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真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真菌耐药性的增加,影响了病人的康复甚至威胁生命。开发安全、高效、广谱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相应作用靶点。作用机理主要分为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与影响细胞膜功能2种),作用靶点(包括细胞壁中的β-葡聚糖合成酶、几丁质合成酶、甘露聚糖及其复合物等,和细胞膜中的脂类、麦角甾醇及其相关酶等)。针对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亟待提高速率的现状,本文综述了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发展途径及相关药物分析方法,从海洋资源的开发、中草药提取开发、常规方法的改进,到新兴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结合微量、灵敏、快速药物分析技术,有望推动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的提速。  相似文献   

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化学合成的十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SCH-39304、saper-conazole、IcI-195739,Bay r3783、SDZ-89485、D0870、UK-109496、T-8581的体外抗菌活性、药动学性质,并对它们治疗浅表和深部真菌病的疗效、毒副反应作了简单介绍,讨论了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外测试、耐药菌及与两性霉素B合成并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青龚  刘超美 《药学进展》2001,25(4):213-219
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特别是对不断出现的耐唑类菌株有效的新化合物研究已成为临床治疗真菌病的迫切需要。分类综述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简介抗生素类、氮唑类、烯丙胺和硫脲类、吗啉类以及氟嘧啶类等若干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抗真菌药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辉  朱驹  周有骏 《药学进展》2006,30(12):529-535
分类综述抗真菌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着重介绍若干类细胞壁和细胞膜合成酶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探讨抗真菌药物的不同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唑类(Azples)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毒性低,耐受性好等优点,故发展迅速。目前在临床上已不同程度地被应用的唑类抗真菌药物有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异康唑等,而近年来国内外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积极研究已开发了许多新的品种,其中的一些已被证明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今将这类药物简介如下。 1.酮康唑(Ketoconazole):本品通过干扰调节真菌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导致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缺乏,膜的通透性增加而无法维持正常功能,最后抑制真菌生长致使真菌细胞死亡,体外试验对危害人体的皮肤  相似文献   

7.
真菌感染症与细菌感染症和病毒感染症一样,受到了注意,并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疾病群。例如,典型表在性真菌病(如皮肤丝状菌病症——白癣)的发生率已占全人口的10%以上,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反复感染的病例。另一方面,严重危及生命的内脏真菌病的发生频度也已逐年上升,最近已确认全剖检病例当中,10%以上患有真菌病。因此人类对真菌化疗上的抗真菌药物的需求,无疑地已越来越迫切了。本文拟以抗真菌药物开发的现况为中心,展望其发展方向,并讨论今后的课题和  相似文献   

8.
张莉  张永信 《上海医药》2011,32(7):326-329
从20世纪30年代发现灰黄霉素起,抗真菌药物已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其中,两性霉素B作为经典的抗真菌药物,通过新剂型开发改善其毒、副作用获得满意结果;唑类抗真菌药物己广泛用于临床,在抗深部真菌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由于安全性高且对念珠菌和曲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已逐渐被各种指南推荐用于相关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9.
10.
念珠菌,曲霉菌,镰刀霉菌……等真菌病原体是在美国与保健有关的感染的主要病因。最近在隐形眼镜佩带者中镰刀霉菌病的流行和“卡特里娜”飓风过后霉菌和真菌的传播已引起对真菌感染问题的关注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评价某三甲专科医院2017-2019深部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为深部抗真菌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信息系统,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某三甲专科医院2017-2019年深部抗真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2019年该院深部抗真菌药物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有逐步下降趋势,使用频度排在...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New targets and drugs are constantly searched for to effectively combat fungal infections and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Mitochondria, as the main powerhouses of eukaryotic cells, must be regarded as important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ies. This ha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ungal assay that shows potential in the selection of new antifungal and anticancer drugs 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that are toxic to human mitochondria.

Areas covered: In this review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a potential method of drug discovery that target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The authors cover the application of new nanotechnology as well as fungal systematic research where the link between fungal fruiting structures, cell growth, increased mitochondrial activity and susceptibility to a variety of anti-mitochondrial drugs is assessed.

