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早产儿呼吸衰竭同步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 (SIMV )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 2例机械通气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 ,SIMV组 2 4例 ,间歇性指令通气 (IMV)组 18例 ,观察两组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参数变化 ,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镇静剂的使用次数。结果 上机 2 h后吸气峰压 (PIP)、呼气潮气量 (VTexp)、呼吸系统顺应性 (Crs)、气道阻力 (Raw) ,12 h后吸氧浓度 (Fi O2 ) SIMV组均明显优于 IMV组 ,2 4 h氧合指数(OI) SIMV组明显少于 IMV组 ;镇静剂的使用次数 SIMV组少于 IMV组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或P<0 .0 1) ;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使用 SIMV模式较 IMV能更快降低 Fi O2 、PIP、OI,较快改善肺功能 ,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SIMV)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 2例机械通气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 ,SIMV组 2 4例 ,IMV组 18例 ,观察两组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并比较。结果 :上机 2 h后 PIP、VTexp、Crs、Raw,12 h后 Fi O2 SIMV组明显优于 IMV组 ,2 4 h OI在SIMV组明显小于 IMV组 ;镇静剂的使用次数 SIMV组小于 IMV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使用 SIMV模式与 IMV比较 ,前者能更快降低 Fi O2 、PIP、OI,较快改善肺功能 ,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iPAP模式在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BiPAP组和VC-SIMV组,同步动态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剂用量等指标,比较BiPAP模式和VC-SIMV模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BiPAP组ICU病死率(26.09%)低于VC-SIMV组(50.00%,P<0.05);两种模式在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效果(P>0.05);BiPAP模式在改善呼吸力学指标方面优于VC-SIMV模式(P<0.05);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BiPAP模式优于VC-SIMV模式(P<0.05);BiPAP组和VC-SIMV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63.79±22.85)h和(356.23±32.6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机械通气期BiPAP组和VC-SIMV组的镇静剂用量分别为(95.26±17.28)mL 和(306.13±61.75)mL,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BiPAP模式优于VC-SIMV模式,BiPAP模式可作为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首选的机械通气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分为两组,其中20例予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作为SIMV+PSV组,20例予以单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作为SIMV组,观察两组呼吸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SIMV+PSV组总呼吸频率[(23.05±2.41)次/min]高于SIMV组[(17.58±2.3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V+PSV组C-反应蛋白、酸性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93.26±21.56)mg/L、(1.38±0.50)g/L、(2.28±1.24)ng/ml,显著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MV+PSV能够改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总呼吸频率,降低机体炎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应用时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方法 30例符合MAS诊断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随机分为PAV组和SIMV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PAV模式和SIMV模式支持;观察通气前、通气后1h、12h、24h、48h和撤机前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BP)、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气道峰压(PIP)、动脉血气值及氧合指数(OI)。结果两组新生儿均治愈出院;在机械通气时间(F=1.425,P=0.243)、吸氧时间(F=3.057,P=0.091)、住院时间(F=0.148,P=0.703)和胸部X线清晰时间(F=0.315,P=0.579)方面,两组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取得相同疗效情况下,机械通气后PAV组各个时间点:RR数值均显著高于SIMV组(P均<0.05);MAP、PIP和VT数值均显著低于SIMV组(P均<0.05);HR、MABP、MV、PH和OI数值与SIM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AV和SIMV模式治疗MAS时,在取得相同疗效情况下,PAV模式采取浅快的呼吸、较小的潮气量和较低的MAP和PI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重症NRDS早产儿按通气模式分为研究组(HFOV+SIMV模式)20例和对照组(SIMV或A/C模式)20例,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后1h、12h和24h血气变化、上机时间以及气胸、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上机后1h与对照组比较,血氧分压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5),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上机后12h、24h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03、0.23;0.33、0.55,P均>0.05)。研究组上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P<0.05);气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2,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结论 HFOV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肯定的治疗早产儿重症NRDS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致呼吸肌麻痹(RMP)治疗中机械通气(MV)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76例AOPP致RMP患者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A组)40例和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B组)36例.除突击量氯磷定治疗外,尽快建立通气道进行机械通气:A组按常规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方式,当呼吸恢复稳定4~6 h后脱机.B组先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当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够触发呼吸机时即撤机拔管,进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以后渐减压力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结果 A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123.7±36.9)h,B组为(94.4±21.6)h,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4.6±5.1)d,B组为(11.3±4.4)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45.0%,明显高于B组的16.7%;A组存活率为90.0%,B组存活率为88.