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IVUS)了解经皮介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参数.方法 2004年至2006年在我院实施PCI术患者723例,32例患者经冠脉造影(CAG)证实ISR,其中19例为心绞痛患者,共38个病变进行IVUS检查,比较ISR与non-ISR患者、心绞痛与非心绞痛患者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的差异.结果 ISR组与non-ISR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无明显差异,两组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组和非心绞痛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无明显差异,两组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US是评价ISR的有效手段,经IVUS检查,ISR患者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和内膜增生面积,而最小管腔面积变小;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斑块面积和内膜增生面积增大,而最小管腔面积变小.  相似文献   

2.
雷挺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5):627-629,632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加载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中医症候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等情况差异,血小板的膜蛋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膜血小板膜糖蛋白Ib/Ⅸ(CD42b)、α-溶酶体膜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的表达率差异以及血管功能状态相关指标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 (TXA2)水平差异.结果:入组后7、14 d,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63、CD62P、TSP、PAC-1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2b表达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T和TXA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NOS、PGI2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加载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管功能障碍状态得到了更好改善,有利于心绞痛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3.
覃香 《广西医学》2012,34(10):1392-1393
目的 观察银杏达膜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硝酸甘油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膜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1例(39.6%),有效24例(45.3%),无效8例(15.1%),对照组分别为14例(26.9%)、13例(25.0%)、25例(48.1%),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对照组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大(P<0.05).结论 银杏达膜注射液辅助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郭东梅  张易  胡蓉 《重庆医学》2012,41(23):2408-24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为其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同期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62例(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68例,稳定型心绞痛94例)及非冠心病患者8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对冠心病组血清hs-C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hs-C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121,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及颈动脉内膜病变,并且其炎症反应及颈动脉内膜病变呈正相关,及时检测hs-CRP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玉  沈成兴 《铁道医学》1999,27(4):218-219
目的 研究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与冠心绞痛及心绞痛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小板膜CD62p的表达显著高于稳定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而血小板膜CD41b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小板膜CD62p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冠心心绞痛尤其是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在35例ACS(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和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IVUS检查,测量病变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A),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在58例患者中发现,16例ACS患者和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斑块破裂;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EEMA、PA、PB、RI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ACS易损斑块及其破裂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Cai JM  Li T  Zhang YQ  Zhang GL  Li S  Xu XG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08-109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全血血小板α膜糖蛋白(CD62P)阳性表达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探讨CD62P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70例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CD62P的阳性表达水平,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6例,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70例冠状动脉造影均为阳性,CD62P表达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28.3±2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为(20.5±16.3)%,稳定型心绞痛组为(12.8±13.3)%,非冠心病对照组为(9.9±6.4)%,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冠脉1~3支病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体内CD62P水平明显增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与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绞痛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膜CD41b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膜CD62P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膜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4:0、16:0、18: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8:1)成分的变化.方法 本实验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4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40例)、冠心病高危人群组(43例)及正常对照组(51例),采用氯仿-甲醇法快速提取红细胞膜脂肪,并用碱法甲基化,经薄层层析纯化的甲基酯用100 mm×0.25 mm气相色谱毛细管柱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 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中14:0、16:0和18:0脂肪酸较其余三组低(P<0.01),而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中18:1脂肪酸较其余三组高(P<0.01);冠心病高危患者组中红细胞膜14:0、16:0、18:0和18:1脂肪酸与稳定性心绞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冠心病高危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组则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红细胞膜中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之间有重要的联系,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有更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患者3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3例,不稳定心绞痛12例,稳定型心绞痛11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同时以健康对照组21例检测Hs-CRP,观察患者双侧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I),斑块行成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有助于检测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可用于预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膜连蛋白Ⅴ(AnnexinⅤ)及P选择素(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78例冠心病患者及26例健康体检者血小板膜AnnexinⅤ和CD62p的阳性百分率.结果: 冠心病组AnnexinⅤ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心梗组与对照组相比,CD62p表达率显著性升高(P<0.01).心梗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AnnexinⅤ及CD62p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测定血小板AnnexinⅤ和CD62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心痛安颗粒剂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的作用。方法 :6 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心痛安组 (30例 ,常规西药加心痛安颗粒剂治疗 )与对照组 (30例 ,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 ,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Ma% )血小板 α颗粒膜糖蛋白 (GMP- 140 )和 D-二聚体 (D- D)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心痛安颗粒组的 Ma% ,GMP- 140和 D- D经治疗后明显下降 ,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心痛安颗粒剂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和纤维蛋白合成而发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水平(MMP-9)、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二者在冠心病预测中的意义。方法79例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30例、稳定心绞痛2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9例(不稳定心绞痛1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4例)。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冠脉积分统计。采用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左侧IMT水平三组间相互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IM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左侧IMT水平与冠状动脉积分有明显相关性,右侧IMT与冠状动脉积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P-9、IMT显著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活化状态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体内血小板膜表面a-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与心绞痛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及25例健康对照体内血小板膜表面a-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及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心绞痛患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水平及血浆TXB2浓度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较稳定型心绞痛患升高明显,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含量和血浆TXB2浓度升高最为明显,结论:提示心绞痛患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心绞痛的发作及稳定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U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内第一株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测定UA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的变化,同时观察血浆TXB2和6-K—PGF1α的改变。结果:UA在心绞痛发作时,GMP-140、TXB2、6-K—PGF1α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对照组,后二者无明显差异。心绞痛终止后,升高的GMP-140全部恢复正常水平。结论:UA患者体内血小板明显激活。心绞痛发作时可根据GMP-140是否增高以及增高程度来鉴别SA和UA,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Chen WQ  Zhang Y  Zhang M  Ji XP  Ding SF  Chen YG  Li GS  Li DQ  Su H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062-1065
目的 研究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炎性因子和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3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和 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可溶性黏附分子sVCAM 1、sICAM 1的水平 ,同时对患者的 4 1支冠状动脉进行IVUS检查 ,对比研究血清学指标与斑块的IVUS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sVCAM 1和sICAM 1水平 (4 7mg/L± 2 6mg/L、789μg/L±6 5 μg/L和 36 5 μg/L± 6 3μ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4mg/L± 1 8mg/L、5 4 4 μg/L±70 μg/L和 2 6 4 μg/L± 5 3μg/L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1)。IVUS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主要为脂质性斑块 6 9 2 % (18/2 6 ) ,而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13 3% (2 /15 )。与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和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 ,P <0 0 5 ) ,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LAS)明显大于前者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病变处血管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sICAM 1与血管重构指数 (RI)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4 75 ,P <0 0 5 ) ,CRP与EEMA呈显著的正相关 (r=0 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小剂量的尿激酶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尿激酶和生脉注射液;对照组给与低分子肝素钠。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项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并且对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GMP-140)、左室射血分数及心电图的变化等效果明显(P<0.05)。结论尿激酶和生脉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明显、稳定,具有广阔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变化。方法收集CHD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患者30例,测定CRP、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CHD组CRP、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CRP、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CRP、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CHD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沈奇峰  周茂生  刘江 《浙江医学》2022,44(2):184-186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及血浆血小板膜糖蛋140(GMP-140)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微血管心绞痛患者45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性别及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30例为对照组.同时测定两组对象FPA...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氯吡咯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策略.方法:将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咯雷加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和只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心肌酶、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下降趋势;血小板活化指标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D)治疗后7天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心脏事件,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心脏事件.结论:在应用拜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基础上加用氯吡咯雷,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功能,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增加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