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梗塞冠脉再通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梗塞冠脉再通率为96.7%(29/30)、对照组梗塞冠脉再通率为53.3%(1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心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梗塞血管再通率较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住院时间缩短、心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41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A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高危心肌梗死患者配对入选38例设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术后30d内左室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心肌缺血事件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30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P〈0.05),两组在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等方面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紧急介入治疗术前常规进行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左室功能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这一结果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STR)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直接PCI术前、术后1h各记录心电图1次,检测STR情况.PCI术后1 h STR≥50%患者为STR组(46例),STR< 50%者为STR不良组(19例),术后1、6、12个月各进行三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测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随访1年,观察患者PCI术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STR不良组1、6、12个月的LVEF值低于STR组(P均<0.05),LVEDd值大于STR组(P均<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稍高于ST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后1h STR不良者预后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左室心功能恢复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介入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60例为发病6 h内直接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60例为发病6~12 h直接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半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d两组LVEDVI、LVESVI和LVEF等左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6个月时观察组的LVEDVI、LVESVI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心室重构具有重要意义,介入时间越早,左心功能改善效果越佳,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回落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急性行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进行临床比较,A组为ST段回落良好组(回降率≥50%),B组为ST段回落不良组(回降率<50%).比较A、B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A组190例(61.29%),B组120例(38.70%).随访3年,A组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比例低于B组,B组在随访期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危险度较高为45.1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程度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郁金  孙平  陈刚 《河北医学》2007,13(3):281-284
目的:评价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诊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组46例,非急诊介入组32例,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比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急诊介入组与非急诊介入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了30d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相似,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共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的起病时间、患者的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间隔以及配对的相关原则为主要依据,将所有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6h内),B组(6~12h),将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A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1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为(115.67±24.56)ml,B组患者改善为(86.78±11.27)ml,A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2例(3.64%),B组不良反应7例(12.73%),A组患者与B组患者相比,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之间具有明显的关系,及早开通血管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2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1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左室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同时统计IABP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IABP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4.5%±8.2%)和(36.3%士4.7%),(46.7%±5.6%)和(39.1%±4.5%),(46.7%±5.6%)和(39.1%±4.5%),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2/52和25/45)、3个月(15/52和30/45)和6个月(17/52和37/45)的MACE事件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并发症发生率为23.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7.7%.结论 对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行急诊PCI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左室功能和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IAB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耿涛  宋志远  王炳勋  徐泽升 《重庆医学》2018,(2):211-213,216
目的 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重度血栓负荷的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265例.A组为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B组为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结果 B组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患者明显少于A组(P<0.05);心脏核磁共振检查(CMRI)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心肌坏死面积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显示,B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溶栓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自2007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60例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不同分为A组(急诊溶栓组)32例和B组(急诊介入治疗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成功再灌注率、死亡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②两组患者发病时、3 h时cTn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6 h的cTnT水平及CK-MB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采用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再灌注率、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226例AMI患者按行PCI时间分为A组(AMI后≤6 h)和B组(AMI后>6 h~≤12 h)和C组(AMI后>12 h).分别比较3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和心功能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A组与B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高,ED明显缩小.A、B两组之间心脏事件和心功能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应早期行直接PCI治疗,以提高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使用急诊介入治疗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使用急诊介入治疗和护理具有较好的疗效,降低了心脏不良事件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配合硝酸甘油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内收诊的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n=13,先就诊)与研究组(n=13,后就诊),急诊介入治疗中,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研究组联合应用硝酸甘油与替罗非班,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tiMi分级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Blush分级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②统计两组患者心肌标志物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的cK-M峰值、cK-M达峰时间、左室ef值、左室舒张末内径直、射药物后血压等指标均存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③统计不良事件,组间发生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配合硝酸甘油给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对左室射血分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的影响。方法将86例AMI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直接实施介入治疗,观察组44例先应用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之后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即刻TIMI血流3级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 h观察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显示,1个月内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用于AMI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情况,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且可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心脏功能及6 min步行实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后的左心室充盈类型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6 min步行实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9,(10):1323-1325
目的:研究了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和硝酸甘油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110例需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行冠脉造影和急诊PCI术,A组患者在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200μg,B组患者在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200μg。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0 min TIMI血流分级变化。对两组患者给药前后立即行微循环功能的测定。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于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彩超,记录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给药后,A组和B组的TIMI血流分级分布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其中B组的TIMI血流分级分布明显优于A组(P<0.05)。给药前后,A组和B组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两组冠脉血统储备(CRF)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B组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硝酸甘油相比,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能够明显改善PCI术后AMI患者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改善微循环和左室功能,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于介入治疗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运动护理。观察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临床症状的变化,同时比较术后左室功能及血清IL-18、hs-CRP水平。结果术后3个月IL-18及hs-CRP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涂琳  于琦  鲁玉明 《重庆医学》2018,(11):1544-1547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与常规诊疗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的STEMI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n=121)与观察组(n=283),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各自诊疗流程下的救治速度、院内并发症与半年预后情况、治疗相关经济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绕行急诊和转入心脏监护病房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MC2B)与进医院大门-球囊扩张时间(D2B)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FMC2B与D2B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各项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常规诊疗流程比较,胸痛中心模式可显著改善STEMI行急诊PCI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MA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123例在12 h内发病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常规股动脉组.另选在12 h内发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EMI患者126例为选择性桡动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结果 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3% vs 97.56%,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降低(1 vs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首次确诊为STEMI的患者均行直接PCI治疗,其中发病至就诊时间≤6 h 32例(A组),发病至就诊时间6~12 h 21例(B组),观察两组疗效、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 A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ST段回落(STR)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高于B组(P〈0.05);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1);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RA开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就诊延迟现象普遍存在,尽早行直接PCI可减少无复流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