Expert opinion: This assay shows potential to select anti-mitochondrial drugs as a first screen. This should be followed up by more specific in vitro and in vivo tests to pinpoint the type of anti-mitochondrial activity exerted by these drugs, if any. This is because the possibility exists that compounds regarded as anti-mitochondrial may not inhibit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ut other fruiting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therefore yield false positives. To enhance our knowledge on how these drugs act at the structural level, the authors recommend Nano Scanning Auger Microscopy as the tool of choi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规范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妇科门诊2010年5月诊断为VVC的处方,对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按照相关诊疗规范及假丝酵母菌耐药情况增加治疗药物品种,同时对医生的临床用药进行干预。抽取2010年10月的同类处方进行干预后的调查。结果:干预后VVC治疗明显趋于合理,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治疗的病例比例明显升高,可达74.3%。结论:合理干预可有效提高VVC治疗中抗真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滥用。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reports the green synthesis of 11 novel 3-substituted-4-amino-5-mercapto-1,2,4-triazole derivatives using water as a readily available nontoxic solvent. Evaluation of their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against several clinical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was carried out. The newly synthesized cysteine derivative 6 showed promising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both γ-irradiated and nonirradiated Candida parapsilosis 216, with the lowest MIC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value of 3.125 µg/ml, probably through inhibition of 14α-demethylase. In addition, compound 6 showed complete inhibition of gelatinase, a virulence enzyme of C. parapsilosis. Also,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carried out. Interestingly, compound 6 acted as a dual agent as it also showed goo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rain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used in the study.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showed no cytotoxic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收集的26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比率略高于男性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发生率较高;最易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累及皮肤及附件的比率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静脉滴注为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经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较好;ADR主要来源于药师收集.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保证合理用药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方法:综合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分类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抗真菌药的结构改造和发现新的抗真菌母核结构这两方面,临床上多根据其作用特点而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评价近年来抗真菌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采用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分析及排序法进行药物利用分析。结果①抗真菌药物占抗菌药物的总金额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1年增长率最高为10.8%。②抗真菌药物金额构成比最大的是深部真菌感染用药,尤其是三唑类药物,年均增长率为10.5%。③抗真菌药物通用名金额排序中三唑类药物排在前列,伏立康唑排名从2010年的第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位。④抗真菌药物DDDs排序中,深部真菌感染用药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排在前列,浅表部真菌感染用药特比萘芬排名也居前。结论2010—2012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使用抗真菌药物结构相对合理,用药金额增长较为显著,深部真菌感染用药趋于选用三唑类,浅表真菌感染趋于使用特比萘芬。  相似文献   

18.
陈敏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0):2019-2024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西安市第一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对专项整治活动3年(2011—2013年)和专项整治后3年(2014—201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医院的接诊量逐年增加,但抗菌药物的消耗量、住院患者的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预防用药使用率、门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均有所下降。专项整治活动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也有所变化,第2代头孢、第3代头孢+酶抑制剂、第4代头孢、糖肽类、抗真菌类、氨曲南、克林霉素、夫西地酸的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30.6%、37.2%、76.9%、25.5%、17.9%。93.3%、47%、81.3%;青霉素+酶抑制剂、第1代头孢、第3代头孢、碳青霉烯类、利奈唑胺的使用量呈增长趋势,分别增长了63.9%、40.3%、124.9%、78.7%、109.9%。进入前10名的抗菌药物相对集中,主要有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还可能存在用药集中、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等问题,应加强监管,同时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研究,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抗真菌药物(antifungal drugs)是一种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天然抗真菌化合物的筛选和合成抗真菌药物的结构修饰促进了有机硫类抗真菌药物迅速发展。文中对天然有机硫类抗真菌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从氮唑类、硫脲类和丙烯胺类以及硫色酮类等3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方面综述了目前合成有机硫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4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对抗真菌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真菌药物的总销售金额及构成比逐年上升。深部抗真菌药的用药金额远大于浅部抗真菌药,其中三唑类用药金额最大,其次是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金额排序中三唑类药物排在前列,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稳居第1、2位。浅表抗真菌药以特比萘芬为主,销售金额逐年下降。抗真菌药的DDDs排序中,深部抗真菌药中三唑类伊曲康唑排在前列,浅部抗真菌药克霉唑、硝呋太尔制霉素排名也居于前列。结论南京地区医院2012—2014年抗真菌药物的用药金额呈增长趋势,应加强对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工作,从而促进抗真菌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