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温水浸足降温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低于体温2℃-3℃的温水浸足降温法,观察55例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病人降温情况,并与常规物理降温50例进行效果比较。结果浸足降温有效率为94.65,对照组为84.0%,差异有显著性。且观察组降温后60min体温回升率为47.3%,常规组为56.0%。提示温水浸足降温法可用于高热病人降温。  相似文献   

2.
安丽  马玉宏 《临床医学》1997,17(5):9-10
物理降温是发热治疗中的常用手段,尤其对造血系统疾病,不易使用解热镇痛药者。物理降温更被广泛应用。近年多提倡温湿敷降温,本文对照观察68例高热患儿分别以温湿敷与冰袋降温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8例均为住院病人,体温(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温泡双足用于物理降温的效果。方法将60例体温在38℃以上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用温度为40℃~55℃的中药煎剂温泡双足30min后测体温;对照组用温度为40℃~55℃的温水泡双足30min后测体温。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7%,平均下降温度0.5℃;对照组有效率76.7%,平均下降温度0.2℃。有显著的可比性。结论中药温泡双足降温优于温水泡双足降温。  相似文献   

4.
张静 《中华护理教育》2010,7(10):473-474
正常人体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体热的产生和散热系统的调节来维持机体的体表温度。由于各种疾病的原因而使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在安静状态下的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施行物理降温后不同时间降温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0例感染科高热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后30、60、90min分别观察体温情况,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降温后60min降温幅度明显大于30min。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降温后90min降温幅度和30min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物理降温后60min的体温更能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冰袋局部降温法对发热病人进行物理降温,并于复温后30min复测腋温,判断降温效果。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此时测得的腋温数值与病人实际情况似乎不符合,往往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撤掉冰袋30min后,局部组织的温度仍然没有回升至身体的整体温度。为了验证这种假设,选择了该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腋下冰袋降温后在何时间、何部位复测腋温,能够及时得出较为准确的降温后体温,以判断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物理降温在治疗感染性发热和中枢性发热中的疗效.方法:对59例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后体温的变化进行了统计.结果:中枢性发热组物理降温后大部分于30分钟左右体温开始下降,2小时后能降到37.9℃左右(P<0.01),维持时间不很长,在8小时左右体温开始上升,继续物理降温体温仍能下降.感染性发热组予物理降温后30分钟左右体温也略有下降,但2小时左右体温又开始上升.提示:物理降温在感染性发热的降温治疗中,降温幅度过小,疗效不明显,而物理降温在中枢性发热的降温治疗中,降温效果好,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杨文娟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1977-1978
本文综述了物理降温应用于患儿的特点,对小儿高热常用的物理降温法进行总结,探讨临床上使用物理降温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影响降温效果的各种因素,以指导护士正确实施物理降温措施,促进发热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施行物理降温后不同时间降温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0例感染科高热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后30、60、90min分别观察体温情况,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降温后60min降温幅度明显大于30min。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降温后90min降温幅度和30min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物理降温后60min的体温更能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温水擦浴降温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温水擦浴退热效果如何,是否会浪费护理的时间和耽误治疗,本文对其实际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获得应有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复方羚羊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镇惊、宣通肺气的作用[1]。自1996年以来,采用复方羚羊液穴位注射,治疗外感发热患儿18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86例患儿,男102例,女84例,年龄3岁以上者96例,11岁~14...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合适水温,避免水温不当引起新生儿游泳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367例正常新生儿在同一设置室温28°左右(26 ̄30°),不同外界气温、不同水温下游泳时的反应,根据初水温设定的不同分为5组次:36℃、37℃、38℃、39℃、40℃。统计不同水温下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别使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结果5组水温比较,新生儿在初温为37℃的水温中游泳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其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随水温降低及升高,不良反应率明显升高,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7℃与36℃及38℃水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游泳的合适水温是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