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降兴 《临床军医杂志》2013,(2):151-152,15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PN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EN组患者术后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胃癌手术患者早期的EN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对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是胃癌术后可行的、安全的、理想的一种营养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联合营养支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EN+PN)支持对维持和改善手术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需行营养支持的16例患者,随机分PN组及EN+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营养支持前、手术后12d测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和胆红素含量。结果:①EN+PN组白蛋白、血清胆固醇含量高于PN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EN+PN组血胆红素、胆汁酸比PN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PN支持相比,EN+PN可较早期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应根据术后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早期应用EN。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非要素膳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99例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非要素膳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静脉营养,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在营养支持后均升高,EN组升高较PN组更为显著 (P〈0.05);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肠内营养组均优于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自制非要素膳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有效、经济的,较PN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74例,其中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EN+PN组)256例,肠内营养支持(EN组)287例,肠外营养支持(PN组)23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状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第21天时,EN+PN组各项营养指标,IgA、IgG含量,CD4细胞和CD4/CD8比值,感染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总有效率等指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且EN组明显优于PN组。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且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支持效果,并与全肠外营养(TPN)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消化道肿瘤手术病例230例,随机分为EN+PN组(119例)和PN组(111例)。EN+PN组在术中进行空肠穿刺留置营养管术。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术后10 d检测临床生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平均肠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白蛋白(ALB)、总蛋白(TP)、CD3+和CD4+细胞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10 d明显升高,EN+PN组较PN组升高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且EN+PN组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空肠穿刺留置营养管术可作为消化道肿瘤开腹手术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光  苑树俊  袁强  于波 《人民军医》2010,(9):653-655
目的:观察胃癌手术围术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将胃癌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EN组)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PN组)各20例,EN组于术前2天开始应用肠内营养液,共9天;PN组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共7~10天。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1、3、7天的PAB、ALB、TF、CD3、CD4、CD8、CD4/CD8、IgG、IgA、IgM、CRP、C3和C4水平变化,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PAB、ALB水平非常显著低于术前(P〈0.01);EN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PN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IgG、IgA、IgM水平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CRP水平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早于PN组(P〈0.05);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少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围术期肠内营养治疗安全,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的康复情况,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方式。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每组各20例,EN组于术后24h予以肠内营养支持;PN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7d测量患者体重,检测外周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谷丙转氨酶、电解质等,记录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有无吻合口漏、肺部及术野感染、腹胀、腹痛等并发症。结果:E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51.2±4.6)h,P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84.3±5.6)h,差异显著(P〈0.05);首次排便时间EN组为(60.5±8.9)h,PN组为(97.1±10.6)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EN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明显优于PN组,而肝、肾功能情况和电解质水平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体重的维持及各项营养情况理化指标的稳定,而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围术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15例)与肠外营养组(PN组,17例)。观察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N组术后排气时间为(51.8±21.3)h,短于PN组的(72.1±17.2)h;EN组总住院时间为(13.2±2.9)d,短于PN组的(17.9±4.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手术并发症尿瘘、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6.7%(1/15),低于PN组的23.5%(4/17)、29.4%(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胃肠道相关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20.0%(3/15)、40.0%(6/15)、20.0%(3/15),高于PN组的11.8%(2/17)、23.5%(4/17)、5.9%(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如严重肠梗阻、回肠吻合口瘘)发生,均不需二次手术。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围术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肠内营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思平  吴本俨 《人民军医》2004,47(12):728-730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发展迅速,特别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死率高达20%左右。营养支持作为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通常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肠外营养所带来的问题常被人们所重视:如费用高,并发症多,而且影响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创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创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肠外营养(PN),观察组患者增加早期肠内营养(EEN),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7d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浓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患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浓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中CD4~+、CD4~+/CD8~+和免疫球蛋白(lg M)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创伤性肠破裂患者修补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中具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越性。方法:40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被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20例,术后给予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结果: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体重,氮平衡,肝肾功无显著差异,肠道营养组肠功的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高代谢,维持肠粘膜的完整性,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3.
早期肠道内营养在重型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早期肠道内营养 (EN)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内营养 ,取同期的 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外营养 (PN) ,并动态观察其白蛋白、淋巴细胞数 (LC)、谷草转氨酶 (ALT)、血糖、颅内压 (ICP)、哥拉斯哥评分 (GCS)、体重、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等变化。结果 伤后 10天 ,EN组与PN组的白蛋白、LC、ICP、体重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伤后 10天 ,EN组ALT低于PN组 ,分别为 (35± 4.8)u/L ,(38± 4.2 )u/L ,(P <0 .0 5 ) ;EN组血糖也低于PN组 ,分别为 (8.4± 3.4)mmol/L ,(10 .3± 3 .6 )mmol/L ,(P <0 .0 5 ) ;EN组GCS评分高于PN组 ,分别为 (10 .6± 2 .7)分 ,(8.9±2 .6 )分 ,(P <0 .0 5 )分 ;EN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低于PN组 ,分别为 10 %和 33 .3% (P <0 .0 5 )。结论 早期肠道内营养与肠道外营养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 ,但在调节内脏功能、降低血糖、保护肝脏、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肠道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姚雨石  王磊 《武警医学》2011,22(9):782-785
 目的 比较消化管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PN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进行消化管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N组(30例)和PN+ EN组(3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术后1周的营养相关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BMI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ALB、PA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N组术后1周HGB、淋巴细胞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PN+ EN组HGB含量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淋巴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SO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N组GSH含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PN+ EN组GSH含量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PN组MDA含量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而PN+ EN组MDA含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PN+ EN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PN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N+ EN在提高机体抵抗术后氧化应激反应能力和改善临床结局方面优于PN,可作为消化管肿瘤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