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合散光与年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74岁散光患者3745例(6954眼)的总合散光进行了横向的研究和分析。逆规散光的比重为33.46%,其发生率与年龄增长的相关关系高度密切(r=0.979,p<0.001),而散光度>3.00D时相关系数为0.35,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20)。<70岁者顺规向逆规散光变化的总平均值为2.48±0.55D,每年平均改变0.035D。本资料提示,逆规散光性变化可能主要归因于晶体的  相似文献   

2.
LASIK治疗近视散光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对36例(72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3组,A组(无散光),B组(散光<2.0D),C组(散光>2.0D),三组术前等量球镜差异无显著性(P>0.05),范围2.25~10.0D,并用lasik对其近视及散光治疗,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比较分析。结果B、C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1.37±0.39D和2.99±0.82D,术后7个月残留散光分别为0.19±0.57D和0.34±0.46D,术前、术后散光轴夹角分别为4.9°±2.2°和3.7°±2.5°。结论:lasik治疗散光疗效确切,轴向准确,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安全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矫正近视性角膜散光的结果。方法对231例(387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散光度分为A(无散光)、B(散光<2.00D)及C(散光>2.00D)三组,并用PRK对其近视和散光进行治疗。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进行比较,采用矢量分析方法,对手术矫正效应的量和方向进行分析。结果B、C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1.29±0.48D和3.07±0.72D,按术后6个月时残留散光计算,手术矫正效应分别为1.10±0.67D和2.42±0.93D,而手术效应与术前散光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5.8°±2.1°和4.9°±2.4°。结论PRK治疗散光效果明显,轴向准确,但在高度散光组有一定的回退现象。  相似文献   

4.
PARK治疗散光及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雁  赵堪兴 《眼科研究》1999,17(2):143-14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治疗各类散光(PARK)的有效性并了解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准分子激光系统对75例近视性散光进行治疗,并分析屈光性影响因素。结果术前平均散光度3.02D±2.52D。术后0.28D±0.29D;其中,Ⅲ组(散光>4D)剩余散光平均值明显高于Ⅰ组(散光≤2D)和Ⅱ组(散光2.25~4D)。联合超高度球镜也显示存在部分剩余散光。术后散光轴向改变者19只眼(25.49%),平均12.22°±7.69°。结论PARK治疗各类散光可达较好视觉矫治结果。但高度散光或联合超高度球镜矫治效果不完全,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582例散光轴向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散光眼散光轴向分布的规律,本文对582例(1018眼)散光眼进行了分析。通过验光检查确定散光轴向,并按年龄大小分成七个年龄组,就近视性散光、远视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之轴向分别加以分析。结果:散光轴向的总体分布以垂直经线和水平经线为多。无论何种散光类型,40岁以下各年龄组散光眼的散光轴向大多呈顺规性散光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逆规性散光的比例增高,40岁以上年龄组散光眼的散光轴向大多呈逆规性散光分布。各年龄组之间散光轴向差异极显著。双眼散光轴向大多呈对称性或同轴性分布。结论:散光轴向可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并呈逆规性散光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角膜散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EA和ECCE术后角膜激光演变过程的异同及其对最终视力的影响。方法对施行的PEA(6.0mm切口)59例(64眼),对照组ECCE(12mm切口)87例(96眼)进行术后3天,1周、1、2、3、6、12个月的定期随访,观察探眼视力,手术源性散光度及激光性质的变化。结果(1)PEA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小于ECCE组(P<0.01)。(2)PEA和ECCE术后角膜激光的演变都遵循着从循规向逆规转化的规律,但两者有差异。(3)视力与激光显著相关(r=0.8870P<0.01)。结论PEA术后一个月左右角膜散光度恢复术前水平,并由循规转为逆规散光,最终残留较术前大的逆规散光(最终激光)。  相似文献   

7.
LASIK后散光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稳定性及恢复速度,将LASIK手术752眼分为A(0~-1D)、B(-1.25~-3D)、C(-3.25~6.5D)三组,对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散光度及轴向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者占97.3%,≥1.0者占88.2%,平均1.06±0.18;临床散光度由术前-1.56±0.42D降为术后-0.58±0.38D,下降了62.8%(P<0.01),三组病例的散光度矫正效果分别为25.0%、73.6%和76.5%;裸眼视力及散光度的矫正术后第一天就基本恢复,一周后趋于稳定;循规则散光由术前的74.3%降为23.7%,逆规则散光由15.6%升为62.2%,斜散光无明显变化。结论: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视力好,准确性、稳定性高,恢复速度快,但尚有一定的欠矫率,术后有逆规则散光增多的趋势,指导手术的软件系统有待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潘永称  汤萍 《眼科研究》1994,12(4):262-264
采用TopconOM─4型角膜计测4~6岁儿童257例(514眼)的前角膜曲率半径和屈折力,并对角膜散光与总合散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前角膜曲率半径呈正态分布,范围7.4~8.3mm,峰值在7.8mm。均值:水平径为7.84±0.168mm,屈折力为42.40±0.143D;垂直径为7.695±0.173mm,屈折力43.80±0.152D。总平均值:曲率半径为7.76±0.172mm,屈折力为43.10±0.201D。总合散光均值为0.925±0.17D,角膜散光均值为1.40±0.335D,两者间相关关系密切,r=0.9691,P<0.001。对儿童期构成眼散光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固体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采用LightBlade固体激光手术系统对44例60眼复性近视散光同时竟性进行近视和散光角膜切削术,随访6~12个月,对手术前后屈光度变化,视力结果统计分析,并与同期手术的单纯近视进行比较。结果:60眼平均球镜屈光度从-6.74±2.14(-0.75-16.00)D降到-0.147±0.23(-0.25-0.75)D柱镜度从1.62±0.53(0.75-4.75)D降到0.064±0.27(0-0.75)D。裸眼视力0.5,57眼95%,裸视力1.04者7眼73.33%。单纯近视术后裸视力0.5和1.0的分别是94.23%和75%,复性近视散光和单纯近视的固体激光疗效无明显差别(P>0.1)。结论:LightBlade固体激光手术系统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0.