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OPP所致RMP进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确诊为RDS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出生后2 h内即开始nCPAP辅助呼吸的40例设为治疗组,出生后2 h内未使用nCPAP辅助呼吸的59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血气及胸片变化、氧疗、并发症、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病死率为7.5%,对照组为23.3%(P<0.05);治疗组治疗2 h后血气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 h后2组血气情况均有改善。在治愈的患儿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37.1%、64.9%(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2.46±2.11)d和(6.79±2.86)d(P<0.01);总氧疗时间治疗组为(17.41±13.89)d,对照组为(28.94±12.38)d(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分别为(40.49±10.45)d和(51.73±15.04)d(P<0.01);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分别为(9.71±4.818)d和(13.30±4.807)d(P<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分别为8.6%和29.7%(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患儿合并RDS,早期使用nCPAP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记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治疗2 h、治疗结束时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剂量。结果无创机械通气前患者HR(106.8±25.5)次/m in,RR(26.6±10.0)次/m in,pH(7.34±0.06),PaO2(56.3±19.0)mm Hg,PaCO2(58.8±7.8)mm Hg,无创机械通气2 h后患者HR、R、动脉血pH、PaO2、PaCO2等指标较无创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化吡啶斯的明平均用量为(456±251)mg。平均无创机械通气时间(6.0±4.6)d。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1±7.7)d。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降低重症肌无力危象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极重度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救治时,第一阶段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正压通气病情初步稳定后,继之鼻面罩正压通气过度脱机这一双阶段通气模式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全程有创模式组和双阶段模式组。比较两组通气结果即刻与结束1 h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氧合指数(PaO2/F iO2)比较两组间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接受双阶段通气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为(12.6±2.4)h,较全程有创通气模式(16±3.6)h为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气结束即刻与结束1 h后的RR、HR、PaO2/F 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两组的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极重度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有创+无创的双阶段正压通气模式和全程有创气模式同样有效,且前者的总通气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两种模式对患者心排血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影响.方法 选择24例因各种原因需行有创机械通气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患者,根据CI分为心功能正常组(9例)和心功能低下组(15例).在BIPAP模式下,调整吸气压使潮气量(VT)分别维持于6、10、15ml/kg,其他参数不变,呼吸机模式改为SIMV后,VT调节同前.以上各种条件维持20 min后测量呼吸力学及中心静脉压(CVP)、CI、ITBVI指标,试验过程中上述参数随机选择进行.结果 在心功能正常组,两种呼吸模式间CI、ITBVI、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气道压(Pmean)、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67、0.124、0.348、0.328、0.110、0.187);而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在10 ml/kg VT时,BIPAP模式下高于SIMV模式(P=0.030).在心功能低下组,CI、ITBVI在SIMV模式下降明显,仅在10ml/kgVT时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10、15 ml/kg VT时BIPAP模式下Pmean均较SIMV模式低(P值分别为0.003、0.000、0.004);而SVRI、HR、MAP及PEEPi在不同VT水平两种呼吸模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通气模式随VT增加均可使CI、ITBVI降低.在相同VT时,压力控制模式(BIPAP)较容量控制模式(SIMV)Pmean相对低,对CI、ITBVI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应用PiCCO监测容量变化时通气模式可影响CI、ITBVI.  相似文献   

12.
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PeV+) in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Background  

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 (also known as PeV+) is a mode of ventilation with cycling variations between two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levels. In adults this mode of ventilation is effective and is being accepted with a decrease in need for sedatives because of the ability to breathe spontaneously during the entire breathing cycle. We studied the use of BIPAP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SIMV and BIPAP ventilation modes for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uration of the "weaning" from a respirator, the condition of gas metabolism and hemodynamics in children transferring to spontaneous breathing. I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30 children (16 boys and 14 girls) aged from 1 month to 18 years, which were 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more than 24 hours and required a gradual "weaning" from the unit. The children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ushino City Pediatric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August 2010. To all the patients with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more than 48 hours, as well as with an earlier unsuccessful test of the spontaneous breathing, gradual "weaning" from the unit was conducted. Depending on which mode was used 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first group SIMV+ PS mode was used for "weaning", while for the second group the BIPAP+ PS mode was used.