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血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7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进行溶血栓治疗,并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 DVT 患者的患肢远端静脉缓慢滴入溶血栓药物,并在栓塞部位上方用皮条阻滞浅静脉,以减少静脉回流,治疗前后均作深静脉造影对照。其中42例 DVT 使用模式化治疗即尿激酶(UK)和中药三七总甙苷(血栓通)。另外30例 DVT 使用个体化治疗,按我院的检查项目,根据个体的特征使用相应溶血栓药物。结果前42例 DVT 用 UK 加血栓通模式化治疗深静脉造影的再通率为82%,另30例 DVT 使用个体化治疗的再通率为100%。结论从患肢远端静脉滴入溶栓剂并行浅静脉阻滞,溶栓效果良好。本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方法62例无溶栓禁忌症患者均给经鼻导管吸氧,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嚼服,0.9%NS 20 ml 尿激酶50万U静脉注射,继以尿激酶100万U加入80 ml生理盐水经输液泵静脉输注溶栓治疗。计算发病30 min溶栓,30 min~2 h、2~4 h、4~6 h及6~8 h内溶栓再通率,并把4 h内溶栓病例与4~8 h溶栓病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 h内溶栓再通率75%,4~8 h溶栓再通率4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溶栓。 相似文献
3.
瑞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reteplase,rP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中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发病6小时内的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AMI患者分为两组,其中rPA组和尿激酶(Urokinase,UA)组各30例,分别用rPA和UA进行溶栓,比较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的再通率,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rPA组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溶栓后死亡及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的发生率等并发症rPA组明显低于尿激酶组(P<0.05);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A溶栓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38例脑梗死(ACI)患急性期和32例ACI溶栓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联合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得出一个动态结果。结果:(1)ACI急性期Fbg浓度和FM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1);(2)急性期后前5天溶栓Fb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又均低于对照组,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但各值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这可能是A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1994年5月~1998年6月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冠脉和静脉溶栓.并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24例冠脉溶栓(PTCR)的血管再通率为83.3%.40例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为55.0%.二者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溶栓治疗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溶栓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因此建立良好的动物溶栓模型显得相当重要,它不仅可用于研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亦可用于研究溶栓治疗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溶栓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方法 ,5 9例UAP患者分为溶栓组 (30例 )和对照组 (2 9例 )进行研究。溶栓组采用小剂量、延迟溶栓、延长疗程的改良溶栓疗法。结果 :治疗后溶栓组较对照组 72小时心绞痛累计发作次数减少 (0 .8± 0 .9vs1.6± 1.9次 ,P <0 .0 1) ,累计心绞痛发作时间减少 (7.4± 2 .8vs 17.6± 5 .7分钟 ,P <0 .0 1) ,ST段偏移总和减少 (0 .5± 0 .2vs 1.1± 0 .3mv ,P <0 .0 1)。 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6 .7%和 31.0 % ,P <0 .0 0 5 )。结论 :小剂量、延迟溶栓、延长疗程的改良溶栓疗法治疗UAP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急性肺栓塞及溶栓疗法与动脉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内皮素在急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和溶栓疗法对肺动脉释放内皮素的影响。14只杂种犬自体血栓注入法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7只犬给予尿激酶20000U/kg,100ml液体稀释后30min静脉滴入;对照组同期输入等量的生理直地注栓前、溶栓前、溶栓后血液动力学测定,采动脉血备测血浆内皮素水平。溶栓组犬静尿激酶30min后,肺动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显著性下降,动脉血浆内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脑血栓患者通过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有利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所收治的脑血栓患者资料80例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和治疗之前对比,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15±5.03)分,对照组为(20.22±4.74)分,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选取尿激酶开展溶栓治疗,能够保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获得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应该在日后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150万IU 30m in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溶栓前标准组给予阿斯匹林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的差别,观察30d。结果:30d时联合组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总出血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超早期脑梗塞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尿激酶(UK)对13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做溶栓治疗。静脉溶栓12例,动脉溶栓1例,并在治疗前后对临床、CT、脑血管造影(DSA)进行分析。有效8例(61.52%0,无效3例(23.07%)、恶化2例(15.38%),无死亡,1例动脉溶栓后无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溶栓的同时应该加强脑保护。 相似文献
14.
15.
《医学综述》2013,19(4):747-749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使用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艾通立(rt-PA)溶栓的疗效及影响溶栓治疗短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高危组和中危组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在入院时及溶栓10 d时进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肺血栓是否完全溶解分为血栓全通组和不全通组;进一步对两组患者溶栓前一般资料、所患基础疾病情况、溶栓前血栓栓塞程度、溶栓时间窗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①1例女性患者因阴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溶栓10 d后,29例(占总例数46.8%)血栓完全再通,32例(占总例数51.6%)血栓未全再通;②两组溶栓前基线情况比较,溶栓时间窗、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叶以上肺动脉受累数(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高危、中危肺栓塞溶栓治疗的近期疗效与溶栓时间窗、血栓栓塞部位、血栓负荷均有关系;但各项指标与疗效相关程度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是溶栓治疗AMI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溶栓护理体会,明确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所收集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共6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予以相应护理,总结患者护理过程中体会、出现问题及有效解决方法。结果 60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螺旋CT肺动脉造影复查结果示53例栓塞病灶消失、另外7例为病灶明显缩小。结论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相应护理工作均具有重大意义,能消除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小剂量尿激酶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5例,并分为常规组(n=38)和小剂量组(n=37)。常规组给予150U尿激酶治疗,小剂量组给予50U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的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和溶栓不良反应。结果常规组溶栓总再通率为84.21%,显著高于小剂量组45.94%(c2=12.119,P=0.000);常规治疗组的急性期死亡率为2.63%,显著低于小剂量组33.33%(c2=4.730,P=0.030)。常规剂量组,溶栓治疗后不良发生率为18.42%,小剂量组则为18.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3,P=0.956)。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需给予足量的尿激酶,小剂量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 ,不同时间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 将 77例AMI患者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A组 (发病在 6小时之内 )和B组 (发病在 6~ 12小时之内 ) ,比较两组再通率。结果 A组再通率 6 8.9% ,B组再通率 4 0 .6 % ,A组再通率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 争取时间 ,尽早在 6小时以内溶栓 ,对发病 6~ 12小时仍有适应证者 ,也应积极溶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强化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功能及其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8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尿激酶强化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治疗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6.13±10.09)%,救治成功率为9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分别为(11.12±0.92)s、(20.79±2.13)s、(13.01±1.22)s、(3.83±0.35)g/L及(151.78±38.86)ug/L,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为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临床应注意控制用药剂量,以利于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