穴及局部取穴也较为重视;Osserman分型下的选穴各有其特点。结论:近代医家治疗重症肌无力多为“三部配穴”,重视“治痿独取阳明”及“调摄阴阳”的理论,可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9.
综述近年来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其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优势,归纳总结穴位埋线及其联合疗法在治疗单纯性肥胖中的应用,提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适宜推广,但仍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造成育龄期妇女月经不调及不孕最常见的原因。PCOS患者多伴有肥胖,肥胖型PCOS患者中代谢综合征和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肥胖者。本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手术治疗及生活调控为主,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依从性低、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征甚至禁忌证等缺点。穴位埋线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具有疗效持久、成本低、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故从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PCO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