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age, sex, severity of illness at admission on the scale of PRISM, nosological forms an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efore transfer to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Transition of patients to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adaptive changes in the indices of respiratory system and hemodynamics, most pronounced after extubation. The reliable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weaning from the device was (3.21 + 2.0 days in SIMV group vs. 2.75 + 1.34 days in BIPAP group, p = 0.05). In the SIMV group the frequency of desynchronization episodes was greater (SIMV--an average of 3.75 + 1.4 episodes per day compared to 2.37 + 0.85 episodes in the BIPAP group, p = 0.003).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BIPAP+ PS mode are the duration of weaning from the unit and the synchronization with the respirator.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stimates of the parameters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and hemodynamics require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压力支持(PSV)、成比例压力支持通气(PPS)3种不同通气模式对心功能正常及心功能低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心功能严重低下、撤机困难患者较理想的撤机方式。方法70例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而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撤机模式不同分为PSV组(38例)和PPS组(32例)。PPS组经治疗恢复自主呼吸后,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心排血指数(CI)将患者分为心功能正常组(CI≥2.0L·min-1·m-2)和心功能低下组(CI<2.0L·min-1·m-2),比较两组患者在BIPAP、PSV、PPS3种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的影响。结果1心功能正常组PSV、PPS通气模式下心排血量(CO)、CI、每搏量(SV)、肺毛细血管血流(PCBF)均显著高于BIPAP模式,PPS模式下CO、CI、SV、PCBF最高,但与PSV模式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PS模式下外周血管阻力(SVR)较BIPAP模式显著降低,但较PSV模式差异无显著性。2心功能低下组BIPAP、PSV、PPS通气模式下CO、CI、SV逐渐升高,3种通气模式间差异有显著性,PPS模式下CO、CI、SV最高。3心功能低下患者3种通气模式下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均呈递减趋势,PSV、PPS模式下与BIPAP模式差异有显著性,PPS模式下心功能低下组Ppeak最低,与另两种模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PPS组带机时间较PSV组明显缩短。5心功能正常组3种模式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也呈递减趋势,PPS为最低,与BIPAP模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PS通气模式对心功能严重低下的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较适用于作为该类患者的撤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改善疗效的因素。方法:23例ARDS患者按诱发因素分为肺内因素组(A组)和肺外因素组(B组)。选择不同呼吸机和鼻(面)罩行NIPPV,采用双相压力支持通气(BiPAP);多功能呼吸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气末正压(PEEP)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PSV PEEP。通气3—10h,不适合NIPPV的患者改建人工气道通气。结果:全程进行NIPPV治疗的患者A组5例,B组12例;NIPPV治愈A组为55.6%(5/9);B组为85.7%(12/14),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合理选择呼吸机、呼吸模式和治疗参数,并改善对NIPPV不利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少人工气道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全麻肌松恢复期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全麻患者在肌松恢复期用间歇正压通气 (IPP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双水平压力正压通气 (Bi PAP)对自主呼吸恢复的影响。方法 :3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 3组。术中初始通气方式均为 IPPV,给最后一次肌松剂后将后两组的通气模式分别调整为 SIMV和 Bi PAP。不同时间点记录气道峰压 (Ppeak)、每分通气量 (MV)、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 CO2 )和血气 ,观察给最后一次肌松剂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L R S)。结果 :1给予最后一次肌松剂后和 T1 出现时 Bi PAP组的 Ppeak均明显低于 IPPV和 SIMV组(P均 <0 .0 1) ,TR=0 .75时 IPPV组的 Ppeak均明显低于 SIMV和 Bi PAP组 (P均 <0 .0 1) ;2 T1 恢复时Bi PAP组的 MV高于 IPPV组 (P<0 .0 5 ) ,T4 恢复、TR=0 .2 5、TR=0 .75时 SIMV和 Bi PAP组的 MV均明显高于 IPPV组 (P均 <0 .0 1) ;3TR=0 .2 5、TR=0 .75时 SIMV和 Bi PAP组的 PEt CO2 均低于 IPPV组 (P均 <0 .0 5 ) ;4拔管前 SIMV和 Bi PAP组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均低于 IPPV组 (P均 <0 .0 5 ) ;5 SIMV组和Bi PAP组的 L R S均短于 IPPV组 (P均 <0 .0 5 )。结论 :SIMV和 Bi PAP具有不对抗患者自主呼吸、L R S短、Ppeak变化小、MV高、PEt CO2 低等优点 ,更适于全麻恢复期使用。 Bi PAP还具有 Ppeak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序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7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组(A组)38例和常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组(B组)38例。所有患者均按ARDS常规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行SIMV,当"ARDS控制窗"出现时,A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鼻面罩无创BiPAP序贯治疗,B组继续SIMV治疗,以SIMV+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模式撤机。结果:2组患者"ARDS控制窗"出现时间、生命体征的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有创通气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减少,入住ICU时间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病死率均降低(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ARDS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老年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32例老年肺内源性ARDS患者被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16例.两组均建立人工气道,以辅助/控制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间隙性控制性肺膨胀(SI)方式通气24 h,随病情改善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PEEP的方式.待"ARDS控制窗"出现,序贯组改换为无创正压通气(NIPPV),以持续气道正压(CPAP)方式通气并逐渐脱离呼吸机;对照组以SIMV+PSV+PEEP常规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及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结果相仿(P均>0.05);序贯组有创通气时间[(4.6±1.0)d]、总机械通气时间[(12.7±4.0)d]、住RICU时间[(16±7)d]较对照组[分别为(21.9±9.0)d、(21.9±9.0)d、(29±13)d]明显缩短,VAP发生率[6.25%(1/16)]和病死率[25.00%(4/16)]也较对照组[分别为75.00%(12/16)、56.25%(9/1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老年肺内源性ARDS插管机械通气以ARDS控制窗为时机及时改用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其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