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耳道胆脂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例手术治疗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9例骨质破坏局限于外耳道且范围小者,行外耳道病灶清除术加外耳道耳甲腔成形术;对10例胆脂瘤侵入上鼓室或乳突累及中耳者,采用耳后或耳内进路,行乳突根治术5例,改良乳突根治术5例,病变清除后,均行外耳道成形术。结果:术后听力较术前提高10~20dB9例,无变化10例。随访1~12年,无复发。结论: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耳镜检查及颞骨CT扫描,在EACC的诊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和死骨,防止胆脂瘤残留和复发,并根据病变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外耳道胆脂瘤侵蚀乳突(附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提高临床对外耳道胆脂瘤 (EACC)侵蚀乳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EACC侵蚀乳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外耳道后壁破坏 ,并有外耳道后壁 乳突腔瘘形成 ;2例面神经骨管破坏 ,面神经及迷路完整 ;经手术治疗 ,随访 6个月~ 9年 ,无复发迹象。结论 :临床上易将外耳道栓塞性角化病 (KO)误诊为EACC ;EACC侵蚀乳突者临床并不多见 ;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和死骨 ,并根据病变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是外耳道所积蓄的含有胆固醇结晶脱落上皮团块所致的外耳道疾病。本病既可以局限于外耳道,也会侵犯乳突及中耳,易与外耳道角化表皮栓及中耳胆脂瘤相混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收集、分析近5年不同累及程度的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患者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EACC提供依据及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国内某知名三甲医院5年间收治的237例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EACC患者分为:EACC局限于外耳道内且无明...  相似文献   

5.
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外耳道角化上皮增生脱落、胆固醇结晶堆积并被上皮包裹成团块状所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有骨膜炎及骨质破坏[1].EACC好发于成年人,发病率较低,约占耳科就诊病例0.1%[2],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本病始发于外耳道但并不局限于外耳道内,中后期常破坏外耳道骨壁及鼓膜,侵及中耳各鼓室、乳突甚至颞骨内外其他重要结构,Holt等[3]据此将EACC分为3期,Ⅰ期胆脂瘤均局限于外耳道,局部形成小凹;Ⅱ期外耳道扩大,囊袋形成,伴骨壁破坏;Ⅲ期突破外耳道侵犯乳突、鼓室.我科2009年5月~2016年5月采用高倍显微镜联合耳内镜手术治疗Ⅱ~Ⅲ期外耳道胆脂瘤3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特点,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47例(47耳)EACC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接受听力学检查,耳内镜及颞骨CT检查。 结果 所有患者外耳道均可见黄白色鳞状或肉芽样物阻塞。耳闷胀感、耳痛及耳流脓是EACC常见症状。CT显示41耳有骨破坏。按Holt分期:47耳中,Ⅰ期6耳,Ⅱ期29耳,Ⅲ期12耳。对Ⅰ期6耳及Ⅱ期5例儿童患者行EACC和/或肉芽去除术;对24例Ⅱ期成人患者联合行胆脂瘤清除及外耳道成形术;12例Ⅲ期患者中,9例行乳突改良根治术和/或鼓室成型术,3例行乳突根治术。所有患者术后2周干耳,3个月内术腔完全上皮化。除3例行乳突根治术的患者术后听力无改善,其余44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未见EACC复发者。 结论 EACC可被误诊,骨质破坏是其最重要的特征。颞骨CT有助于EACC的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应根据疾病分期、患者年龄及听力水平选择手术方法。彻底清除胆脂瘤及保持外耳道宽敞是治愈该疾病及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皮质骨重建骨性外耳道后壁在手术治疗Ⅲ型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0例(11耳)临床诊断为Ⅲ型EACC患者,均一期行完壁式乳突切开+自体皮质骨外耳道后壁重建术+鼓室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0例(11耳)患者,10耳恢复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结构; 1耳术后出现外耳道狭窄,给予膨胀海绵扩张3个月后恢复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结构。结论 手术治疗Ⅲ型EACC中应用自体皮质骨重建外耳道后壁并同期行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能彻底有效清除胆脂瘤、恢复外耳道及中耳正常生理结构、术后复发率低、听力提高满意,值得进一步应用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耳乳突手术后出现严重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分析其发生病因、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为中耳乳突术后严重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中耳乳突手术、术后并发严重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238例中耳乳突手术病例中,3例出现严重感染,占比为1....  相似文献   

9.
