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9年12月开腹手术治疗13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表现为胃底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及脾功能亢进,基础病变是胰腺疾病、脾静脉病变和腹膜后肿瘤。术后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11例,随访时间6个月~15年,无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是能够确诊和根治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R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17例RPH患者中,男11例,女6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37~63(42.54±10.57)岁。其中胰腺炎7例,胰腺癌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岛细胞瘤1例,胰腺脓肿1例,脾静脉海绵样变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肾周脓肿1例。临床表现为脾肿大(100%)、不规则上腹部疼痛(70.6%)、上消化道出血(52.9%)、肝功能检查均正常。B超、CT、MR、血管造影可提示脾静脉主干栓塞或狭窄,脾门周围及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扩张迂曲及原发疾病。94.1%(16/17)的患者内镜检查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7例在行原发疾病治疗的同时,均行脾脏切除术,9例因术前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加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因原发疾病预后较差,其余14例恢复良好。结论 RPH是一种胰源性疾病引起门静脉高压的最常见的原因,在诊断上要提高对RPH的认识,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是关键,如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加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RPH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R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RPH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7~63(42.54±10.57)岁。其中胰腺炎7例,胰腺癌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岛细胞瘤1例,胰腺脓肿1例,脾静脉海绵样变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肾周脓肿1例。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者占100%、不规则上腹部疼痛占70.6%(12/17)、上消化道出血占52.9%(9/17)、肝功能检查均正常。B超、CT、MR、血管造影可提示脾静脉主干栓塞或狭窄,脾门周围及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扩张迂曲及原发疾病。94.1%(16/17)的患者内镜检查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7例在行原发疾病治疗的同时,均行脾脏切除术,9例因术前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加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因原发疾病预后较差,其余14例恢复良好。结论 RPH以胰源性疾病为最常见原因,在诊断上要提高对RPH的认识,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是关键,如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加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RPH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1例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胃冠状静脉,再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插入脾动脉分支,混合应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不锈钢弹簧圈,进行双介入栓塞(胃底食管曲张静脉及部分脾脏栓塞)治疗。结果11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恶心及呕吐等栓塞后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症状消失。24 h~1周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12月内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率达100%。结论双介入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CT表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全世界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为 17.1/ 10万[1] ,我国肝硬化患者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 4.3 %~ 14 .2 % [2 ]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之一 ,引起离肝性 (hepatofugal)腹内及腹壁侧支循环形成 ,扩大、曲张的静脉在CT平扫时表现为结节状或条状软组织影 ,易被误诊为肿瘤或肿大淋巴结。恰当的增强扫描技术 (静脉早期扫描 )使曲张静脉强化 ,结合其特定的解剖部位 ,可作出定性诊断。检出食管或胃粘膜下静脉曲张时应提示临床医师警惕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性。1 门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解剖门静脉是一短粗的静脉干 ,长度约 6~ 8mm… 相似文献
6.
7.
8.
门静脉高压异位静脉曲张的TIPSS杨建勇Th.Roeren,GM.Richter门脉高压引起的侧支静脉曲张常见于食管下段和胃底,此外,其他部位也可出现门体和门.门侧支循环,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肠造口、胆道及腹腔等处,这些部位的曲张被称作异位...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为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CT表现,并对其发生部位作了统计.结果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扭曲扩张的静脉表现为曲线条、团块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其中食管下端粘膜下及食管旁静脉曲张最常见(发生率为61.7%),以下依次为胃周静脉曲张(36.2%),脾门附近静脉曲张(23.4%),脐旁静脉曲张(21.3%),肾及肾上腺静脉曲张(12.8%),腹膜后一椎旁静脉曲张(4.3%),门静脉海绵状变性(4.3%).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静脉曲张一目了然,结合其特定的解剖部位,CT能作出定性诊断并判断其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来共21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及结果和随访。结果5例胰腺癌患者死于原发病复发转移,1例合并门脉血栓患者死于肠坏死,余无再出血。