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体系,弥补现行自愿呈报漏报率高、时效性差等不足,同时对未发生的ADR进行预警,减轻ADR的危害。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利用信息提取技术,设计开发ADR主动监测程序,主动监测临床发生的不良反应,第一时间反馈到ADR监测组,及时上报和做出应对措施。结果:ADR主动监测程序的应用提高了ADR上报率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发现许多"新的"不良反应;同时,对ADR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引起的危害。结论:医疗机构ADR主动监测程序的应用改变了自愿上报的被动局面,扩大了ADR监测面积,使国家ADR监测网络得到延伸和细化,提高了ADR监测的效果和综合利用价值。ADR主动监测代表着今后ADR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109 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报告者比例是医师66.06%,护士11.93%,药师22.02%;新的和严重的ADR/ADE分别是14 例(12.84%)、15 例(13.76%);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ADE 为89 例占81.65%;涉及药品11 个大类65 种,其中排序首位的是抗感染药59例(54.13%),有24 种药品;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总病例数的53.21%.结论:应全方位加强ADR/ADE 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6.
7.
摘 要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康莱特注射液致皮肤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我院2015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使用康莱特治疗的住院患者开展自动监测,报警病例经人工评价后对康莱特致皮肤相关ADR/ADE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016例,其中10例发生康莱特皮肤相关ADR/ADE,正常用药皮肤相关ADR发生率为0.20%,超疗程用药致ADE发生率为2.13%,正常用药与超疗程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431,95%CI:2.185~49.784,P=0.022)。有1例出现重度ADE。康莱特用药时长超过2周为皮肤相关ADR/AD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831,95%CI:1.378~119.473)。结论:本研究利用系统高效对目标药物开展自动监测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康莱特致皮肤相关ADR/ADE发生率属偶见范围,临床使用过程中,要对用药时长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8.
9.
为了及时发现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发现的不良反应,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以加强药品的管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文简介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接种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由于预防接种使用人群的特殊性,使得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进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的两个系统,即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并分析了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致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89-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收集到的35例沙利度胺致ADR/ADE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沙利度胺所致的ADR/ADE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37.14%);ADR/ADE临床表现居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47%)、心血管系统损害(22.06%)、泌尿系统损害(10.30%)。经与药品说明书对比,发现有重度心动过缓、尿失禁、严重皮肤损害、内分泌紊乱等在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相关风险中提示不足。结论:重视沙利度胺所致新的、严重的ADR/ADE,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儿童使用氨基比林不同制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或药品不良事件(ADE)在人体器官、严重程度的分布、构成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中检索,检索词为氨基比林、安乃近、去痛片等,加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过敏等自由词进行综合检索。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并按不同类别(年龄、过敏史、涉及系统、联合用药等)统计发生在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使用氨基比林不良反应发生总数、构成比。结果 ①共纳入中文文献484篇,包括个病例,其中发生在儿童的有20例。②共纳入英文献70篇,包括73个病例,其中发生在儿童的有34例。③中、英文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涉及血液系统、皮肤黏膜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导致发生休克等全身反应;预后各不相同,有174例痊愈(72.80%),30例死亡(12.%),还有14例(.86%)的结局分别为骨髓移植、指及趾截肢、胃大部切除等严重ADR;另有21例(8.79%)预后不详。④多数ADR的用药剂量为常规剂量,但也有医务人员超剂量给药引起的ADE。结论 使用氨基比林可能引起儿童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等严重伤害,每年都有较多严重ADR甚至死亡案例报道。应尽快淘汰氨基比林这个可能给儿童带来致死毒性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库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调取并筛选2017年接收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将患者性别、年龄、怀疑药品名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名称、过程描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8份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23.18%。60岁以上患者占48.60%。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5例(32.12%)和80例(22.35%)。静脉滴注为主要的给药方式(294例,82.12%)。在累及器官、系统中,全身性损害发生频次最高(195频次,28.97%),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结论 本次分析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有关。医疗机构、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应加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我院1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上半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汇总统计上半年上报的17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严重的ADR及ADR前10位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7例ADR报告中,高年龄段(>60岁)发生率高;男女ADR发生率相当;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94.35%);涉及的药品共有8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5种(占40.23%),共82例(占46.33%),位居首位;ADR类型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6%);新的、严重的ADR 45例(占25.42%);ADR排序第1位的是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删监测工作的模式。方法 针对医疗机构在开展ADR监测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认知度不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的ADR监测体系。结果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是医疗机构做好ADR监测工作的保障。结论 医疗机构应该在ADR监测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集并上报的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 在109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药品61种。抗菌药物、注射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55例(50.46%);南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89例(81.65%);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80例(73.39%);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者医生45例(41.28%);护士43例(39.45%);药师21例(19.27%)。结论 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特点和转归,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8年至2019年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年龄、性别、体重、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的相关性。结果 在1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新的和严重的报告数共989例(88.30%),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损害较严重;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比例与性别、体重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显著相关(P<0.05),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患者年龄较大;给药途径以口服(624例,占55.71%)和静脉滴注(374例,占33.39%)为主,口服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比例较高;报告数最多的药品种类是抗感染药物(298例,占26.61%),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占比最高的是内分泌系统用药(共143例,严重132例,占92.31%);涉及的器官/系统报告数排前三名分别是代谢及营养疾病(249例,占22.23%)、肝胆疾病(178例,占15.89%)和血管,出血及凝血疾病(... 相似文献
19.
我院456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456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位于前3位的是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类抗生素;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重度ADR有72例(占15.78%).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214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4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67种,不良反应231例次.引起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共45种(73例次),其次为中药29种(50例次)和循环系统药19种(27例次).所累及的器官以皮肤及附件(149例次)最为常见,神经系统损害(57例次)居第2位.转归较好.结论:提示临床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用药,并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