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类型,手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但当病灶范围较大时,彻底手术会使局部腹壁组织出现明显的缺损,缝合困难。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补片修复此类腹壁缺损共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是常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AIEM的发生率也增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刀口瘢痕处的包块,伴有周期性疼痛及体积增大。对于症状不典型者,易造成误诊,需结合超声检查、CT、MRI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腹壁内异病灶切除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腹壁缺损较大、对合困难者,可借助补片修补腹壁缺损,减少复发及腹壁切口疝的发生。本文将对AIEM病理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患者行病灶切除术后是否使用筋膜补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差异,寻找有利于术前预测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2005—2010年间收治的161例既往行腹壁横切口剖宫产而后发现AWE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使用补片”结局相关的临床指标及其预测公式,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得出的单指标阈值相对比,以2011年收治的49例同类手术病例前瞻性验证其预测的准确性。结果:与单纯切除组相比,需要补片修补的患者局部病灶经超声探测的最大径线更大(3.9 cm vs. 2.5 cm,P=0.001);病灶的血流信号更丰富(41.7% vs. 27.9%,P=0.038);血清CA125均值更高(48.6 U/mL vs. 32.2 U/mL,P=0.041);术中进入腹腔的概率更高(79.4% vs.18.9%,P=0.000);腹膜缺损的最长径更长(6.4 cm vs. 1.6 cm,P=0.000);术中出血更多(73.1 mL vs. 29.5 mL,P=0.000);伤口引流率更高(76.7% vs. 9.0%,P=0.000);住院时间更长(10.2 d vs. 6.4 d,P=0.000)。而2组年龄、潜伏期、症状期以及疼痛性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术前超声病灶最大径单项指标绘制ROC曲线,得出“使用补片”的界值为3 cm。经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预测方程为:P(补片)=1/[1+e-(-3.141+0.408超声最大径+0.019CA125)]。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分别预测2011年度收治同类患者使用补片的情况,与手术结局对比,总的符合率分别为81.6%和91.3%,其中低估率分别为7.7%和27.3%,高估率为22.2%和2.9%。结论:超声下病灶的最长径对判别切除术后腹壁缺损程度,进而是否需要补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警戒阈值为“>3 cm”。血清CA125水平与超声下病灶最长径共同构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并不比单项阈值预测效能更优越。经术前评估需要使用补片的病例,应做好相应的咨询和材料、人员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片修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犯腹直肌和/或腹膜)切除后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17例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引起的腹壁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中腹膜外修补12例,腹腔内修补5例,手术顺利,随访1~3年均未见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和切口疝。结论补片修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后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94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为剖宫产术后1月至13年,病灶大小(2.87±0.13)cm,位于皮下69例、肌层16例,侵犯腹膜9例。年龄35岁与≥35岁患者相比,潜伏期更短(P0.05);哺乳期6个月与≥6个月的患者相比,潜伏期更短(P0.05)。手术切除病灶后,18例采用药物治疗3~6个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76例未接受药物治疗,局部均无复发。结论:近年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增多,年龄和哺乳期与发病潜伏期相关,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选择,剖宫产术中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6.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将我院10年间诊治的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年龄28-52岁,平均42.6岁。病灶大小为0.5-4.5cm,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2例。  相似文献   

7.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是一种少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类型,其治疗方案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复习最新的中英文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就AWE的发病率、患病率、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3个月~6年,病灶位于皮下14例,肌层5例,1例侵入筋膜,1例侵入腹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盆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49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相关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因AWE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49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496例AWE患者的平均年龄(31.4±4)岁。既往剖宫产史495例,子宫肌瘤手术史1例。病灶浸润深度至筋膜层(49.6%),至肌层、腹膜及脂肪层分别占21.2%、14.5%及14.3%。94.6%的AWE患者有切口处疼痛,90.7%可触及包块。术前均行B超检查,均发现包块,包块直径(26.06±12.2)mm。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0.1%行补片修补;147例患者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7年,421随访患者中,21例复发,总体复发率4.9%;多个病灶患者的复发率(11.6%)明显高于单个病灶患者(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包块大小及其浸润深度对复发无显著影响。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患者的复发率[3.6%(5/138)]低于未药物治疗者[5.7%(16/2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WE的主要原因是剖宫产,属于医源性疾病。发病年龄早及多个病灶的患者术后较易复发。手术治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27~53岁,平均42岁,病灶0.5~4cm,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4例。12例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6例为剖宫产史,3例剖宫手术史,2例在当地医院切除病灶,分别在术后3年、5年在原病灶处复发。1例经腹行巧克力囊肿剥除术。12例中7例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1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灶切除术中无张力疝补片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我院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其中3例患者病灶范围大且深,病灶切除后腹壁前鞘缺损过大不能常规对合,予无张力疝补片替代腹壁前鞘组织缺损修补.  相似文献   

