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C 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变化 ,探讨C 反应蛋白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 2 0例及同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 30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 12h及术后 12h分别采静脉血 2mL ,采用透射比浊法 ,应用日立自动分析仪测C反应蛋白。结果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 5 .8± 0 .3mg L ,术后为18.5± 1.2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 4 .3±0 .5mg L ,术后为 4 .5± 0 .6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另两组病人同期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 反应蛋白增高与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局部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且C 反应蛋白可能与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相关。因此C 反应蛋白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4 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病变血管共 5 8支 ,B型病变 4 9处 ,C型病变 1 3处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4处 ,共置入支架 64只。置入左前降支 2 7只 ,左回旋支 1 3只 ,右冠状动脉 2 4只。De Novo支架置入 4 4只 ,Suboptimal支架置入 1 5只 ,Bail-out支架置入 3只 ,再狭窄病变支架置入 2只。结果 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 ,支架置入成功率为 98.4 %。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 (86.5± 7.8) % ,术后残余直径狭窄 (5 .1± 1 0 .3 ) %。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 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 ,1例在术中及术后出现三次心室颤动 ,4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了 3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结论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 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术前测定 78例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 [2 8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和 5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基础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CRP <3 0mg/L(31例 )和CRP≥ 3 0mg/L (4 7例 )两组 ,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 1周以及术后 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 (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 )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 (血管内直径狭窄率≥ 5 0 % )等情况。结果 基础血清CRP水平在ACS组比稳定心绞痛组高 [(7 8± 2 6 )比 (2 8± 0 4 )mg/L ,P <0 0 1];术后 1周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ACS组、CRP升高组比稳定心绞痛、CRP不高组明显升高 (8%比 3 6 % ,P <0 0 5 ) ;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亦是CRP高者远高于CRP低者 (2 1 5 %比 7 7% ,P <0 0 1;19 5 %比 7 7% ,P <0 0 1)。结论 基础血清CRP水平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术后 6个月内预后的预测指标 ,这提示术后 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是和支架置入术前炎症细胞活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Sono Vue经静脉实时心肌超声造影(IMCE)分析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心肌微血管灌注状况,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肌微血管灌注的改善情况。方法11例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术前1~6天及术后7~10天进行IMCE检查。造影图像采用QLab软件取得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梗死心肌的A值、A.β值在术后增大,分别为18.41±1.52对20.35±2.09,P<0.05,7.23±0.83对8.07±0.95,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可以检测梗死心肌心肌灌注异常的严重程度,并可以评价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梗死心肌心肌灌注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4例,检测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入院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关系。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1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另设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但有临床胸闷、胸痛症状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造影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结果造影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6.9±11.9μg/L、48.2±10.8μg/L和46.6±10.5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8.6±14.8μg/L和53.4±9.3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术后1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能相关,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 (QTd)反映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均一性 ,QTd延长可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对不同冠状动脉分支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 ,作者观察了冠心病患者术后 QTd的变化。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9- 10~ 2 0 0 1- 0 6在本院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狭窄大于 70 % ,并同时行 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患者 40 (男 2 4,女 16 )例 ,年龄 44~ 81(6 5±9)岁。共干预血管 5 0支 ,植入支架 5 0个 ,其中前降支 2 2个 ,回旋支 9个 ,右冠 19个。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用药基本一致 ,术中无特殊用药。1.2 心电图及 Q…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44例冠心病患者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通者纳入研究。术前一周内及术后 48h内分别记录体表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QTc离散度 (QTcd)。为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对QTd及QTcd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们还测量了同期 10 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手术前后的QTd及QTcd。结果  (1) 10 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及其亚组 (术前QTd延长组、正常组 ,QTcd延长组、正常组 ,单支病变组 ,二支病变组 )手术前后QTd及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 ;(2 )PTCA及支架植入术组手术前后QTd差异也无显著性 ,但QTcd却从术前的 (5 8 9± 33 3)ms缩短至术后的 (4 7 6± 2 0 9)ms(P <0 0 5 )。亚组分析表明 :术前QTd延长组 (75 4± 2 5 2 )ms术后明显缩短 (4 7 5± 19 6 )ms,P <0 0 1;术前QTcd延长组 (95 3± 30 3)ms术后也明显改善 (5 2 5± 2 5 6 )ms ,P <0 0 1;单支病变组手术后QTd(4 1 6± 16 9)ms及QTcd(4 4 3± 18 2 )ms均较术前 [QTd及QTcd分别为 (5 5 5± 2 6 4)ms及 (6 0 3± 31 1)ms]明显缩短 (P均 <0 0 5 ) ;而术前QTc或QTcd正常组、二支病变组手术后QTc及QTcd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PTCA及支架术可明显缩短QTcd ;  相似文献   

9.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病变窦房结合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变化。方法 对56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相应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20例显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狭窄未累及窦房结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或狭窄在窦房结动脉发生以远的血管段。其中12例14支血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6个月的随访造影无再狭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窦房结功能并未改善。结论 冠心病并非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但难以恢复窦房结的正常变时功能。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即时疗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前后即时管腔内径和横截面积变化 ,以研究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对冠心病的近期疗效。 5 4例冠心病患者 6 0处冠状动脉病变植入支架 6 0只 ,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靶病变部位的血管内径 (比治疗前 )的即时增量为 2 .0 2± 0 .6 2mm (6 7.10 %± 15 .42 % ) ,血管内腔横截面积的即时增量为 5 .6 7± 1.6 1mm2 (80 .36± 18.2 9% )。患者临床症状在术后 12~ 48h内即得到缓解或消退。结果表明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闫韵洪  张利华 《心脏杂志》2002,14(3):219-220
