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北地区蚊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蚊类地理区划,确定湖北蚊类区系属性。方法分析已知蚊类的区系成分,并与邻近江西、湖南、河南地区蚊类区系比较。结果已发现蚊类11属75种,其中属于东洋界为主的52种,占69.3%;属于古北界为主的10种,占13.4%;广布两界13种,占17,3%。结论湖北地区蚊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2.
1990~1992年,我们在新疆南部地区(E72°~94°,N34°30′~43°20′)进行了蚊类区系调查,在30个县(市)的49个主要采集点共捕获蚊类成虫4730余只,幼虫1530余条,隶属蚊科5属23种。此次调查新增加的5种蚊虫中,有3个当地首次记录种(黑头伊蚊Aedes pullatus,黄色伊蚊Ae.javescens和迷走库蚊Culex vagans);1个新疆地区新记录种(黑海伊蚊Ae.cyprus)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玛丽伊蚊Ae.mariae。基本查清了南疆蚊类的种属组成和地理分布,调查结果表明,伊蚊属骚扰蚊亚属的蚊种在该地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为塔里木盆地蚊类区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湖北地区已知恙螨分布及地理区划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恙螨分布及地理区划。方法分析已知恙螨分布及区系成分。结果已知恙螨计有14属47种,其中属东洋界种类40种,占85.1%;属古北界种类1种,占2.1%;广布两界种类6种,占12.8%。结论湖北地区已知恙螨区西部山区为东洋界,秦岭以东的中东部地区亦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4.
锡林浩特地区属于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要求,从70年代初期开展了深入细致的鼠疫监测工作。该疫源地发现于1970年,主要宿主动物是布氏田鼠,主要传播媒介为原双蚤、近代新蚤和光亮额蚤。  相似文献   

5.
云南蚤类区系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蚤类定量分布角度,将云南现有的140种和亚种蚤和5个动物地理小区中以存在或不存在作二元属性状态分布,以联合系数来表征两动物地理小区间蚤类种群组成的相似性程度;以矩离系数类平均法进行系统聚类。根据聚类结果显示,云南蚤类的现行动物地理区划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蚤类的分布显地受自然地理区位和特定的自然景观所制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福建省蚤类的区系分布。方法结合鼠传疾病疫源地调查及监测工作,采集蚤类标本并分类鉴定。结果福建省已知蚤类有6科18属27种,其中东洋种14种,广布种13种,未发现古北种,福建省特有种类有2种。闽南小区有蚤类5科11属13种,闽中小区有蚤类4科10属13种,闽东小区有蚤类6科15属16种,闽北小区有蚤类6科15属23种,闽西小区有蚤类5科10属10种。结论基本掌握了福建省蚤类的区系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摸清口岸地区蚤类媒介种群,掌握其随宿主动物的迁移、输入种的动态变化. 方法 通过对口岸地区及周边6大生态环境的调查,对小型哺乳动物体表、洞干、游离蚤类的采集,制成浸泡和封片标本,经分类鉴定、复审核实定种.结果 3年内采集蚤类5科12属22种.其中2001年印鼠客蚤在口岸的首次发现为新疆新记录.距细蚤、叶状切唇蚤突高亚种为口岸新记录.2004年又发现的林野细蚤、低突怪蚤、粗鬃客蚤、簇鬢客蚤,均为口岸新记录;同时概述几种主要蚤类的分布特点和迁移性.结论 1. 在口岸居民区主要家栖鼠类体上,亦能采到寄生在大沙鼠野栖鼠类的专嗜寄生蚤臀突客蚤和秃病蚤指名亚种.2. 印鼠客蚤迁入新疆对本口岸无疑是一个严重威胁.3. 口岸仓储区、换装区是本口岸蚤类输入种及其他媒介生物传入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我国蚊类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蚊类是危害人畜的重要医学昆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卫生运动中“除四害”的主要害虫,以蚊媒和蚊媒病防制为核心,带动我国蚊类研究迅速发展,现将建国50年(1949~1999)间蚊类研究成就作评述。分类区系蚊虫分类区系研究是进行媒介判定和防制的重要基础,近50年的采集调查遍及全国各省区,积累了大量标本资料。我国蚊类记录由1949年的14属145种(亚种),迄1999年已增加为18属374种(亚种),蚊类属、种数比建国前有大幅度增加。其中包括已被初步确认的新种55个,霍蚊属Hodgesia和尤蚊属Uda…  相似文献   

9.
