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桦褐孔菌醇自问世以来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评价,介绍了桦褐孔菌醇的发现过程、结构研究、药理活性、结构修饰和半合成,以及菌丝体的体外培养等,为桦褐孔菌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钟秀宏  杨淑艳  孙东植 《中国药房》2007,18(25):1983-1984
桦褐孔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学名:Fuscoporia obliqua(Pers.Fr.)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俄语名:Chaga。  相似文献   

3.
珍稀药用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药用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其学名、分类学地位、形态、液体培养特性、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方面综述了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结果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其菌核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抗氧化,抗病毒作用。结论桦褐孔菌是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药用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桦褐孔菌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为更合理有效地开发该多糖真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大鼠足肿胀及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模型考察其抗炎活性,并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清除作用评价其抗氧化作用。结果:100mg/kg以上的桦褐孔菌甲醇提物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100mg/kg的桦褐孔菌甲醇提物可以清除DPPH自由基。结论:桦褐孔菌甲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方法以多糖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并检测重金属砷的含量。结果桦褐孔菌多糖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30%、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2.5h、液料比30:1。在该条件下,粗多糖得率为33.6%,样品中多糖含量为6.177%。桦褐孔菌多糖实际提取含量为5.993%,重金属含量降低。结论优化工艺提取率高,快速,重金属含量低,可用于桦褐孔菌的多糖提取。  相似文献   

6.
桦褐孔菌不同提取物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不同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桦褐孔菌水提物和70%乙醇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并观察其毒性反应。结果随着给药量的增大,桦褐孔菌水提物和醇提取物对小鼠毒性作用逐渐增强,死亡率逐渐升高,空白组没有异常变化。按生药量计算水提物的LD50是17.49g·kg-1,95%可信区间为16.36~18.70g·kg-1;醇提取物LD50是61.97g·kg-1,95%可信区间为53.73~71.46g·kg-1。结论桦褐孔菌水提物和70%乙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毒性,且水提物毒性起效量比70%乙醇提取物的起效量小。  相似文献   

7.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属于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是珍贵的药用真菌,分布于中国、芬兰、波兰、俄罗斯及日本等国家。桦褐孔菌具有抗衰老和抑制病毒的药理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癌症、糖尿病及心脏病,主要成分为多糖、三萜类化合物、木质素及黑色素,其提取分离方法主要涉及水提法、超声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诱导结合负压空气化提取法,分析方法主要为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天然产物在新药研发及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中起重要作用,综述了桦褐孔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其深入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纯化,并对其中的单糖组成进行研究。方法桦褐孔菌粗多糖经过脱蛋白、脱色得到纯化多糖。柱前衍生化后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酶法+TCA法蛋白脱除率较高,为82.32%;多糖保留较多,为76.13%。聚酰胺层析柱法多糖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高达93.39%,并且多糖保留率也高达81.68%。多糖脱蛋白后的纯度从之前的21.5%提升到80.4%,脱色后的纯度从80.4%提升到85.2%。桦褐孔菌的多糖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各单糖质量百分数分别占3.84%、3.69%、3.32%、18.52%、27.30%、28.17%。结论桦褐孔菌多糖最佳脱蛋白方法为酶法+TCA法,最适宜的脱色方法是聚酰胺层析柱法。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简便、灵敏,不但多糖纯度高,而且可以准确测出桦褐孔菌多糖中单糖组成。  相似文献   