外耳道胆脂瘤CT分期及手术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canal cholesteatoma,EACC)的CT分期方法和手术方式。方法对66例(66耳)EACC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颞骨CT中EACC的侵犯范围进行分期,并对不同分期EACC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66例EACC中,I期13例(19.7%),II期35例(53.0%),III期18例(27.3%)。13例I期病例中,11例行胆脂瘤清除术,2例行外耳道成形术;35例II期病例中,34例行外耳道成形术,1例行乳突切开术+外耳道成形术;18例III期病例中,10例行鼓室成形术+外耳道成形术,2例行乳突切开术+外耳道成形术,6例行乳突切开术+鼓室成形术+外耳道成形术。随访6个月~3年,61例无复发,2例复发,3例失访。结论 EACC的CT分期有助于选择正确的EACC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993~2003年收治的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8例EACC患者,根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EACC和肉芽组织,促进创面愈合。结果:外耳道骨质破坏13例,外耳道深部为白色或黄色上皮角化物或耵聍样团块阻塞18例,外耳道口肉芽阻塞、皮肤红肿或外耳道狭窄15例,EACC侵犯乳突和上鼓室4例,鼓膜穿孔2例。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EACC是以疼痛、间歇耳漏和骨质破坏为其特征的外耳道疾患,其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囊袋、肉芽组织,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儿童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 EACC)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并分析于2000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41例EAC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中幼龄组(2-5岁)13例14耳,大龄组(6-15岁)28例28耳,症状多为单侧发病的轻中度传导性听力下降、耳漏和耳痛,幼龄患儿患侧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明显高于大龄患儿(t=2.155, P=0.039; t=2.593, P=0.014),骨质破坏多累及耳道后壁和下壁,确诊时多为Kaneda分期0-II期。幼龄患儿以继发性EACC为主,主要与耳道狭窄(6耳)、第一鳃裂瘘管(4耳)等耳道结构异常有关;大龄患儿则以特发性EACC(17耳)为主,两组患儿在病因分类上有统计学差异(χ2=5.775, P=0.016)。0期(8耳)行耳内单纯病灶切除;Ⅰ期(9耳)和Ⅱ期(16耳)行耳内径路病灶切除及耳道和/或耳甲腔成形术;Ⅲ期(9耳)在上述基础上,根据侵犯中耳结构的不同行完壁式或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外耳道胆脂瘤侵犯中耳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7至2001年收入院治疗的11例侵犯中耳乳突的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侵入中耳乳突的部位多为鼓膜松弛部,其余依次为外耳道后壁、紧张部.乳突片表现为乳突密度升高,4例有较明显的骨性外耳道扩大.4例进行了颞骨CT检查,示外耳道有软组织影及外耳道骨质破坏现象.手术清理胆脂瘤上皮、肉芽及坏死骨质,修补外耳道后壁及鼓膜.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病变侵入中耳乳突的部位多为鼓膜松弛部.颞骨CT检查和仔细询问病史在诊断外耳道胆脂瘤侵犯中耳乳突中十分重要.合理选择术式对最大限度的保存听力、预防复发同样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表现特征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7例(21耳)入院手术治疗的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这些特点对临床处理方法的影响。结果:8耳行外耳道成形和EACC切除;1耳术中仅行外耳道成形和EACC切除,待二期行鼓室成形手术;3耳清理鼓室内病变后将颞肌筋膜内植,行鼓膜修补。9耳采用耳后切口,行开放式乳突根治。结论:EACC的病因学特点和病变的范围决定其处理方式,颞骨CT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4.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分期与治疗方法的选择(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发的外耳道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块包裹所致的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不仅限于外耳道,也可侵及鼓室或乳突等.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治疗的22例EAC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耳内镜手术中的“锁孔”技术在中耳胆脂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5名单侧中耳胆脂瘤患者,27例患者术前的颞骨CT提示低密度影及骨质破坏局限于上鼓室,鼓窦和乳突区域未见异常;38例患者术前的颞骨CT显示上鼓室内形成的低密度影像,存在骨质破坏,而鼓窦及乳突内也存在类似的低密度影像,难以确定病变是否累及乳突腔。术中耳内镜下经耳道“锁孔”技术早期探查上鼓室、鼓窦和后方的乳突腔内的空间,确定胆脂瘤范围,修正手术方案、优化手术策略。结果术前通过颞骨薄层CT显示的胆脂瘤仅局限于上鼓室的27例患者中,其中17例患者的影像学病变范围与“锁孔”技术探查结果吻合;另外10例病变累及鼓窦及乳突。术前38例患者的影像学显示上鼓室胆脂瘤可能累及鼓窦和乳突,术中通过“锁孔”技术验证,29例为上鼓室胆脂瘤侵及乳突;9例为堵塞形成的黏膜增厚及肉芽组织等非胆脂瘤病变。