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伤寒论》六经病证不是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脏腑及经脉的病证,往往涉及另一脏腑经脉,使临床上出现复杂证候,都可称为表里同病。表里是分析病位浅深的纲领。发表攻(温)里为表里病证的二大治则,在表里同病时,当辨别表里的先后缓急以及正气的强弱而决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的不同治则。一、先表后里治则表里同病而表急于里,应先解其表,而后治其里。如“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  相似文献   

2.
自利【原文】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投汤,无致失差。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是皆协热已。又合病家,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  相似文献   

3.
表里同治法首见于《伤寒论》。此法为表里病情比较均衡而设,有表里双解之功。表里同病之证,纯攻其表则里证不除,甚则加剧;纯攻其里易致表邪内陷,转为坏病,故仲景创表里同治之法。此法虽为外感热病而设,但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作用。表里同病之证有偏于表、偏于里之不同,临证之际须成竹在胸,运筹帏幄,分清孰多孰少,孰重孰轻,治法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表、里是疾病的相对病位概念,是人体患病之后,症状反映于体表、体内的概括性总结。《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如下3种:先表后里、表里同治,以及太阴里证较急时的急当救里、先里后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六经又从阴阳立法,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和少阴、太阴、厥阴三阴经,三阴三阳表里互相对应.临证治疗时,常见六经病证错杂之象.笔者遵仲景之法,根据六经表里对应规律或表里两经同治,或见“表经”之象而治“里经”,常获满意疗效,现举临床验案二则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历代注家都认为属里虚寒证。笔者认为,太阴病并不完全属于里虚寒证。它既有虚寒证,亦有邪实证;既有脏病里证,又有经病表证。兹将个人浅见略述如下: 一、太阴病提纲为寒邪盛的实证《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相似文献   

7.
喻培勋  姬晓花  刘静  王刚 《河南中医》2020,40(4):497-499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亦属其中,六经辨证亦可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各期的治疗中。预防期,以调节阴阳平衡,祛除湿邪为主,方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素体痰湿较重者,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初期,病主在太阳或太阴。病在太阳,依证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大青龙汤加减、桔梗汤等。病在太阴,方用理中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减。若太阳、少阴合病,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中期,病主在少阳或阳明。病在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病在阳明,依证选用白虎汤加减、小承气汤加减等。若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大柴胡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依证选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等。若阳明、少阴合病,方用猪苓汤加减。极期,病主在阳明、少阴或厥阴。阳气暴脱证,可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两虚证,可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病在阳明,方用大承气汤加减。病在少阴,方用真武汤加减。病在厥阴,方用乌梅丸加减。恢复期,病主在阳明或太阴。病在阳明,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病在太阴,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运用六经辨证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然疾病之传变方式多样,不可一概而论,辨证施治仍为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8.
一、表里双解大黄不具解表功用,仲景将大黄伍入解表或和解剂中,表里双解,使邪从表里同去。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是其代表。《伤寒·太阴病》篇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大黄汤乃桂枝汤倍芍药加大黄而成,用于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而邪陷阳明。方中桂枝汤解未解之表,“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除其大实之痛,此双解表里法也”(柯韵伯)。仲景虽将其列入太阴病篇,实属太阳阳明同病。大柴胡汤见于《伤寒·太阳病》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相似文献   

9.
从厥阴病提纲谈伤寒厥阴病“热闭阴劫”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六经病各有提纲一条,用以提示六经病的实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病提纲所述证候,均较明确地提示了各自的病理性实质.唯厥阴病所论证候不甚明了,以至历代医家众说不一,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常言"病下利者多发于阴",然阳证亦多见下利:(1)病在太阳经表,当以葛根汤疏表止利。若兼阳明经表、入里化热,则以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若兼太阴脾虚,则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太阳变证、邪气内陷,在中焦者,以泻心汤辛开苦降;在下焦,滑脱不止者,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水湿偏渗者以五苓散分利水湿。(2)病入阳明成里热腑实,燥屎当结,当用承气汤急下存阴、通因通用。(3)病在少阳半表半里,胆腑郁热所致下利,应用黄芩汤和胆止利。若兼阳明里实,重者用大柴胡汤、轻者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通下;若兼太阴不足者,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温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芩中药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饮片的质量取决于传统的经验,如外观,颜色,质地,大小和气味,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片中黄芩苷的含量判定饮片质量,比较2种方法:常规经验鉴定的判断结果和HPLC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常规经验鉴定的判断和HPLC测定结果相同。结论:利用传统经验,识别中药黄芩质量的方法既方便又可靠。  相似文献   

12.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2):1149-1149
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扶正祛邪并用是小柴胡汤和解的实质。《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13.
半表半里阳证概念 半表半里证,亦和病位在表证、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阴病,即其阴证的一类.  相似文献   

14.
治里达表法是指在运用解表发汗时,当审查里气是否和畅。以《伤寒杂病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五苓散为例,探讨水饮郁闭里气时,单纯解表发汗,则动摇里饮,而变证纷出,病必不解。治当利水以解里闭,佐以发汗,病才可治。并论证"邪热""瘀血""食积"等郁闭里气时,不通里气,病亦不除。欲解表,需通里结,即治里需达表。  相似文献   

15.
表里辨证是八纲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对表里辨证的临床应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予以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推广表里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脏腑表里关系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合,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中医临床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它是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并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特性加以概括而成.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因其体现了传统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诊治疾病的优点,而日益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使之成为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之一.本文兹就此作一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在临床上辨识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故世代相传 ,一直奉为圭臬。然而 ,随着现代科学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在临床上就显露出一定的缺陷。今拟从合理性与局限性两方面对“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作一探析。1 “司外揣内”辨证方法的合理性“司外揣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曰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1] 《灵枢·外揣》说 :“五音不彰 ,五色不明 ,五脏波荡 ,若是则内外相袭……。故远者…  相似文献   

18.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2):1337-1339
厚朴七物汤一般被认为是厚朴三物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主治里实兼表虚证。细察原方方义,脉浮数不一定主表证,也可能因热在气血,搏结成瘀。方中桂枝的作用类似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主要功效在于温通经络、通利血脉,助大黄以活血祛瘀,而非解表。故厚朴七物汤主治气滞脾虚兼痰热互结证,而非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体十二经脉脏腑表里相合关系及其态势.方法:用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与西医生物能量检测、量化表达技术结合,以ETS检测报告单上自动给出的相应经脉能量区是否相同或相邻作为相合判定标准并计数比较.结果:在2594例受检男女中,肺与大肠、脾与胃、心与小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肝与胆的表里关系符合率诊次为74.67%、54.05%、65.69%、57.79%、54.47%、58.17%,显示古医书所记述的脏腑表里相合关系是有客观科学依据的,但各经脉相合的程度不尽相同.结论:ETS作为一种人体身心健康状态客观、整体的全新评测手段,在揭示人体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司内而揣外出自《灵枢·外揣》,作为中医临床的两种辨证思维方法,历代医家以及教科书均较重视司外而揣内,很少提及司内而揣外,这种片面性直接影响了对辨证论治的全方位理解,进而影响到临床疑难性和复杂性疾病的诊疗。司内揣外辨证的基本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意思:即按部位、色脉、望闻诊和问切诊、天人关系、有形无形之意,分出"内"和"外"。司内辨证思维的侧重点不是"揣外",而是"司内",不应停留于病家的外在脉证和体征方面去考虑问题,而应聚焦于机体的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阴阳关系,脏腑关系、气血关系、六淫致病特点等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并以此作为判断病机,确立治法,处方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