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心理应激因素与冠状动脉痉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云 《中外医疗》2010,29(6):16-19
目的研究心理应激因素与冠状动脉痉挛关系。方法使用心理测量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C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51例有心绞痛史的病例组及50例对照进行心理测查,并对病例组中28例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再注射硝酸甘油缓解其痉挛。然后对乙酰胆碱诱发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各心理测查维度及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乙酰胆碱诱发试验阳性组心理应激因素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4),其余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强迫引入法logistic回归分析对乙酰胆碱诱发试验的拟合符合率为7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运动平板心电图阳性与乙酰胆碱诱发试验结果无显著相关性,心理应激因素是冠状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使冠状动脉痉挛的优势比(OR)增加4.2倍(95%可信区间为2.9~5.3)。结论心理应激因素是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负性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器质性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上通常应用大剂量的钙阻断剂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而该疗法对于5%~30%的此类患者无效。纳入了5例有变异型心绞痛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对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治疗亦无反应。在冠状动脉痉挛部位成功置入了支架。术后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充分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1例患者于有临床症状出现12h后才置入支架,发生了伴有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学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而其他在冠状动脉痉挛引发临床症状后立刻置入支架的患者,冠状动脉痉挛未导致心肌损伤,未发现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生化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左心功能的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做超声心动图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NEF)组和射血分数减低(DEF)组,后者术后7d复查超声,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及重要心血管事件。结果DEF组中术后心功能略有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PCI治疗后心功能有所改善,近中期临床预后接近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例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右冠状动脉痉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66.7%),左前降支痉挛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16.7%),右冠、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痉挛急性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16.6%)。术中经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冠状动脉痉挛均消失,术后经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及他汀药物等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有效地指导药物治疗,临床上硝酸酯类加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多数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但有少数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既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也无血栓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支持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此类患者多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严重后果,故有效识别和治疗冠状动脉痉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院近期救治的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规律性,规划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95年5月至2005年10月436例AM 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中青年AM I冠脉造影正常者为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该组多无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史,大量吸烟者居多。结论:在冠脉造影正常的青年AM I中,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我院确诊的暴露于柳絮后冠状动脉痉挛并发心源性休克的Ⅰ型Kounis综合征(KS)患者,并系统回顾KS的最新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TnI)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了TnI测定,并观察1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1个月内TnI值增高?0.1μg/L者24例,TnI增高者发生心性猝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TnI<0.1μg/L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相似文献   

9.
于华  师彬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29+96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扩冠、抗凝及对症等治疗,治疗组于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拮抗血小板聚集,首剂负荷量300mg,以后75mg,1次/d,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用药后第1周心绞痛控制率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效果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TnI)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了TnI测定,并观察1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1个月内TnI值增高至0.1μg/L者24例,TnI增高者发生心性猝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TnI〈0.1μg/,L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钙蛋白I(TnI)检测对无ST段抬高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正确诊断和治疗ACS将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本文对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7月收治的161例维吾尔族和70例汉族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维吾尔族ACS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包括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形成凝血酶,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痉挛也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形成(血管动力性因素)。UA/AMI其病理生理相同,治疗方法相近,而发病急、部分患者无先兆、危险性大,但可救治的特点,对这类患者早期识别、危险分层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各种引起的节段性弥漫性的、可逆的心外膜上大冠状动脉的平滑肌异常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痉挛除引起变异性心绞痛外,还可导致其他类型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但冠状动脉病变已被动物实验、临床病理所证实。关于超声心动图用于冠状动脉痉挛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外仅有少数报道,但缺乏系统研究和总结。冠状动脉痉挛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超声心动图实验及临床研究,属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现代影像医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痉挛性缺血性心脏病,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肖闯  沈洁 《当代医学》2021,27(15):52-55
目的 评价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参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临床疗效显著,且还可改善患者的血清肌钙水平.  相似文献   

15.
胡华杰 《浙江医学》2009,31(3):396-39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一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较急,常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介质可能参与了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于ACS的诊断及应用价值,并探讨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 ,他汀类调脂药物可减少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1 ] 。 1 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 ,作者采用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4 8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96例 ,男 5 0例 ,女 4 6例 ,年龄 x±s(5 6± 1 7)岁。诊断依据本组病例均表现短期内心绞痛发作性质、疼痛时间、程度 ,并经心电图及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酶学检查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或急性心肌梗死(AMI)。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脑…  相似文献   

17.
Kounis 综合征是各种过敏介质介导引起过敏反应,激活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诱发冠脉痉挛、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从而造成急性冠脉综合征。Kounis 综合征的治疗包括组胺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结合常规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2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无糖尿病的3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收缩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数目较多,弥漫性病变多见,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致使罹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且弥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永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即给予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d,次日调整剂量至50 mg/d,持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及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 B)及甘油三酯(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结论采用强化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青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接受CAG检查的AMI患者,探讨CAG正常的青年人患AMI的临床特点。结果:在486例中,青年AMICAG正常者13例(2.67%),分析其临床特点,本组患者多无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者较多,多在应激、超量吸烟情况下发病。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青年人患AMI中,心肌梗死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栓塞等因素有关,这些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