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了2年,随访方式为耳内镜及颞骨CT,8例患者的鼓窦及乳突区存在可疑软组织影,进行了便捷的内镜下“锁孔”的探查,鼓窦及乳突区未见胆脂瘤复发,软组织影为增厚黏膜及肉芽。结论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径路,可结合持续灌流模式,在耳道后上壁快速开放直径4-6mm的骨窗,通过“锁孔”可以早期明确和判断中耳胆脂瘤累及乳突、鼓窦、上鼓室的病变范围,有利于修正手术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骨质磨除,更利于微创的实现和便于手术中耳道重建。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中耳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婴幼儿听力学测试和(或)颞骨薄层CT提示中耳异常的病例,探讨婴幼儿中耳异常的听力学和医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的31例2个月到2岁6个月婴幼儿中耳异常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听力学和颞骨薄层CT检查的结果.结果 ABR测试31例(62耳)中38耳表现了I波潜伏期延迟,其中双耳延迟13例,单耳延迟12例;15耳ABR没有表现I波潜伏期延迟,但其中6耳CT显示中耳乳突有高密度影;9耳未引出I波.16例完成鼓室导抗图测试,异常17耳,表现为11个月以下11300 Hz导抗图无正峰,12个月以上226 Hz导抗图B型或C型.15例ABR测试和(或)鼓室导抗图测试提示中耳病变者行CT检查,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双侧12例,单侧3例.ABR I波延迟,同时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13耳,ABR I波潜伏期正常,而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的4耳.没有ABR I波潜伏期延迟而CT无改变者,但ABR、鼓室导抗图和CT间存在不一致现象.结论 婴幼儿声导抗测试和ABR I波潜伏期检查可以检出绝大部分的中耳异常,但仍不能完全反映婴幼儿中耳状况,婴幼儿中耳异常诊治中存在着困惑,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临床对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EACC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外耳道病变范围小,骨质破坏轻者6例,EACC侵入上鼓室和乳突腔的8例。经手术治疗,随访10-40个月,无复发迹象。结论:EACC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及颞骨CT检查在该病诊断中十分重要。EACC可能发展成广泛性的乳突破坏,治疗原则是根据病变程度决定手术方式尽早彻底清除胆脂瘤和死骨,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8.
外耳道胆脂瘤侵蚀乳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耳道胆脂瘤(EACC)侵蚀乳突并不常见,典型的EACC表现为慢性钝性耳痛及耳溢臭脓,未侵蚀内耳者则无眩晕耳鸣及平衡失调。该作者报告了3例EACC侵蚀乳突的病例。例1:43岁女性,检查见胆脂瘤侵蚀左外耳道后壁进入乳突。听力检查示轻中度传导性耳聋。CT证实耳道后壁与乳突腔瘘。例2:70岁女性,检查见左外耳道内有穿过后壁进入乳突形成瘘管的角蛋白碎屑,鼓膜正常。CT证实左乳突腔内有巨大胆脂瘤和外耳道后壁乳突腔瘘管。例3:51岁女性,检查发现右外耳道内充满胆脂瘤,耳道后壁鼓膜旁被侵蚀,有瘘口通乳突。CT证实右外耳道内异常软组织达鼓膜表…  相似文献   

19.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8月~2004年4月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和经病理证实的18例(19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中耳置管术7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听骨链成形加中耳置管术2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术3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膜成形术2耳,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4耳,单纯乳突切除术1耳。结果:置管者术后1~3个月拔除中耳通气管,鼓膜愈合良好;未置中耳通气管者,1~2个月鼓膜颜色正常。术后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纯音测听达到应用水平(语频气导平均听阈30dB以内)15耳(79%)。所有患者随访0.5~2年,除1耳因咽鼓管不通,长期留置中耳通气管外,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为中耳炎症引起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中耳乳突手术彻底去除病变,建立乳突鼓室咽鼓管良好的通气系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迷路段并发周围性面瘫病例的临床特征,经乳突入路施行迷路段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中耳胆脂瘤致周围性面瘫,胆脂瘤累及面神经迷路段患者4例,病史4周~3个月,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系统评分III~V级,均施行乳突改良根治术和面神经减压术(伴或不伴鼓室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H-B评分I~II级。结论及时经乳突入路施行迷路段面神经减压术,对治疗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迷路段所致周围性面瘫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