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经手术、穿刺和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肝脓肿46例,单发的为38例,多发的为8例。多发病灶约为2~5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41例.肝左叶者2例,同时侵犯两叶者3例。结论;肝脓肿行CT检查,可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正确率,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显示率分别约90%、68%。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结论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局限性肝结核的CT表现(附4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4例无肝外结核症状的局限性肝结核,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局限性肝结核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报告的4例肝结核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临床治愈。4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2岁。两例为结核瘤,属于局限性肝结核的结节型;两例为局限性肝结核的弥漫型。结果:局限性肝结核的病灶多位于肝脏的边缘部,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低密度灶,边界较清楚或模糊,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依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伴有细点状或斑块状钙化,增强可以不强化、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局限性肝结核的CT表现无特异性而是随疾病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由无钙化的低密度病灶,演变为伴有钙化的高密度病灶,其演变过程符合疾病本身的病理变化过程,即肉芽肿,坏死液化,钙化,纤维化等。因此本病的确诊需依据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结核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经肝穿病理证实的28例肝结核的CT表现,男性18例,女性10例。结果:CT表现;(1)粟粒型肝结核23,粟粒结节大小为0.6cm~2.0cm。(2)结节型肝结核4例,结节大小直径多在2cm以上。(3)结核性胆管炎1例。结论:肝结核的CT表现多数为非特异性,影像诊断困难,及时行手术、肝穿病理学检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肝梗死CT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肝梗死的CT影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梗死28例,均经CT扫描.结果根据发生部位与形态将肝梗死分为3型:肝叶型(22例),包括肝脏手术史12例(包括肝脏动脉化疗TACE),合并肝癌(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癌及乳腺癌肝转移、盲肠癌肝转移)8例,不明原因1例,肝移植术后1例;包膜下型(4例),包括肝脏移植术后2例,大剂量激素治疗1例,腹部钝伤1例;胆管周围型(2例),均为行肝脏动脉化疗术(TACE)后.结论肝梗死作为一种少见的疾病,CT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提高肝梗死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肝脓肿CT增强扫描图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研究肝脓肿的CT 增强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了52 例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肝脓肿病例的CT 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扫描表现为:①极早期,脓肿周围肝组织一过性明显强化;②早期,增强形式依肝脓肿结构不同而异,可为脓肿壁环状强化,或脓肿不规则强化;③延时,脓肿周围低密度水肿环可强化为等密度,或脓肿内部强化,病变范围缩小,液化坏死区更显明显。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作为肝脓肿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ucl nodular p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细胞良性占位性病变,根据WHO的诊断标准FNH是指肝实质增生并被星形纤维瘢痕间隔成结节状,无肯定恶变。在日常诊断过程中,与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肝细胞腺瘤或肝脏其他瘤样病变很难鉴别。笔者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7例FNH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FNH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尤其是增强CT在诊断闭合性肝损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共32例闭合性肝损伤,其中手术修补26例,另6例采取保守治疗。27例行肝部CT平扫和增强,5例只行平扫。结果:平扫28例见肝实质内不规则的低密度区,肝周及脾周等部位的液性低密度影是腹腔内积血的重要CT征象。平扫有4例漏诊,增强扫描后损伤部位和程度均清晰显示。结论:肝损伤行平扫加增强CT检查能清晰显示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各种CT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62例,其中30例经手术治疗,8例穿刺引流,24例经药物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结果:病变多位于右叶,单发居多,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其特征表现为①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密度多不均匀。②病灶腔内分隔呈多房及花瓣状。③脓腔内积气。④环靶征。⑤周围环状强化。⑥强化后病灶附近可见小脓肿。结论:细菌性肝脓肿CT表现与病变进程有密切关系,采用平扫和强化可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评价正常肝脏射频消融后病理学动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20只正常兔肝脏进行射频消融后,将每5只随机分为4组:消融即刻,1周,2周,4周分别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后,处死并取出肝脏进行大体病理和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即刻病灶中心为凝固性坏死,CT动脉期周边可见环形强化,病理消融灶周围肝窦充血;1~2周消融灶周围出现稍低密度环,密度低于其外围的肝实质,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4周仍可见低或等密度环,但增强动脉期、实质期可清晰显示包膜强化程度减轻。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可反映消融的病理学变化,从而可用于评价肝脏肿瘤射频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在兔VX2 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制备液态氟碳纳米粒,于肿瘤种植后18天对荷瘤兔进行CT平扫及在不同时间(即刻、1 h、3 h、6 h、24 h、48 h)进行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扫描.取兔肝实质及肿瘤组织进行Kupffer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及冰冻切片.结果 液态氟碳纳米粒对比剂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肝实质均明显强化,肝实质与瘤灶的相对影像密度比显著增加.病理检测显示正常肝实质内 Kupffer 细胞吞噬大量液态氟碳纳米粒,而瘤灶内因缺乏Kupffer细胞无纳米粒的聚集.结论 液态氟碳纳米粒可以作为肝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对比剂,实现肝实质的被动靶向强化,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所引起的肝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其接种VX2肿瘤前、后不同时间行肝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与非肿瘤区比较:除MTT值降低以外(P<0.01),其他各灌注值如HBF、HBV、HAI、PS均增高(P<0.01).