9.
正交设计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的水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的水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进而计算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固液比10,提取时间3h,提取次数1次,提取率为0.9023%.结论 优化的桦褐孔菌多糖水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桦褐孔菌提取工艺,提高桦褐孔菌多糖得率。方法首先对桦褐孔菌多糖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纤维素酶用量、酶解温度、溶剂倍量、酶解时间、pH值进行单因素条件筛选。然后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纤维素酶辅助提取多糖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40、酶解时间60 min、酶解温度50℃、加酶量0.15 g、酶解pH=5.0。结论纤维素酶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辅助提取,相比传统的热水浸提,能够显著提高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率,比水浸提高29.07%,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提高多糖得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Zhao FQ  Yan L  Cui XH  Lin S  Wang C  Zhang H  Kang XY  Ji BS 《药学学报》2012,47(5):680-684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系多孔菌科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纬45°~50°地区,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两省资源较丰富。民间广泛用于治疗一些恶性肿瘤[1]。已有大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桦褐孔菌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及保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抗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20、40、80mg·L-1)桦褐孔菌提取物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48h,用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和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Ki-67抗原的表达。结果:3种浓度桦褐孔菌提取物处理48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7%、20.97%、31.22%,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并使Ki-67阳性表达率下降,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桦褐孔菌提取物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细胞主要阻滞于S期,并能诱导部分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桦褐孔菌药材质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药材中4种成分含量,并比较不同部位4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并对桦褐孔菌药材黑褐色外壳和内部黄色菌肉中4种成分含量进行比较。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18(250 mm×4.6 mm, 5μm),柱温30℃;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282 nm;进样量:20μL。采用SPSS23.0版统计软件对不同产地桦褐孔菌药材进行聚类分析,对内外两部位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种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79%,102.96%,101.12%和101.37%,RSD分别为2.35%,2.25%,2.27%和2.13%(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实验RSD均<3.0%(n=6);23批桦褐孔菌药材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范围分别为0.383 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水提物的毒理学性质,探究其是否具有相关生理和生殖毒性。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ICR小鼠,一次ig给予桦褐孔菌水提物1.00、2.00、3.00、4.00、5.00 g/kg,连续观察14 d。30 d喂养试验,Wistar大鼠,每次ig给予桦褐孔菌水提物1.50、2.00、2.50 g/kg,连续给药30 d。小鼠精子畸形试验,ICR雄性小鼠,每次ig给予桦褐孔菌水提物1.00、2.50、5.00 g/kg,连续给药5 d,给药后第35天颈椎脱臼法处死实验小鼠,取双侧附睾制片,染色,统计精子畸形率。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实验组小鼠给药30 min后,静伏少动,背毛竖立,出现腹泻症状,无动物死亡,实验动物24 h后恢复正常。30 d喂养试验,受试动物体质量和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脏器系数、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相关指标也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组织器官的明显病变。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所有实验组的精子畸形率均显著低于环磷酰胺处理的阳性对照组,桦褐孔菌水提物5.00 g/kg组小鼠精子畸形率较对照组有上升趋势。结论 桦褐孔菌水提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生理毒性,但在高剂量时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5.
桦褐孔菌野生菌丝体和培养菌丝体的甾体类化合物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维发  刘彤  项小燕  顾琪 《药学学报》2007,42(7):750-756
