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第9、10两简有"五(疒夅)"及"石(疒夅)"、"血(疒夅)"、"膏(疒夅)"、"泔(疒夅)"的记载.就其病名与症状的描述而言,颇似当今的淋证.本文就两简中的"(疒夅)"、"泔(疒夅)"、"五(疒夅)"进行探讨,认为"(疒夅)"是多义字,有罢病、淋证等含义.同时又是"癃"的省写,故"(疒夅)"字即"癃"字,属"淋证"."泔(疒夅)",为米泔汁样小便,伴小便频数涩痛的症状,类似于当今临床"白浊"的部分表现."五(疒夅)"中的第五淋尚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2.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泌尿系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特点为小便频数涩痛,属中医“淋”和“癃”的证候范围。本人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泌尿系感染千余例,疗效显著,兹将方法与体会介绍于下。一、解毒利水法张景岳认为淋证与“积蕴热毒”有密切关系,提出“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可见淋证初起多为热毒浸袭的结果。明至清代对热淋提出以热邪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尤在泾认为“初则热淋、血淋。”治宜清热利小便。本人在临床治疗中以三黄汤,八正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秦汉医籍看中医治疗癃淋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出土秦汉医籍看中医治疗癃淋证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解放军302医院博士生(730000)夏庆刘士敬主题词癃闭/历史淋证/历史从目前已出土的秦汉医籍看,我国治疗小便异常证的历史相当悠久,对该病的系统认识及治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秦汉出土医籍表示小便异常的...  相似文献   

5.
“淋”是临床上常会遇到的一种病证,与现代医学中所称的淋,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探讨祖国医学实践的经验,先从中医的文献来加以论述。一、有关淋病的探索内经没有“淋”字,正像没有“遗精”“白浊”一样(注一)。但我们可以从叙述“溲”“小便”“癃”“溺血”“膀胱”这些有关的材料去理解和探讨当时有关“淋”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对“淋证忌补”说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证的治疗,古有忌补之说。如《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五版《中医内科学·淋证章》认为,“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这一论断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勿庸质疑,本文的质疑是关于“实热淋证”是否忌补。淋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犹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它综合代表了现代医学“尿道炎”、  相似文献   

7.
淋证是以小便频数、淋漓涩痛、欲去不去,欲尽不尽为特征的一种下焦疾患。自从《严氏济生方》倡“五淋”始,历代医者及现行一些教科书多以“五淋”分类法阐述淋证之辨治。笔者认为,对淋证一病,当以虚实为纲,脏腑辨证为目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淋证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淋閟”,即《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的“淋秘”,其同时记载:“其病中热胀,……小便黄赤,甚则淋。”这种湿热致淋的病机认识是论述慢性肾盂肾炎的理论渊源。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热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说明淋证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为主症,也对本病的症状表现和病因病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中藏经》将淋证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中医内科的临证分型看,癃、闭、淋三证是有明显区别的:癃指小便不利,点滴短少,病势较缓;闭指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淋证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脐中为特征,具体临床表现是热、血、气、石、膏、劳淋等。但是从目前所见出土的...  相似文献   

10.
正淋证是以小便频、尿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出不畅,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见于已婚妇女。笔者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淋证的发病机制,进行辨证配伍组方,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一般资料本中药配方应用于门诊患者68例,其中男25例,女43例,年龄25~70岁,病程最短5d,最长1个月。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量少,小便浑浊如米泔,伴  相似文献   

11.
淋证论治二则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刘炳凡经验刘光宪整理淋,古谓之癃,古今异名也。《五十二病方》记载“癃病”的方治有27个,前贤根据其症状反映之不同,病因之各异,分为石淋、膏淋、热淋、血淋、气淋、寒淋、劳淋、老人淋等,治疗多遵仲景“知犯何逆...  相似文献   

12.
戴会禧治癃闭经验戴昌明(江西省永修县中医院永修330300)关键词癃闭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癃闭乃溺癃和尿闭之统称,是以小便排出困难甚至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患。小便不畅,点滴短少,谓之“癃”,病势较缓;小便不通,点滴全无,谓之“闭”,病势较急。两证可相互...  相似文献   

13.
尿瀦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称为“癃閉”。素問“宣明五气論”:“膀胱不利为閉;不約为遗尿。”医宗金鑑:“膀胱热結为癃閉。”其症小便不通,胀滿不舒,甚则片刻难安。根据內经“标本論”:“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首先使之小便通利,才可使其他症狀,趋向好轉或全癒,西医用导尿方法,虽能使小便从导尿管而出;但連续导尿,患者很感痛苦,有时亦不能使人滿意。考之古今針灸文献,有很多治疗本病的記載。如“甲乙经”:“胞轉不得溺,关元主之”;“針灸大成”:“小便不通:阴谷,阴陵泉”;針灸集成“内景篇”:“小便癃閉:阴陵泉”;“中国針灸学”:“膀胱压縮肌麻  相似文献   

14.
淋证,即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称之。历代医家一般将淋证分为五种:即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故合称“五淋”。西医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一部分病证可隶属其范畴之中。临床上运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分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天寒则腠理闭,闭之气与湿俱不行,其水  相似文献   

16.
答: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它的特点是小便频,每几分钟至十几分钟要排一次,每次尿量不多。另一特点是排小便时尿道疼痛,排出不畅,甚至疼痛牵引至腰部、腹部。“淋证”与西医的“淋病”是完全不同的,中医的“淋证”主要是泌尿系统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癃闭小识     
癃闭之名,《素问·五常政大论》称之为“癃”或“闭癃”,是本病最早的记载。后世谓小便淋沥点滴而出为“癃”,小便点滴全无为“闭”。癃闭实际是小便不通的总称,它包括由肾脏、膀胱、尿道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引起的尿闭、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症候。癃闭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景岳全书》指出:“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为最急证也。”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其证,“水道不通,则  相似文献   

18.
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的一种疾病。今之医谓之“尿潴留”。古人把“癃”与“闭”分开。癃者,病之渐,小便淋滴不畅;闭者,病之暴,小便点滴不通。一般多合称癃闭。本组七倒,皆由于脾肾虚弱引起。其中女4例,属于产褥期尿潴留;男3例,2例是属于年迈之前列腺肥大,一例是壮年患膀胱结石。临床治疗分为气血不足,脾肾两  相似文献   

19.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原文是:“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一是“气化”说,以张景岳为代表;一是“呼出之水气”说,如江西何晓晖同志(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36年第10期);另有含糊其词释为“排出体外的水气”者,如现今统编教材。笔者认为,以上诸说有失原旨,此句“气”字当是“涕”,鼻涕也。现考析就教于同道。首先从五液来说,在《内经》论五液尚有  相似文献   

20.
<正> “发”在仲景文中凡三见,涉及猪膏发煎和滑石白鱼散两首方剂。用法有内服、润导之别,功能有消瘀、止血、利水、通便之异。仲景开创了用“发”先河,现归述如下: 一、开通关格疏利水道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说: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其滑石白鱼散中乱发(烧灰),取其开关格、通水道之功。小便得利,则病霍然自除。《本经》: “(发灰)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张氏医通》亦曰:“滑石白鱼散,治消渴,小便不利……”赵以德也说:“发乃血之余,能消瘀血通关便。”仲景也正是取发灰的开关格,通水道之功而祛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