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感染模式,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10 939例血清标本,从中筛选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进而分析其检测结果 ,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的12000例血清标本得到的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定量检测10939例血清标本,其中HBsAg阳性3 338例,阳性率为30.5%,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者占0.8%(28/3 338);ELISA定性检测12 000例标本,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者占0.3%(12/12 000),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在检测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28例表现出4种类型HBV血清学指标的组合方式,以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模式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为主,分别有8例和17例;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模式1例;其余2例仅HB-sAg和抗-HBs双阳性。结论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虽然少见,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3种血清标志物模式HBV DNA含量。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同份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均表现出一定的HBV DNA水平,尤以模式(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 DNA含量最高,为107.16±1.79,且明显高于模式(HBsAg、抗-HBc阳性)(P0.01)和模式(HBsAg阳性、抗-HBe、抗-HBc阳性)(P0.05)。结论应用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对反映HBV复制情况及其传染性强弱优于HBV血清学检测指标,对乙型肝炎患者决定是否接受治疗以及疗效监控也优于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同时阳性的血清学模式与HBVDNA的关系,并探究其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筛选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确认,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HBV DNA含量。结果在选取的HBsAg和抗-HBs双阳性的56人中,共出现4种HBV血清学模式:(1)HBsAg、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模式占42.8%,HBV DNA阳性率41.6%;(2)HBsAg、抗-HBs、HBeAg、抗-HBc阳性模式占30.4%,HBV DNA阳性率70.5%;(3)HBsAg、抗-HBs、HBcAb阳性模式占25%,HBV DNA阳性率21.4%。(4)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占1.8%,HBV DNA阳性率100%。56例样本中,有27例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8.2%。结论 HBsAg和抗-HBs双阳性伴HBeAg阳性者,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HBV DNA。HBsAg和抗-HBs双阳性并不代表疾病好转。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蕾  刘华  章励  高锋 《检验医学》2008,23(5):530-53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及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此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测17759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2060例,阳性率为11.6%;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者占4.08%(84/2060)。将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根据其HBV血清指标的组合模式不同分成6种类型,以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模式最多见;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中,HBVDNA〉l×10^3 IU/mL者占85.7%;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68.4%;临床分类:慢性乙型肝炎占53%,肝硬化占20%,肝癌占13%。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复,相反此类患者往往持续存在HBV的复制和突变,更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较差,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中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特殊模式分析。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检测样本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从中选取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样本,测定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等肝功能项目。结果对2011年1~8月7002例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后,HBsAg阳性为631侧,其中有27例为HBsAg、抗-HBs同时阳性,占总送检标本的0.39%,占HBsAg阳性标本的4.28%。肝功能异常的】8例(66.7%),以ALT,AST,TBIL,GGT的升高为主。结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慢性HBV感染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与抗-HBs同时阻性这种罕见模式的病例,来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sB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5种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罕见模式组仍有病毒复制。应用HBIG治疗失败时可以出现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结论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并非疾病真正好转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和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及两种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 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标本HBV DNA阳性率高,分别为:Ⅰ组[HBsAg、HBe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率98.9%(181/183);Ⅳ组(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率96.3%(26/27);Ⅶ组[HBsAg、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率100.0%(2/2);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率也较高,为Ⅱ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60.4%(58/96);Ⅲ组(HBsAg、抗-HBc阳性)50%(10/20);HBeAg、HBsAg阴性有一定的HBVDNA阳性率,但阳性率低,分别为:Ⅴ组(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3.3%(2/15);Ⅵ组(抗-HBs、抗-HBc阳性)8.3%(1/12);Ⅷ组(抗-HBs阳性)0(0/26);Ⅸ组(HBV M全阴性)6.7%(1/15)。