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225例(其中脑梗塞患者133例),排除了应激、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影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疾病,全部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的检出情况及斑块评分、管腔的狭窄率,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根据血管彩超的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用微粒子透射增强免疫法(超敏)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分别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对照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别,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30例)与对照组(95例)比较,二者之间的高敏C反应蛋白存在明显差异(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评分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7和0.3024.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较对照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病患者145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组75例、心房颤动组70例。分析14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使用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个数,从而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其斑块检出率(53.5%)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19.0%;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年龄、高血压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等成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主要的危险因素后,心房颤动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OR值为1.752,P<0.01)。结论在排除了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高敏C反应蛋白等可导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等干扰因素后,心房颤动可能是导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增高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入选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观察颈动脉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数量及部位。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合并颈动脉粥硬化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9.94±8.95mg)VS(4.12±2.85mg),P<0.05。颈动脉内有多个斑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患者(12.68±8.34)VS(9.94±8.95)mg,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内膜厚度,斑块数量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柔脉法自制中药参芪柔脉合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将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辛伐他汀胶囊口服,试验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柔脉合剂。均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s-CR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柔脉法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血清hs-CRP,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1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并与高血压病程、脉压、血压、体质指数(BMI)、合并症(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与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糖尿病的发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就应重视早期强化降压及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4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空腹抽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和炎症细胞因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比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降低(P<0.05)和甘油三脂(TG)显著升高(P<0.05)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腰围与SAA、IL-6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CRP、TNF-α元显著相关性.SAA与TNF-α(P<0.01)、IL-6(P<0.01)显著正相关,而与CRP无相关性.结论 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细胞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炎症细胞因子SAA与肥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73例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73例患者采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炎症因子变化情况、S100β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头晕头痛、皮疹、肌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是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方案,能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脂状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粘附分子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85例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壁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组即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检测血清胰岛素、胰岛素原、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系列、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分析这些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4组间胰岛素、胰岛素原、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可能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56)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9)。收集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体格检查结果、生化指标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斑块厚度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2小时血糖(2hBG)、甘油三脂(TG)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收缩压、CRP、LDL-C、2hBG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收缩压、2hBG、TG、CRP和LDL-C。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已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应及早发现和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老年2型糖尿病组(260例)和对照组(20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BP)、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并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及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明显增厚者241例(92.6%),对照组43例(20.8%);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12例(81.3%),对照组42例(20.3%);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为89例(34.2%),对照组3例(0.01%).糖尿病组颈动脉血管病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9.06、173.32、77.92,均P<0.01);(2)糖尿病组FPG、PPG、TC、TG、LDL-C、ApoB和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99、15.82、15.92、6.43、10.84、3.69、17.09,均P<0.05);而HDL-C、ApoA则降低(t值分别为4.54、37.74,均P<0.05).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病变较无颈动脉病变者HbA1c、TG、LDL-C、ApoB和CRP升高(t值分别为3.02、3.26、3.79、9.06、2.50,均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LDL-C、HDL-C、TG、收缩压和CRP等因素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63、1.925、1.081、1.039、0.138、1.865、5.145、5.663,均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较好地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579例,根据SUA水平四分位数分为:95~250、251~302、303~363和364~658 μmol/L 4个组.检测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尿素氮、肌酐、HbA1C等相关指标,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斑块厚度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统计学分析SUA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SU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逐渐增高(P<0.05),且斑块厚度也随之逐渐增高(P<0.05),但与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无关(P>0.05).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SUA及HbA1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S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serum uric acid(SUA)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mal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Methods A collection of 579 male T2DM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ere grouped based on quartiles of SUA. Age, SUA, smokers, duration, body mass index(BMI), blood pressure, total cholesterol(TC), triglyceride(TG),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blood urea nitrogen(BUN), creatinine(Cr), and HbA1C were determined in all subjects. The plaques in carotid arteries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were measured with 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Results BMI,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 TG, and Cr showed a gradual increase, while HDL-C and HbA1C showed a gradual decrease according to the higher SUA quartiles in male T2DM(P<0.05). Nevertheless, the detectable rates of smokers, duration, age, TC, LDL-C, and BUN had no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UA quartiles(P>0.05). The detectable rat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thickness of carotid plaque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evels of SUA in male patients with T2DM(P<0.05). However,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ies did not illustrate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levels of SUA in male T2DM patients(P>0.05). Age, HbA1C, and SUA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these patients by logistic regression(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SUA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male patients with T2DM.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为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9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和多支组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P均<0.05),斑块指数与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收缩压以及高血压病程及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与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脂、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及CRP增高(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R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增高(均为P<0.05);B组与A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RI及CRP增加更为明显(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TC、甘油三酯(TG)、LDL-C、UA也有相应变化(均为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老年患者代谢综合征不同组合成份与颈动脉内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代谢综合征不同组合成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79例、年龄60岁以上,按组成成份不同分为老年伴糖尿病组41例,老年非糖尿病组38例,同时选年龄<60岁年轻伴糖尿病组37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老年伴糖尿病组与老年非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年轻伴糖尿病组明显增厚,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老年伴糖尿病组又较老年非糖尿病组增厚明显,二组统计有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年龄(r=0.300,P<0.01)、高血压病程(r=0.255,P<0.01)呈显著正相关,斑块发生率以老年伴糖尿病组最高(73.2%),其次为老年非糖尿病组(50%),年轻伴糖尿病组最少(21.6%)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明显增厚,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又较非老年患者增厚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正位腰椎L_(1~4)及左股骨颈骨密度,并根据骨密度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并发骨质疏松症组和无骨质疏松症组,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收集三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指数等资料.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与无骨质疏松症组比较年龄、绝经年限、病程及体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无骨质疏松症组和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症组正位腰椎L_(1~4)、左股骨颈骨密度下降(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P<0.01),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正位腰椎L_(1~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病程、绝经年限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颈动脉体质指数存在一定的联系,低骨密度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21例,年龄60~83岁,参考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析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斑块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光顺度等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随访1年,前瞻性分析各亚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斑块组256例,对照组65例,斑块组TC、LDL-C、尿酸、CRP、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年龄、吸烟和糖尿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CRP、LDL-C、吸烟、糖尿病与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相关.斑块组46例(18.0%)发生脑血管事件,32例(12.5%)发生心血管事件,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均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形态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狭窄程度更能反应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21例,年龄60~83岁,参考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析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斑块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光顺度等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随访1年,前瞻性分析各亚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斑块组256例,对照组65例,斑块组TC、LDL-C、尿酸、CRP、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年龄、吸烟和糖尿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CRP、LDL-C、吸烟、糖尿病与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相关.斑块组46例(18.0%)发生脑血管事件,32例(12.5%)发生心血管事件,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均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形态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狭窄程度更能反应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探讨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47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对照组禁食12-14h后,均接受低脂实验餐负荷试验。分别于空腹及餐后4h采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显著增高,冠心病组餐后4h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餐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餐后血清甘油三酯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颈动脉斑块指数与空腹总胆固醇呈正相关。提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时是否有心血管病的风险. 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组(ED组)71例,2型糖尿病无勃起功能障碍组(非ED组)45例,测量其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C肽等.比较两组间平均颈内动脉IMT及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 结果:平均颈内动脉IMT比较:ED组明显厚于非ED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D组明显高于非ED组(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ED评分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r=-0.321,P=0.000).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ED时其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要高于不合并ED者,2型糖尿病合并ED可能是心血管病的一个早期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