散光眼与近视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生长发育期眼的散光与正视化及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查4 ~7 岁和10 ~16岁两组对象的屈光情况,部分病例随访3 年以上,睫状肌麻痹下验光,角膜曲率计测角膜散光。随访3 ~12 岁混合散光患儿21 眼。鸡41 只于出生次日行单眼角膜散光术,另眼对照,观察屈光及A超和游标卡尺测球径。结果:散光发生率为71.4% 。4~7 岁组中散光眼和无散光眼随访3 年以上,平均远视屈光度分别降低+ 0.94±0.86D和+0 .58 ±0.48D,差异明显(t= 2.57,P<0.01) 。10 ~16 岁组中散光眼和无散光眼随访3 年以上平均近视屈光度分别增加-1.21±0 .63D和- 0.625 ±0.29D,差异显著(t= 5.85,P< 0.001)。混合散光眼3 年后多转变为复性近视散光。动物人工角膜散光可诱发低度近视屈光,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鸡实验眼轴长多大于对照眼,组织病理学无明显改变。结论:散光在人及动物生长发育期可加速眼的正视化及诱发眼的近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行飞秒LASIK手术患者76例(127眼),等效球镜度数≤ -9.00D,柱镜度数≥ -0.50D,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50~-2.00D)51例(93眼)、高度散光组(-2.25~-5.00D)25例(34眼)。收集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位变化,使用CRAVY矢量分析法将散光进行相关分析,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中低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5眼(91%);术后残余散光在±0.5D以内82眼(88.2%),±1.0D以内93眼(100%);高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0眼(89%)。术后残余散光在±0.5D、±1.0D以内分别为26眼(76.5%)、33眼(97.0%)。散光进行CRAVY矢量分解分析,术后中低度散光组J0为-0.068±0.152、J45为0.001±0.123,高度散光组J0为-0.019±0.184、J45为0.018±0.21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运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对近视散光的治疗安全、有效,且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Toric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CL)对高度散光眼的视力矫正作用。方法 收集高度散光患者33例(62眼),单纯角膜散光或眼内散光<1.00DC验配后环曲面RGPCL,眼内散光≥1.00DC验配双环曲面RG-PCL。对高度散光眼配戴框架镜及ToricRGPCL的视力矫正效果进行比较;对>2.00~400DC、>4.00DC散光眼配戴ToricRGPCL相对框架镜的矫正幅度进行比较;对伴有高度近远视、低中度近远视的散光眼配戴ToricRGPCL的视力矫正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53眼验配后环曲面RGPCL,相对裸眼视力提高0.67±024,9眼验配双环曲面RGPCL,相对裸眼视力提高0.50±0.24,两种ToricRGPCL对视力的矫正作用均明显优于框架镜(t=921,P=0.00;t=6.49,P=0.00);>2.00~4.00DC、>4.00DC散光眼配戴ToricRGPCL后相对框架镜矫正视力分别提高0.17±0.15、0.26±0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16);伴有不同球镜度数的高度散光眼配戴ToricRGPCL后,视力矫正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05)。结论 ToricRGPCL对高度散光眼有理想的矫正效果,且对于>4.00DC散光眼矫正效果更佳,其对散光的矫正作用与球镜度无关。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晶体术后拆线对角膜散光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应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拆断角巩膜缝线法对人工晶体植入后6周,顺规性散光≥2.5D30只眼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拆断缝线后2周,角膜散光由4.85±1.62D消退至1.47±0.85D,平均消退3.25D。平均拆断每一根缝线,角膜散光可减少1.75D。30只眼研究中平均需要拆断缝线数目为1.96根。拆断缝线后角膜散光轴位向逆规性方向转变。裸眼视力平均提高5行。研究证明: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拆断缝线法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的术后角膜散光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改良的巩膜隧道式眉状小切口(弦长6mm),观察50例(58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三个月内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变化,发现术后散光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一个月时散光已基本稳定,为0.94±0.84D,与术前0.75±0.68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裸视力达到0.5以上的有36只眼占62%。提示该种小切口手术能在术后早期获得较快的视力恢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和总角膜散光大小及轴位的差异,评价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总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5眼,左47眼,右58眼)手术前行Pentacam检查,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并对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行相关性分析。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由前后表面散光在角膜后表面的矢量合计,计算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和总角膜散光的矢量差E→、大小差E和轴位差A。结果 角膜前表面散光和后表面散光大小间无明显相关性(P=0.98),后表面散光对前表面散光的平均补偿作用为5.79%。