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 M表现模式有关,与HBsAg,HBeAg有良好的相关性,而HBV M阴性的患者也可能有HBV DNA阳性,因此HBV M和HBV DNA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乙型肝炎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判断以及指导治疗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该院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阳性率、血清学模式以及弱反应检出率,总结该地区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导出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化学发光法检测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为EXCEL数据文件,排除重复检测者,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2 24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检出率为12.06%,抗-HBs阳性检出率为64.98%,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检出率为0.53%,抗-HBe阳性检出率为16.07%,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5.14%,共发现17种血清学模式。检测结果弱反应HBsAg占1.56%,HBeAg占2.76%。结论 12.06%的HBsAg阳性检出率证明该地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人群中HBV血清学标志物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共同模式。分析HBV各种血清学模式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临床诊疗信息,各种模式的定量结果动态观察对HBV感染的预防、治疗、预后判断意义极大,定量结果的变化与HBV感染机制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何伟彬 《新医学》2005,36(8):450-451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B virus DNA,HBV DNA)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评价HBV DNA定量检测在慢乙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950例慢乙肝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为88.1%(288/327),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患者则为40.2%(163/405),HBsAg、抗-HBc阳性患者则为52.9%(81/153),单项抗-HBc阳性患者则为1/7.结论:HBV DNA定量检测可了解慢乙肝患者的病毒复制状况,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有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学标志与其病毒DNA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标志(HBVM)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分别对1 573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进行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HBV DNA检测.结果 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HBV DNA≥103 copy/ml检测率高达91.84%,其余HBsAg( )、抗-HBe( )、抗-HBc( )为58.13%,抗-HBe( )、抗-HBc( )模式为33.33%,抗-HBs( )、抗-HBe( )、抗-HBc( )为16.28%,抗-HBs( )模式为10.53%及HBVM全部阴性模式10.00%,并对HBVM各种模式HBV DNA表达的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HBV DNA拷贝值由低(≥103 copy/ml)向高(108 copy/ml),且50.20%乙肝患者在107~108 copy/ml范围内.HBVM其余模式,多数患者集中在较低拷贝值范围内(103 copy/ml).分别是HBsAg( )、抗-HBe( )、抗-HBc( )为71.4%,抗-HBs( )、抗-HBe( )、抗-HBc( )为42.86%,抗-HBe( )、抗-HBc( )为66.70%.结论 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72.38%血清HBV DNA≥103 copy/ml,且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的血清中HBV DNA≥103 copy/ml检出率及HBV DNA的拷贝值均明显大于其他各种模式(P<0.05),病毒复制活跃,传染力强,但其余模式仍可能存在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1.
FQ--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华  王淑琴  高建英  王宁 《检验医学》2001,16(6):363-364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1份和健康体检者血清116份的HBV DNA和HBV血清标志物.结果HBsAg、HBeAg和抗-HBc 3项阳性、HBsAg、抗-HBe和抗-HBc 3项阳性以及抗-HBs、抗-HBe、抗-HBc同时或分别阳性的样品,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6.5%、56.6%和12.3%,HBV DNA拷贝数分别为1.12×10s/ml、1.45×106/ml和6.61×104/ml.用ELISA检测HBeAg阳性率仅为FQ-PCR检测HBV DNA阳性率的55.4%.结论FQ-PCR对乙型肝炎早期诊断,传染性的判断及疗效考核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结果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同步检测125份血清标本HBV DNA含量和HBV标志物.结果 125份血清标本中,47例HBsAg( )、HBeAg( )、抗-HBc( )患者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95.7%;35例HBsAg( )、抗-HBe( )、抗-HBc( )患者血清中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65.7%,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检测含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结论 结论 FQ-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临床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选择制定治疗方案的和疗效观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模式,以及与HBVDNA的关系,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检测样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选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HBV DNA定量值。结果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37例患者中,出现3种HBV模式。