这些变化在接种后5~9天开始产生,随肿瘤生长,各灌注值均有改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肝VX2瘤移植前后可引起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肝脓肿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穿刺确诊的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肝脓肿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病灶,边缘欠清晰,增强显示环靶征,部分呈多房簇集征和脓肿内气体。13例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增强扫描见花瓣征及持续强化征等。结论肝脓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CT表现,结合CT表现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癌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CT灌注成像这种影像学手段来监测肿瘤生长的可行性,同时为评价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只建模后处死作为病理对照,其余10只于种瘤后第14d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参数值。然后经口给予索拉非尼(20mg/kg/d)7d,种瘤后第21d再次行CT检查,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值进行比较。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与细胞凋亡(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只兔均接种成功。种瘤后第14d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HBF、PS、HA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aspase-3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癌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更加明确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脏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CT灌注成像是基于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能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对肝脏的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有助于在形态学变化之前发现肝脏的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各种肝脏病变的灌注成像特点.  相似文献   

17.
320排CT灌注成像评价兔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CT灌注成像(CTPI)参数的演变规律及与血清酶学检测指标(CK、LDH、MDA、SOD)的相关性。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与假手术组。将I/R组分为再灌注即刻、6、12、24 h亚组,每组6只,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 h后再灌注即刻、6 h、12 h、24 h时间点行双下肢CTPI并采血,得到CT灌注值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计算右下肢与左下肢各参数的比值,即rAF、rBV、rC,并测定血清CK、LDH、MDA、SOD;最后分别对rAF、rBV、rC与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再灌注即刻、6、12、24 h亚组的rAF均值分别为0.92±0.14、0.89±0.12、0.88±0.20、0.75±0.1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I/R各亚组血清CK、LDH及MDA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SOD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rAF与LDH、CK、MDA、SO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47、-0.68、0.59(P均<0.05),仅rBV与LDH存在相关性(r=-0.45,P<0.05)。结论 320排CTPI可无创、半定量、较准确地监测兔下肢骨骼肌随再灌注时间推移的微循环改变;rAF较rBV、rC能更好地反映肌肉组织再灌注后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兔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实验设四氯化碳诱导和正常对照2组各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每2周对实验组3只,正常对照组3只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同时作相应的病理学观察,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自2周末至10周末,实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呈升高趋势。对照组兔和实验组兔第2周末与实验组兔第4周末H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第6周末、第8及10周末HAP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灌注量(HPP)和肝血流量(HBF)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MTT)逐渐延长。三者与肝动脉灌注量的变化具有类似的统计学结果。结论 肝脏CT灌注参数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变化,可反映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对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CT灌注成像在兔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兔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只日本大耳白兔,实验组62只,每周一次四氯化碳灌胃,根据肝功能指标来调整四氯化碳剂量,分别在给药8、12、16、20周处死8只;对照组共8只,在8、12、16、20周各处死2只。所有动物于处死前行CT灌注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HAP、HPP、HTP、HPI。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进行肝纤维化分组。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门脉灌注量呈下降趋势,而肝动脉灌注量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S3、S4期HPP、HT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4期HPI与对照组、S1期HPI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T肝脏灌注扫描能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参照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可对晚期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进行早期诊断,并对观察肝纤维化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和12例正常肝脏志愿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等参数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HAF、HAP、PVP和IRFT0的平均值分别为(111.55±32.80)ml.min-1.100ml-1、(22.69±2.99)ml.100g-1、(15.73±1.74)s、(19.12±6.86)ml.min-1.100ml-1、(16.67±6.12)%、(19±9.05)ml.min-1.100ml-1、(92.55±27.24)ml.min-1.100ml-1、(2.80±1.66)s。转移癌组分别为(132.44±76.87)ml.min-1.100ml-1、(12.94±5.62)ml.100g-1、(10.91±3.68)s、(29.12±12.90)ml.min-1.100ml-1、(81.24±17.42)%、(90.75±47.85)ml.min-1.100ml-1、(41.69±47.85)ml.min-1.100ml-1、(2.09±1.58)s。转移癌组与正常肝组比较,BF、HAF、MTT、HAP、BV和PS两组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VP(P=0.06)和IRFT0(P=0.77)的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或以检测到微小转移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CT灌注技术对于诊断微小转移癌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