甾体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该菌的野生菌丝体中有含量很高的多种甾体类化合物。然而人工培养的桦褐孔菌菌丝体中很少积累甾体类化合物。为了分析导致野生菌丝体和培养菌丝体甾体类成分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采用80%乙醇在室温下对菌丝体进行提取, 用硅胶柱色谱制备总甾体类化合物, 并以GC-MS 和波谱学方法进行鉴定。与此同时, 桦褐孔菌用基本培养基(葡萄糖2%, 酵母膏0.5%, KH2PO4 0.01%, MgSO4·7H2O 0.05%,pH 6.5)或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gNO3进行培养。结果显示桦褐孔菌野生菌丝体甾体类化合物以羊毛甾醇和桦褐孔菌醇为主要成分,分别占45.47%和25.36%。另有10种次要成分,共占总甾体类化合物的30.17%,其中包括24-甲烯基二氢羊毛甾醇、4,4-二甲基粪甾醇、4-甲基粪甾醇、粪甾醇以及表甾醇。同时,从柱色谱分离还得到了羊毛甾醇、桦褐孔菌醇、木栓酸、桦褐孔菌醇B和1种新的甾醇类化合物桦褐孔菌醇D。相比之下,桦褐孔菌的培养菌丝体中仅含有3种甾醇类化合物,其中麦角甾醇占82.20%,桦褐孔菌醇占14.12%,而羊毛甾醇仅有3.68%。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0.28 μmol·L-1的Ag+可将羊毛甾醇的含量提高到56.81%,使麦角甾醇的含量下降到18.5%。与此同时,还检测到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体。这些结果表明,野生菌丝体甾醇类化合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因可能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受到抑制有关。同时苛刻的野生生长环境如温差变化和紫外线照射是造成野生菌丝体甾醇类化合物组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桦褐孔菌总三萜提取物的纯化工艺,考察其纯化物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桦褐孔菌醇为对照品,建立桦褐孔菌总三萜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大孔吸附树脂种类、上样体积、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流速、洗脱剂体积分数、洗脱剂用量、洗脱流速,确定并验证该粗提物的纯化工艺。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迁移实验、流式细胞术和AO/EB试剂盒检测桦褐孔菌总三萜纯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桦褐孔菌总三萜粗提物的最佳纯化工艺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上样液质量浓度为2.0 mg/mL,上样体积为140 mL,上样流速为1.0 mL/min;洗脱时先用50%的乙醇40 m L除杂,再用95%的乙醇160 m L洗脱,洗脱流速为3.0 mL/min。纯化后桦褐孔菌总三萜的质量分数从34.36%升至73.39%。桦褐孔菌总三萜纯化物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为184.20μg/mL;与对照组相比,该纯化物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迁移,促进其凋亡(P<0.05或P<0.01)。结论 成功优化了桦褐孔菌总三萜提取物的纯化工艺,该纯化物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桦褐孔菌提取物(Inonotus obliquus extract, IOE)介导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 LXRs)信号通路调控肝纤维化。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 TAA)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通过口服灌胃给予不同浓度IOE及水飞蓟素连续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肝脏和血清。检测不同浓度IOE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存活率的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0μg·L-1刺激HSCs 2 h,给予IOE(0、5、10、25μmol·L-1)处理6 h。测定小鼠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小鼠肝脏和活化HSCs中α-SMA、collagenⅠ、炎症因子以及LXRα/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IOE可以明显降低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转氨酶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桦褐孔菌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分析评价桦褐孔菌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桦褐孔菌药材中的栓菌酸、桦褐孔菌醇进行定性鉴别;建立桦褐孔菌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根据《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和SIMCA14.1软件对22批桦褐孔菌药材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结果显示,供试品色谱和对照品色谱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22批桦褐孔菌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10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42~0.995;指认出3号峰为栓菌酸,4号峰为桦褐孔菌醇,9号峰为麦角甾醇,10号峰为羊毛甾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1~S15、S19、S21、S22聚为第1类,S16~S18、S20聚为第2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得分排名前4位的样品分别为S17、S18、S16、S20。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为标准,筛选出4号峰(桦褐孔菌醇,...  相似文献   

19.
王丽莹  胡德  汤磊  刘俊泽  李秋月  李婷  王淑敏 《药学研究》2017,36(9):509-511,515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法同时测定桦褐孔菌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的含量.方法 采用的色谱柱为岛津Inertsil ODS-SP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2 nm、349 nm;柱温为30℃.结果 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的进样量分别在0.404~1.616μg(r=1)、19.88~139.16 ng(r=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2%、99.34%,RSD分别为0.92%、1.02%.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桦褐孔菌中麦角甾醇、麦角甾酮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为控制该药物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分为生物药物和化学药物,尽管可快速缓解糖尿病患者症状,但易引起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天然药物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作用温和、稳定、持久,且毒副作用比较低。因此,天然药物降血糖活性成分的发现为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Fr.) Pilat],又名桦孔菌、白桦茸~([1]),是一种寄生于桦树上的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