总角膜散光及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大小分别为(1.12±0.65)D和(1.07±0.6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两者轴位分别为(67.93±56.50)°和(68.90±5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散光值大小及轴位差异的算术均值分别是(0.05±0.23)D和(-0.57±13.02)°,绝对值是(0.19±0.15)D和(7.00±10.97)°。两者散光大小差别大于0.50D或轴位差别大于10°的有30眼,占28.57%。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忽略角膜后表面测量可能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散光值估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复合近视散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refractivekeratectomy,PARK)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效果,采用ker-atomⅠ型准分子激光机,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浅表层的椭圆形切削,共对57例82只复合近视散光眼行治疗,随访1年以上。术前近视球镜平均为-6.23±2.50D,散光为-1.47±0.82D,角膜散光为1.21±0.48D,最佳矫正视力为0.97±0.15。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在3~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随访,近视平均为-0.52±1.00D,散光为-0.43±0.43D,相比术前散光平均降低70.7%;在术前散光≤0.75D、1.00~1.75D及≥2.00D三组中,其术后散光分别比术前降低60.3%、70.0%和74.9%,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72±0.27D,比术前降低40.5%;术后裸眼视力:90.2%达到0.5或以上,72%达到0.8或以上。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PARK是矫治散光的有效安全方法,主要用于矫正由规则对称角膜散光引起的复合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散光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gractivekeratectomy,PRK)前、后最大轴性散光的变化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对PRK后1年以上的61例(109只眼)术前散瞳验光散光度一1.00~-2.00D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分析及视力检查。结果散瞳验光散光轴位与地形图记录散光轴位基本一致,而散光度数有一定差异。地形图检查显示,最大散光轴位以循规性极光最多,计67只眼(61%),斜轴性散光36只眼(33%),逆规性散光6只眼(6%)。手术前、后散光轴位变化极小。散光度多数在术后10天及1个月开始增加,以后逐渐减少。6个月或1年趋于稳定。术后的残存散光对视力影响较小,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1.00D以内者占97%。结论采用球柱折算方法,进行PRK,对矫正近视合并散光者(-2.00D以下),可以获得满意的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术前规则角膜散光为0.75~2.00 D且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9例(89眼)。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角膜散光轴位分为顺规散光组(90°±30°)、逆规散光组(180°±30°)及斜轴散光组(45°±15°、135°±15°)。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及弧形角膜切开术使用Lensx平台。观察患者总体和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及分布情况。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总体及各亚组术前、术后的散光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顺规散光组及逆规散光组的差异;散光变化的分析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结果:纳入的89例(89眼)患者中,顺规散光组38例,逆规散光组44例,斜轴散光组7例。所有患者角膜水平径为(11.48±0.57)mm,垂直径为(10.66±0.60)mm。患者总体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相比术前有显著改善(Z=8.01、-7.49,P<0.001)。总体术前角膜散光为(1.28±0.33)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67±0.37)D,散光矫正量为(0.61±0.33)D。顺规及逆规散光组角膜散光矫正量分别为(0.48±0.27)D、(0.74±0.34)D。总体及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后平坦轴角膜曲率均有明显升高,而陡峭轴角膜曲率则出现明显下降。矢量分析法显示总体散光矫正指数为0.63±0.30,平坦指数为0.58±0.30,成功指数为0.51±0.25,误差角为-1.83°±12.59°。逆规散光组矫正效果最佳,矫正指数为0.81±0.25,平坦指数为 0.75±0.26,成功指数为0.40±0.24;顺规散光组次之,矫正指数为0.42±0.21,平坦指数为0.39±0.21,成功指数为0.63±0.21。结论:白内障术中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同的弧形切口设计方式在逆规散光中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角膜直径可能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188例343眼5-13岁弱视儿童的散光状态进行分析,复合远视散光占58.39%,混合性散光占12.84%,单纯远视散光占11.66%,复合近视散光占11.07%,单纯近视散光占5.53%。导致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远视散光为1.83±0.61D,单纯近视散光为1.42±0.41D,散光参差度为1.33±0.41D,复合远、近视和混合散光所致弱视的最低球、柱镜度数均为0.5-1.0D。  相似文献   

20.
切口长度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弦长为10mm(29眼),8mm(24眼),6mm(23眼)上方角膜缘后切口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三组病人共72例76眼。对比分析术后角膜散光,术后一周三组病人手术性散光分别为:3.51D(±1.53),2.45D(±1.25),1.17D(±0.97)。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减少手术切口长度有利于控制手术生角膜散光。本文还对影响切口长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