目的 :观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对血清 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我院进行 PTCA的患者 86例 ,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患者 6 0例。分别于 PTCA和 CAG当天及术后第二天清晨采集空腹血测定 CRP值。结果 :PTCA组术后血清 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 (P<0 .0 1) ,CAG组造影后血清 CRP水平与造影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0 .0 5 )。结论 :PTCA明显增加血清 CRP浓度 ,可能与 PTCA治疗后局部血管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1例进行支架术的患者[支架术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8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于支架术、冠状动脉造影前当天早晨、术后48h采静脉血进行血浆CRP测定。结果:术前,SA者与对照组比较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中BraunwaldⅡ级(14例)、Ⅲ级(13例)者与SA者、对照组比较CRP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6.23±1.24)、(6.45±0.91)mg/L∶(3.91±0.96)、(4.25±0.84)mg/L,均P<0.05],但UA各级间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CRP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架术组SA者、UA各级者CRP均显著升高,且随UA临床分级增加CRP升高越显著[SA者,UAⅠ、Ⅱ、Ⅲ级者CRP分别为(6.03±0.81)、(10.73±1.02)、(14.35±2.38)、(24.40±4.21)mg/L]。支架术组术后CRP浓度与术前CRP浓度无显著直线相关(r=0.32,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增加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RP水平;UA临床分级越高,术后CRP水平升高越明显,CPR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 (CAG)与核素心肌组织血流灌注显像 (SPECT)的相关性及用 SPECT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疗效评价。方法 于冠心病 (CAD)患者 CAG之后 ,放支架之前利用血管造影机自配电脑分析软件 ,对病变血管直径狭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进行自动分析 ;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术后 1周、术后半年 ,分别做静息、潘生丁负荷 SPECT检查。结果 5 1例 CAG血管直径狭窄 (76 .16 % )、面积狭窄 (90 .37% )与术前静息 SPECT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3.5 0 %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 .2 5 4、r=0 .176 ,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面积与术前静息SPECT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1.17%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 .2 91、r=0 .32 7,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5 0例术后 1周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4 5 .46 %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3.5 0 % ) ,P<0 .0 0 1;2 1例术后半年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4 3.73%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程度 (6 0 .87% ) ,P<0 .0 0 1。 5 0例术后 1周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5 7.2 2 %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1.17% ) ,P<0 .0 0 1;2 1例术后半年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5 4.6 7% )明显低于术前静息血流灌注损害面积 (70 .2 1% ) ,P<0 .0 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等长握力负荷试验定量冠状静脉窦血流以评价左冠状动脉狭窄对冠状窦血流的影响。方法11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65例为左冠状动脉狭窄,51例造影正常,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等长握力负荷前后两组冠状窦血流参数,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负荷后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1.33±5.60)cm/s比(71.88±5.64)cm/s,(42.37±7.04)cm/s比(55.18±6.01)cm/s;P<0.05]。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血流速度储备及积分储备均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1.35±0.12比1.61±0.22,1.49±0.18比1.96±0.44;P<0.05)。冠状动脉狭窄组血流积分储备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76,P<0.01)。结论无创性超声心动图测定冠状窦血流可以初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已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病例,比较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支架术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7年至2009年支架术前已行64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86例,共植入支架137处.依据冠状动脉斑块平均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预扩张球囊规格、预扩张球囊充盈压力、支架规格和支架释放压力.结果 与非钙化斑块组相比,钙化斑块组年龄相对较高,低密度脂蛋白更低,单支病变较少.两组的预扩张球囊和支架规格无明显差异.钙化斑块组预扩张球囊充盈压力(898.93±159.67 kPa)明显高于非钙化斑块组(810.22±112.61 kPa,P<0.01).钙化斑块组支架释放压力(1 403.90±273.12 kPa)明显高于非钙化斑块组(1 243.79±254.12 kPa,P<0.01).结论 与非钙化斑块相比,钙化斑块对预扩张和支架成形有较大阻力,硬度较高,术前识别斑块类型对支架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CS)对血液C反应蛋白(CRP)及肌钙蛋白T(TnT)的影响,并探讨CRP与TnT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4月在我院行C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n=64),同时选择一组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作为对照(n=28)。分别于CS或CAG术当天及术后第二天清晨采集空腹血进行血液CRP及TnT水平的测定。结果CS组患者术后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TnT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32)。CAG组患者,造影后血液CRP及TnT水平与造影前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液CRP水平升高。CRP的升高不是心肌坏死所引起,而可能是CS治疗局部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10例为试验组;2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但未能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cTnI和vWF。结果试验组术前和术后的cTnI值分别为(0.04±0.03)μg/L和(0.10±0.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前和术后的cTn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前和术后的vWF水平分别为(123.75±32.77)%和(175.35±36.9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WF水平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vWF水平及cTnI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cTnI与vWF呈线性相关(r=0.80,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cTnI和vWF值升高,提示有心肌的微小损伤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再狭窄患者和术后早期患者血浆可溶性Fas的改变及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患者和无再狭窄患者,以及20例术后早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均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血浆可溶性Fas水平。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469±126 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3±9ng/L)、冠心病组(123±23 ng/L)和无再狭窄组(132±30 ng/L)(P均<0.01);冠心病组和无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冠心病组和无再狭窄组之间血浆可溶性Fas差异无显著性。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 h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急剧增高;术后3天对照组血浆可溶性Fas升高达最高峰,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则显著降低(分别为2 036±422和1 157±268 ng/L,P<0.01);术后7天对照组仍维持在高水平,治疗组下降至最低水平(分别为1 460±266和798±111 ng/L,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高于无再狭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持续增高可能成为预测再狭窄的有效指标;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使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显著降低,可能是阿托伐他汀防治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