结论对于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胰腺病史和胃镜、超声内镜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合脾肿大及肝功能正常可协助明确诊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以通过脾切除术或同时结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愈,但需结合原发胰腺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左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岀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7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200名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胃左静脉进行血管重组,观察胃左静脉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并测量胃左静脉最大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组胃左静脉最大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宽(P=0.0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组、未出血组胃左静脉最大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胃左静脉最大内径7.0 mm为判断岀血的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1.5%、77.1%、71.6%。结论 MSCTA可以清晰显示胃左静脉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胃左静脉增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胃左静脉内径的测量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岀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侧枝循环多个指标CT征象的依存性关系。方法门静脉高压组(A组)30例,正常对照组(B组)30例。CT测量2组的门静脉(PV)、胃冠状静脉(GCV)直径,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与胃镜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V直径为(16.17±2.44)mm(A组)及(12.42±1.53)mm(B组),Beta=0.39。GCV直径为(6.22±2.41)mm(A组)及(3.39±1.03)mm(B组),Beta=0.85。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A组和B组分别为(5.14±5.96)mm2和(1.32±0.98)mm2,Beta=1.90。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39X1 0.85X2 1.90X3。结论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作为一种新的CT检测指针对评价门静脉高压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对门脉高压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探索部分性脾栓塞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选择2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病人作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术中动态观察其自由门脉压变化,PSE前后用多普勒超声观测门脉系统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的数值,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PSE后自由门脉压平均下降3.2±0.4mmHg,平均下降11.2%;门脉血流量及脾静脉血流量均下降,门脉血流量由1104ml/min降到793ml/min,脾静脉血流量由897ml/min降到355ml/min.结论PSE在短期内可改善门脉高动力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循环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及前列腺素E_1(PGE_1)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是检查脾脏循环影像学改变较理想的检查手段。前者对胃左静脉(LGV)、胃短静脉(SGV)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78.3%及39.1%,脾静脉栓塞率为4.3%,脾静脉逆肝血流率为17.4%。后者对LGV侧支及自发脾肾静脉分流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87%及83%。脾静脉的血流时间平均速度(TAV)为10.91±2.99cm/s,当LGV及SGV侧支曲张严重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左腔静脉分流术是较合理的治疗方法;当行涉及脾静脉的分流术时,应首先了解脾静脉内有否栓塞;门静脉系统出现逆肝血流时,应有分流术指征。 相似文献
16.
门脉高压脐静脉再通及其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技术对脐静脉开放的诊断价值以及脐静脉与腹壁静脉侧支、附脐静脉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 2 7例门脉高压脐静脉再通患者行全肝扫描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法 )重建。结果 :脐静脉呈细管状开通 18例 ,粗管状 9例 ,SCT断面像表现为连续点状、结节或条管状增强血管影 ,SCTA显示肝圆韧带裂内一粗或细管状扭曲增强血管 ,向前与脐周曲张静脉相通 ;腹壁静脉曲张 2 1例 ,SCT断面像表现为腹壁小点状或小条形血管影 ,曲张静脉越近脐部越明显 ,SCTA示“海蛇头样”(Caputmedusae)改变。结论 :门脉高压时与门脉左支相连的侧支静脉为脐静脉 ,SCTA可多方位、多角度立体显示其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门脉高压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犬门脉高压征食管静脉曲张动物模型并加以评价,为下一步探索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稳定的模型动物。方法10条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为研究对象,以胆总管结扎术加CCl4法建立门脉高压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动物模型。同时采用一系列的检查方法加以评估。结果10条犬存活8条,经胃镜检查证实,所有存活动物均形成食管静脉曲张,其中轻度2例,中度4例,重度2例。与术前相比,肝功能显著异常,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门脉高压性胃病达58%。结论本组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制备周期明显缩短。该方法可形成稳定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征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可用于该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经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食道胃底静脉、腹水的变化,观察术后肝性脑病、复发出血、支架再狭窄等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及即刻止血率100%,门静脉压力术前(44.7±3.5)cmH2O,术后(23.6±3.8)cmH2O(P<0.01),门静脉主干直径术前(1.64±0.035)cm,术后(1.27±0.047)cm(P<0.01),脾静脉直径术前(1.26±0.027)cm,术后(0.95±0.023)cm(P<0.01)。肝性脑病发生率13.6%(19/140),腹水好转率89%(65/73),术后12个月复发再出血8.6%(12/140),支架再狭窄15.7%(22/140)。结论 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