37例阳性样本中,有21例血清HBV DNA检测结果阳性,阳性率57%。结论 HBV患者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原因复杂,并不代表疾病真正好转。而且,仍有HBVDNA复制,预后较差,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HBV病毒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ALT、GGT之间的关系。方法用FQ-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ELISE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酶法检测肝功能指标ALT、GGT,对222例患者血清标本的上述3种指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3种常见的血清学模式中,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者(135模式)HBVDNA阳性率为77.8%,肝功能中ALT和(或)GGT异常占54.0%;HBsAg、HBeAb和抗-HBc阳性者(145模式)HBVDNA阳性率为43.2%,肝功能中ALT和(或)GGT异常占48.4%;HBsAg、抗-HBc阳性者(15模式)HBVDNA阳性率为48.4%,肝功能中ALT和(或)GGT异常占45.3%。结论 HBV病毒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之间具有相关性,肝功能指标ALT、GGT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病毒载量与肝功能指标ALT、GG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不同类型HBV免疫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20例血清标本进行HBV免疫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 9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91.7%(88/96);100例HBsAg(+)/抗-HBe(+)抗-HBc(+)标本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20.0%(20/100)。HBsAg阳性组与HB-sAg阴性组、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Q-PCR可以检测HBV感染的真实性和复制情况,其与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相结合,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93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特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测定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93例特殊HBV-M结果模式,主要表现为3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HBsAg阴性的HBV感染,抗-HBc阴性的HBV感染,主要出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结论病毒变异、机体免疫反应不同,ELISA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都可能导致HBV-M检测结果出现特殊模式,建议临床应结合HBV-DNA、肝功能等检查综合分析患者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血清标志物(HBV-M)联合检测对输血安全的价值.方法 对经常规血液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并对HBV DNA检测阳性标本进一步做HBV-M检测分析.结果 68 716例次常规血液筛查合格标本中,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0.12%;HBV-M各种模式中抗-HBs+、抗-HBc+模式组占22.89%;抗-HBe+、抗-HBc+模式组占19.28%;抗-HBc+模式组占18.07%;抗-HBs+、抗-HBe+、抗-HBc+模式组占13.25%;抗-HBs+模式组占10.84%;全阴模式组占15.66%.结论 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应用NAT检测血液HBV DNA能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少见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参考聚合酶链反应(PCR)HBV DNA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55例少见HBV-M结果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组: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抗-HBc阴性的HBV感染;HBsAg阴性的HBV感染。结论机体免疫反应的不同、ELISA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病毒变异都可能导致HBV-M检测结果出现少见模式,建议使用更为灵敏的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混样核酸检测HBV拆分阴性的献血者标本是否存在低浓度HBVDNA。方法检测并比较混样核酸检测HBV拆分阴性标本与正常标本、HBVDNA拆分(+)/HBVDNA定量(-)三种标本的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的电化学发光检测结果;对HBV拆分阴性者增加1遍拆分。结果①693例混样核酸检测HBV拆分阴性标本中:单独抗-HBs239例,抗-HBs/抗-HBc134例,抗-HBs/抗-HBe/抗-HBc111例,单独抗-HBc25例,抗-HBe/抗-HBc9例,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74.75%(518/693),虽与正常标本阳性率(71.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抗-HBs和抗-HBs/抗-HBc模式的占比与正常标本存在差异。②275例HBVDNA拆分(+)标本中有119例HBVDNA定量检测为(-),其中抗-HBe/抗-HBc38例,抗-HBs/抗-HBc30例,抗-HBs/抗-HBe/抗-HBc22例,单独抗-HBc18例,单独抗-HBs3例,HBsAg/抗-HBe/抗-HBc4例,其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为96.64%(115/119),与混样核酸检测HBV拆分阴性标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抗-HBs/抗-HBc和抗-HBs/抗-HBe/抗-HBc模式的占比与混样核酸检测HBV拆分阴性标本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29次2次拆分中有6次可以检出HBVDNA。结论当混样核酸检测HBV拆分阴性标本存在抗HBs伴抗HBc时,可能有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者病毒学特征动态变化。方法对53例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患者进行平均13.5个月的随访,检测随访前后血清 HBV标志物,并对 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分析其病毒学特征变化特点。结果53例患者随访期间,4例(7.55%)HBsAg转为阴性,13例(24.53%)抗-HBs转为阴性,而36例(67.92%)HBsAg和抗-HBs仍同时为阳性。随访后患者血清 HBsAg与抗-HBs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阳性率及ALT水平与随访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 HBV DNA水平(3.44±1.60log10)IU/mL较随访前(3.00±1.36)log10 IU/m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抗原与抗体可长期存在,HBsAg及HBV DNA水平较低、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HBsAg转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