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2.
3.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6):14-17
目的调查研究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对珠子参生态环境的调查,栽培珠子参物候期及生长发育的观测,种子沙藏处理,定期对根状茎的切片观察等。结果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年降水量800~1 200 mm、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土壤肥沃疏松pH 5~6.5的微酸性土壤中。珠子参的生长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 d。种胚属高低温型。在15℃下发育最好,满胚后再转入5℃低温处理60 d即裂口。裂口种子10℃培养5 d就开始萌发。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结论本研究为珠子参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百蕊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百蕊草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方法:通过野外定点观察、盆栽实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百蕊草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结果与结论:百蕊草为多年生半寄生草本,必需依赖于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主侧根发达,但根毛退化,根上有吸器夹附在寄主植物根上而生长。茎纤细淡绿色,宿根苗基部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生;实生苗单茎直立生长。宿根苗花期3 4月,实生苗花期4 5月,宿根苗果期3 5月,实生苗果期5 6月。百蕊草野生分布于靠近水体或水源充分的荒草坡、田埂杂草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照,忌干旱。种子有休眠期特性,物候期可分为出苗期、分枝期、花期、结果期、枯萎期。 相似文献
7.
8.
9.
11.
目的:对补骨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手段进行分离,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1),补骨脂素(psoralen,2),补骨脂定(psoralidin,3),补骨脂查耳酮(bavachalcone,4),补骨脂二氢黄酮(bavachin,5),大豆苷(daidzin,6)和尿嘧啶(uracil,7).结论:化合物6和7为首次从补骨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通过考察炮制前、后补骨脂中主要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胃肠道吸收参数的变化,研究炮制对补骨脂吸收特性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进行大鼠在体肠灌注实验。并分别考察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药动学参数,以确定浓度对吸收的影响。采用t检验法考察生品和盐炙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药动学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生品中补骨脂素在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203,0.165,0.203 h-1,异补骨脂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则分别为0.178、0.168,0.204 h-1;而盐炙品中补骨脂素在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326,0.377,0.369 h-1,异补骨脂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则分别为0.373,0.371,0.329 h-1。盐炙品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生品,而不同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补骨脂生品和盐炙品在小肠中的吸收机制是简单的被动扩散,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过程;炮制可以增加补骨脂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鼻粘膜吸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鼻粘膜吸收规律。方法:建立大鼠鼻腔重循环模型,用HPLC 法测定循环液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鼻粘膜的吸收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结论:在开发补骨脂鼻腔给药制剂时,要控制恰当的浓度。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全面系统的国内外文献和信息研究,对补骨脂进行本草溯源及考证、追溯古今文献关于补骨脂的毒性记载、分析与补骨脂用药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案例报道以及近年来补骨脂相关的毒性实验研究,从而对补骨脂及相关制剂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总结了与补骨脂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相关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潜在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84例补骨脂临床不良事件病例报道的患者,其损伤主要表现为肝损害(55.95%)和光毒性接触性皮炎(38.10%),提示补骨脂可能存在肝损害和光毒性的安全性问题;毒性试验研究发现,补骨脂制剂可能存在生殖毒性和肾损害的安全性问题,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临床病例报告;补骨脂的成分复杂,目前其毒性成分和机制尚不明确;并提出临床应用补骨脂类制剂时应严格规范使用并合理炮制、配伍,加强医师的指导作用,加强补骨脂及相关制剂的安全性监测、积极开展安全性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更好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充分发挥疗效规避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