1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有所上升。1999年9月至2005年3月由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32例,现对其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此病发生的原因及临床特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例,年龄25~45岁,平均32岁。32例中31例有剖宫产手术史,1例有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18例为纵切口,14例为横切口。有痛经史者仅8例。首发症状距前次手术时间为4个月~9年,平均24个月。31例前次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例于外院行剖宫产术,术后5个月因腹壁子宫瘘在当地行瘘管切除 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巨块型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大于5cm的14例剖宫产后腹壁瘢痕EMs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6例采用常规手术(切口直径大于病灶1~2cm),8例采用改良手术(切口扩大至原剖宫产瘢痕大小并整形切口)。结果:14例患者病灶均累及脂肪组织、腹直肌及筋膜层,5例同时累及腹膜层。切除病灶直径6~10cm,平均7.5cm。5例行常规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渗液平均8.9天(7~15天),术后复诊见患者腹壁切口处局部不平整,有不同程度凹陷或隆起。8例行改良手术的患者术后切口渗液平均3.8天(0~7天),腹壁手术瘢痕处切口对合好,腹壁平整,无凹陷或隆起。结论:改良术式治疗腹壁瘢痕内异症,术后伤口渗液少,愈合快,切口整齐美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27岁,发现下腹壁包块、伴月经期疼痛8个月,于2010年11月1日入院。患者2年前曾行剖宫产术,入院前8个月发现下腹部剖宫产手术瘢痕处包块,时感胀痛,无明显规律,月经期包块体积增大,疼痛明显,有轻度压痛,腹痛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病灶多见于盆腔脏器和腹膜,盆腔外较少见,其中以剖宫产切口最常见。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是剖宫产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可引起腹部切口疼痛和肿块,甚至有癌变可能,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极其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药物治疗的疗效尚存在争议。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能减少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发生于腹膜表面的异位内膜病灶。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妇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年龄22~47岁,平均29.2±6.42岁。9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均为首次子宫下段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虽然形态多样、病变广泛,但以盆腔EM居多,发生在腹壁切口瘢痕处者少见。为提高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现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内膜异位症14例的高频超声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是一种罕见类型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继发于剖宫产等盆腹腔手术,少数为自发性。AWE可以引起周期性腹痛、腹壁包块、肿胀出血等不适,发生机制主要有种植、内分泌、免疫、遗传和炎症等学说。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在AWE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目前皮肤镜在AWE诊断中的应用较少,均匀红色色素沉着、活动性出血、红棕色球状结构等是镜下的典型特征。病灶切除术是AWE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开腹、腹腔镜(多孔或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等术式,根据病灶的浸润深度推荐不同入路。新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经皮冷冻或微波消融等技术用于AWE保守性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证实,未来值得进一步的探索。AWE的整体复发率低,病灶完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术后联合使用激素的预防价值存在争议。关于AWE的管理,国内外尚无明确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患者的疾病特征。 方法 通过PubMed检索,检索词为: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extrapelvic endometriosis, scar endometriosis, incisional endometriosis, inguinal endometriosis, umbilical endometriosis, ectopic endometriosis, cutaneous endometriosis,关系为“or”。限定检索词在title/abstract中,发表期限为1980年至2012年间,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文献共31篇,病例数共441例。用STATA10.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 研究对象中,剖宫产术后病例278例,占63.04%(278/441);经腹子宫全切术后病例44例,占9.98%(44/441);其他手术或操作后病例33例,占7.48%(33/441);自发性病例63例,占14.29%(63/441)。平均年龄为32.17岁(95%CI 29.59~34.97岁),Q=4.811,df=10,P=0.903,I2=0。平均无症状期(症状出现与前次手术、操作的间隔时间)为3.95年(95%CI 2.43~6.43年),Q=1.687,df=5,P=0.890,I2=0。平均病灶最大直径为3.30cm(95%CI 2.58~4.22cm),Q=7.791,df=5,P= 0.168,I2=35.82%。主要就诊症状:包块占(93.22±2.11)%(95%CI 88.88%~97.56%),Q= 15.446,df= 26,P=0.949,I2=0;疼痛占(85.73±2.74)%(95%CI 80.07%~91.39%),Q=19.119,df= 25,P= 0.791,I2=0;症状具有月经周期相关性者占(58.59±5.55)%(95%CI 47.19%~70.00%),Q=68.584,df=26,P=0.000,I2=62.09%。结论 AWE最常继发于剖宫产手术后,也可发生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羊膜腔穿刺术后、阑尾切除术后,甚至在没有任何腹部手术、操作史的患者也可发病。前次手术、操作后出现症状有时间间隔。主要症状为腹壁痛性包块,93%的患者有腹壁包块,86%的患者主诉疼痛,只有约1%的患者无上述症状,近40%的患者症状与月经周期不相关,月经周期相关性症状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总结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时间为4个月-5年。其中,病灶处于皮下者3例,肌层者2例,侵入腹膜1例,侵入筋膜者1例。手术切除后,经随访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操作熟练细致是减少剖宫产并发症的关键,术中通过不断清洗腹盆腔和切口,使腹壁切口得到有效的保护,则能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而最佳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