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中医对脑溢血的认识青海省中医院王常绮在祖国医学的医籍中,有大量类似脑溢血的描述,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者暴死,其气反则生,不反则死”。《河...  相似文献   

2.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唐仁川认为,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但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诸病蜂起。所以唐氏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明气血的相互关系。他说:“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卷一·脉证死生论》)。“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谧静”(《卷二·吐血》)。既然呼吸、二便、排汗等有关生理活动,都是气血相互为用,特别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即所谓“静则气平而生阴,动则气躁而生阳”  相似文献   

3.
试述《内经》对妊娠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妊娠的生理 妊娠的机理,与肾气、天癸、冲任气血密切相关,必须肾气实,任通冲盛,月经正常,阴阳相合,阴施阳化,乃成胎孕.《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按期来潮,就有了孕育的能力.受孕的部位在胞宫,而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灵枢·天年》篇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父母双方生殖之精血相结合构成胚胎.生殖之精在女子为卵子,在男子为精子,卵子精子在输卵管壶腹部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着床于子宫腔内.胚胎不断发育变化随着脏腑形体的形成,而神亦产生,神即胎儿生命运动之神.B超可见宫内有胚芽跳动.《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相似文献   

4.
人之生,赖五脏六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阳气温煦,阴精滋养,阴阳相济,精神成形,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也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古代先贤有:“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之说。然而气虚血瘀之论,  相似文献   

5.
<正> 张伯龙先生,名士骧,清代末叶山东名医,蓬莱县人。曾受业于四川唐容川先生,唐氏所著《本草问答》即系记录其师生二人问答之作。唐容川是我国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张氏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张伯龙氏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一节,参用当时西医血冲脑经之说,著有《类中秘旨》一书,指出中风皆由“肝火上亢,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厥证,《内经》中有很多阐述。观《内经》厥字之意有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此厥字作气逆解;同篇:“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厥作受寒而四肢厥冷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使人煎厥”“使人薄厥”,厥作昏眯解。以气、血、痰、食为主要致病原因,其中以精神因素比较突出,病理为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张景岳所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导源于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灵枢·水胀篇》:“恶血当泻下泻,衃以留止”;《素问·调经论》:“生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等等。此后,自东汉仲景,直至清代各家著作,对此均有论述。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是营养全身的物质基础。血主于心,统于脾,藏于肝,施泄于肾,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外养四肢百骸,内注五脏六腑,周流不息。  相似文献   

8.
老年病从气虚血瘀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气虚血瘀证的成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 ,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这充分说明 ,人在中年以后 ,随着增龄 ,长期受到七情六淫、劳倦、外伤以及各种疾病的影响 ,以致机体的真气开始逐渐虚衰 ,气血失调 ,进而日趋瘀滞 ,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云 :“年老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 ,气道涩。”王清任亦云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瘀 ,且瘀血内阻 ,新血不生 ,血少不能化气 ,进而加重气…  相似文献   

9.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而治亦不同。现将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营气的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气是指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 ,又称为“荣气”。因营与血关系密切 ,故又称为“营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可见 ,营气主要来自水谷精气之中的精微部分 ,分布于血脉之中 ,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 ,营运于全身。故《素问·痹论》说 :“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脏 ,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其主要功能有两方面 :营养和化生血…  相似文献   

11.
《素问·厥论篇》有这样一段文字:"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学里有关“气”的名称很多 ,如正气、邪气、水气、水谷之气、胃气、肺气、元气、四气、六气、气分等。如此多的“气”确实不好理解 ,兹将中医学里的“气”简介如下 :( 1 )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医门法律》说 :“气聚则形成 ,气散则形亡。”此处的“气”都是指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而《素问·六节藏象论》里所讲的“天食人以五气”的“气” ,是指代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至于元气 (又分原气、真气 )、宗气、营气、卫气 ,只不过是此类“气”的不…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14.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15.
<正> 世之医者皆曰:“血为气之母”,又云:“气能生血”。初习是术者,惑而疑之,问曰:“母者,生我者也。既言血为气之母,何以复言子(气)能生母(血)乎?诚若是,则孰母孰子乎?”,予请试粗论之。  相似文献   

16.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源于气的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有升有降,气机出入有序,则可完成人身气血运行之大循环,生化如常。反之,外邪、内伤损害,  相似文献   

17.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18.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用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将人体"天地"嬗变为肺、脾,"天地合气"嬗变为"肺脾合化"。通过梳理《内经》气血生成的理论,认识"肺脾合化"在人体气血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丰富中医气血理论内涵,指导中医气血辨证,拓宽相关疾病的治疗思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出于王旭高前辈<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这句话应取决于肝脏本身的特殊生理功能的"主疏泄,主藏血".其"主疏泄"是调畅全身气机,也就是用肝"气"的升降出入来推动肝脏贮藏的血和津液,使每日所需的血液量得到重新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如<素问·五脏生成篇>"古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又<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摄"都证实了肝的疏血藏血是一种极微妙的、极其重要的功能,一旦失常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20.
呼,吐气.吸,纳气.息,气息,呼吸.呼吸补泻是在应用针刺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者呼吸的方法. 呼吸补泻,首载《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说明呼吸补泻的原则.《素问·调经论》则以吸气时进针为泻,呼气时进针为补.并以"针与气俱内"、"针与气俱出"和"气出针入"、 "气入针出"两种方法来区分针刺补泻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