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坦病毒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毒,广泛流行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其疫苗的研制及应用是预防和控制其流行致病的重要措施,亦是目前国内外较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汉坦病毒疫苗的研制方法有多种,发展速度较快,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汉坦病毒DNA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1 汉坦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概况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e)中的一个新属,1 978年由韩国李镐汪(LeeHW )教授[1 ] 等首先自宿主动物分离出。我国自1 981年起,宋干、杭长寿[2 ] 等先后自宿主动物及患者血液、组织分离到本…  相似文献   

2.
内化是生物大分子(包括细菌、病毒等)进入细胞内的膜泡转运过程。病毒内化是其复制、致病、抗原加工呈递和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前提,对研究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汉坦病毒主要通过受体介导的包涵素被覆小凹途径进入细胞。  相似文献   

3.
汉坦病毒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它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流行区域,尤其在我国是除乙肝外的第二大传染病。目前发现汉坦病毒有二十余种血清/基因型,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主要是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晋马  相似文献   

4.
汉坦病毒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它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流行区域,尤其在我国是除乙肝外的第二大传染病。目前发现汉坦病毒有二十余种血清/基因型,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 ,HFRS)主要是汉滩病毒(Han taanVirus ,HTNV)、汉城病毒(SeoulVirus ,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Virus ,PUUV )和Dobrava病毒(DOBV) ,疫源地在亚洲与欧洲。而引起人类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puImonarysyndrom ,HPS)除辛诺柏病毒(SinNombreVirus ,SN)外,还发现有纽约病毒(NewYorkVirus ,NYV)、长沼病毒(…  相似文献   

5.
汉坦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76年李镐汪等从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汉滩病毒 (Hantaan virus,HTN)以来 ,相继发现了引起轻型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 ,普马拉病毒 (PU U )和汉城病毒 (SEO)。 1993年在美国又发现了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汉坦病毒。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 ,特别是PCR技术的广泛应用 ,新发现的汉坦病毒数目急剧增加[1 ] 。目前为止 ,至少有 2 0余种汉坦病毒血清 /基因型。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是由啮齿目动物或食虫目动物携带 [2 ]。汉坦病毒在宿主动物中产生非致病性持续性感染。但是可以通过病毒…  相似文献   

6.
7.
汉坦病毒所引起的出血热肾综合征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是一类以发热、出血、肾损害或肺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疫源地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在我国流行的主要为HTN和SEO两型。目前对该病毒所致疾病仍无特效疗法,因此及时发现和诊断汉坦病毒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汉坦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syndrome,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 monary syndrome,HPS)均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hantaviruse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HFRS的病原体———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V)、普马拉病毒(PUUV)和多布拉伐病毒(DOBV)等主要分布于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  相似文献   

9.
10.
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血清学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坦病毒所引起的出血热肾综合征(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是一类以发热、出血、肾损害或肺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我国是世界上受其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我国流行的主要病毒为HTN型和SEO型。由于这两型病毒的动物宿主、流行特点和所引起的临床疾病轻重程度明显不同,对其进行分型检测非常必要。作者就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在血清学分型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汉坦病毒的分型及致病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从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汉坦病毒属的各型别和致病性进行了系统概述。方法收集有关汉坦病毒分型及致病性资料加以综合归纳。结果:自然界至少存在11个血清型或基因型汉坦病毒,其致病性从轻型至重型不等。有些型别的致病性尚不清楚。结论:新型汉坦病毒的不断发现,特别是最近在美国出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说明自然界很可能 新型汉坦病毒,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余璐  马恒  段春光  杨守京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9):908-911,I0001
目的:观察汉坦病毒(HV)体外感染非洲绿猴肾上皮细胞(Vero-E6细胞)诱导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病毒结构蛋白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HV76-118株体外实验性感染Vero-E6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及双特异性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HV感染后HSP27、HSP70、葡萄糖调节蛋白(Grp94)3种HS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HSP与病毒核衣壳蛋白(N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HV76-118株感染Vero-E6细胞24 h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可检出HV-NP阳性信号。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HSP27、HSP70、Grp94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后24 h显著升高(P〈0.05,n=5)。更为重要的是,ELISA检测发现HV-NP同时与HSP27、HSP70、Grp94呈复合物形式存在。结论:HV体外感染可诱导Vero-E6细胞高表达多种HSP,且能与病毒结构蛋白形成复合物,上述过程可能参与了HV-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汉坦病毒(HV)的检出率。方法:设计了两对新的汉坦病毒(HV)通用引物,建立新的RT-PCR方法,对流行于湖北省不同地区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在对166份血清中HV RNA的检测显示HTN型阳性率为80.1%(133/166),SEO型为19.9%(33/166);对不同浓度的HV RNA检测结果显示,本法最低可检测出血清中72 pg病毒基因组。结论:说明本法用于检测HFRS患者血清中HV RN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很高,且我国中部地区HFRS流行以HTN为优势型,这一结果不仅为HFRS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HFRS的防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利巴韦林等五种药物对汉坦病毒(HV)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HV76—118株感染传代培养的Vero—E6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分别评价五种药物的抗病毒效果。结果 五种药物均对汉坦病毒的入侵无阻断作用;利巴韦林对汉坦病毒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大无毒浓度(TD0)为500μg/ml、最小有效浓度(MTC)为31.2μg/ml,干扰素α-1b(赛若金)TD0为10万U/ml、MTC为0.5万U/ml,阿昔洛韦TD0为625μg/ml、MTC为156μg/ml,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各浓度均未见对病毒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利巴韦林、赛若金、阿昔洛韦对出血热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危重症患者疾病谱,揭示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急诊科3 183例需紧急处置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急诊需紧急处置病例的疾病分类、性别、年龄特征。结果:(1)位居前五位的是创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2)男性患者中创伤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其构成年龄无显著性差异;(3)女性患者神经系统危急重症疾病排序位居第一,其构成年龄低于男性(P<0.05)。结论:加强急危重症疾病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急诊科的紧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将PCR扩增的HTV76-118RNA小片段的cDNA克隆插入到载体pDS56/RBSⅡ-(O)-6His中,通过IPTG诱导表达以及镍螯合层析纯化重组NP,经过SDS-PAGE、免疫转印和ELISA方法分析其蛋白特性,证实该重组NP与毒粒NP相同,均为49.6ku,能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反应。以此重组NP作为抗原制备抗NP单克隆抗体,获得两株持续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抗NPMcAb建立检测IgM抗体的ELISA捕获法。证实纯化重组NP作为抗原,避免了组织培养病毒的感染性和非特异性以及难以标准化的缺点。所建立的ELISA捕获法检测HFRS患者血清中IgM抗体的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作为HFRS的早期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庄应(RT-PCR)检测汉坦病毒(Hantaviru,HV)感染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以陈株汉坦病毒感染培养的Vero-E6细胞和小鼠乳鼠,用RT-PCR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的方法分别予以检测。结果:RT-PCR和IF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8只接种病毒的乳鼠肺组织RP-PCR检测均为阳性,而免疫荧光检测仅5例阳性。结论:RT-PCR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检测汉坦病毒感染的方法,其敏感性高于IF。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确定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上潜在的融合肽区域。  方法  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将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关键氨基酸突变成性质相左的氨基酸,转染Vero E6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糖蛋白表达,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融合现象。  结果   在Vero E6细胞中成功表达出糖蛋白,IFA显示关键氨基酸突变前后细胞中均有荧光信号,呈胞浆分布,但细胞融合现象在突变后消失。  结论 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氨基酸突变均对细胞融合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该段区域很可能是病毒的融合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