蚤类是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之一,由于它们的侵袭、寄生和吸血,可成为传播鼠疫、地方性(鼠型)斑疹伤寒等重要疾病的媒介。因此,了解和调查当地蚤类的种群组成及区域分布,确定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已成为目前防病治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掖地区的蚤类调查和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有密切的关系[1],动物鼠疫在自然界动物个体间的传播流行主要是借助于吸血节肢动物跳蚤而实现的,虽然有的学者提出了其他感染途径,但形成鼠疫菌栓染疫蚤的传播机理是目前普遍存在和公认的,即所谓典型传播方式。因此,无论是鼠疫疫源调查或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及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随州市曾都区严家畈村选择 9个自然村应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2 0 0 1年 7~ 8月居民带虫发病率 0 .6 5 %。小学生带虫率 0 .5 1% ,荧光抗体阳性率 5 .0 5 %。在观察区搜捕到嗜人、中华、微小 3种按蚊。嗜人按蚊密度及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 0 .9892 /人·夜 ,吸人血指数为 0 .5 0 ,媒介能量为0 .94 4 8,是中华按蚊的 6 .5 2倍 ,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0 .2 82 3,而实际叮人率是它的 3.5倍。 结论 嗜人按蚊是当地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 ,提示临界叮人率在媒介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省51个县(市)71个流行村,进行人群粪检查病。其中传播未控地区样本村39个,传播控制地区11个村,传播阻断地区21个村。结果 抽取样本村和人群比例为全省疫区村的1.2%和1.28%,人群查病受检率占应检对象95%以上,体检实检率超过30%。全省平均人群粪检阳性率和人群感染度(EPG)分别为4.18%,1.44。发层人群粪检阳性率和感染率,未控制地区居民分别为4.77%,1.65,其中湖沼垸内亚型为4.99%,1.86,湖沼洲滩亚型为3.97%,0.82,山丘丘陵亚型为2.72%,0.19。 传播阻断地区粪检阳性率,感染度分别为0.26%,0.11和0.32%,0.1。体检各项指标均相应好转。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40%。结论 与1995年全省抽样调查相比,流行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1.86%,其中未控制地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5.88%,传播控制地区下降26.53%,传播阻断地区下降32.65%,推算全省病人数下降14.97%,病牛数下降65.66%。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 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 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地甲病防治工作达标考核验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地甲病通过二十年的防治,对地甲病防治工作已达标的有1140个区镇,达标率为99.22%。居民患病率从防治前的25.36%下降到2.04%,7-14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平均为10.22%。抽查盐样9992分做定性监测,平均有碘率为89.21%。监测盐样6926分,平均含碘量为13.49±7.9ppm。测定尿碘及血清T_4、T_3、TSH水平都在正常范围。结果证实,措施是落实的,居民地甲病患病率,7-14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以及尿碘水平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我省人体旋毛虫病流行特征、危害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全省5个片区的21个县、市4719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抗体阳性率为12.2%,主要流行区为鄂西北、鄂东北地区。提示目前我省人体旋毛虫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7.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蛉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带,平原和山丘地区的数量很少,而在半荒漠(沙地)及干旱草原地带则未查见白蛉。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湖北省当前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流行现状和特点,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未控样本村为单位,调查体检对象中晚血的症状、体征、性别、年龄、分型、夹杂病、患病率及在各亚层中分布状况.结果本次全省抽样调查,确诊晚血3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6岁,平均51.25岁.晚血分型为:巨脾型41.67%,腹水型38.89%,结肠增厚型19.44%.晚血患病率为0.41%,推算全省晚血病人2.9万人.患夹杂病晚血为41.67%.结论当前全省晚血流行特点以青壮年居多,以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居多,以湖沼垸内亚型居多.虽然本次调查晚血患病率比第2次抽样调查有明显降低,但其流行态势仍不容乐观,今后防治重点应放在湖沼垸内亚型流行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 ,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行政村 ,对人、畜进行血吸虫粪检查病 ,用Epi info软件对 3次抽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次抽样调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13 .5 4%、7.19%、4.77% ,病人感染度 (EPG) 1989、1995和 2 0 0 1年算术均数分别为 5 1.97、3 6.85、3 4.5 3 ,人群感染度 (EPG)算术均数分别为 7.0 4、2 .65、1.65 ,耕牛感染率分别为 18.71%、14 .98%、9.80 % ,均呈下降趋势。按年龄分组 ,5 0~ 60岁组病人感染度、人群感染度下降幅度最小 ,且 2 0 0 1年该组病人感染度和人群感染度在各年龄组中最大 ,感染率也较高。各职业中农民、渔民、船民感染率高 ,感染度大 ,且渔民中的病人感染度呈上升趋势。丘陵地区居民感染率 1995年、2 0 0 1年和 1989年相比均上升 ,耕牛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 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高年龄组居民、农民、渔民、船民血吸虫感染仍较严重。丘陵地带的疫情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