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相对比,以此来评价CT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并对病理结果分析。结果:18例胃肠间质瘤位于胃部6例,空肠6例、回肠4例,2例位于腹膜后、盆腔,肿块最大径范围2.0-19cm。18例中平扫肿瘤呈实性软组织肿块5例,13例肿瘤呈密度不均匀,合并囊变、坏死。18例中3例合并瘤内出血,2例病灶有散在点、片状钙化。18例增强扫描5例肿块均为均匀强化;13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周边强化峰值增高,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18例中出现肝脏、腹膜转移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64排螺旋CT可做为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并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小肠浆膜下3例,5例均为恶性。CT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及分叶状肿块,大部分有囊变、坏死,合并肝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例均未见明显肠梗阻。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CT影像特征,螺旋CT检查对其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有助于明确肝脏和腹膜后是否有转移。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s)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3 5例 ,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3 5例中 ,食管间质瘤 1例 ,胃间质瘤 2 4例 ,肠道间质瘤 10例。GISTs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 :胃肠道软组织肿块 ,向腔内、外或腔内外突出 ,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 ,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 ,周边强化。 3 5例GISTs中 ,良性 7例 ,肿块直径多小于 5mm ,边界清楚 ,多均匀强化 ;恶性 2 8例 ,肿块直径大于 5mm ,边界多不清楚 ,17例肿块内有坏死 ,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弥补了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 ,对GISTs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5%等渗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在胃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资料,检查方法:包括传统法口服阳性对比剂CT扫描(20例)及口服甘露醇胃肠造影后CT检查(26例).[结果]26例口服甘露醇组病人中有25例清晰显示病变,20例传统组仅13例显示病变.口服甘露醇组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0%,传统口服阳性对比剂组为61.76%;GIST的CT特征:恶性胃肠间质瘤CT特征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口服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陈保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91-249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CT扫描表现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但其CT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 结果 CT平扫均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9例为恶性,肿块较大,最大径均>5.0 cm,密度不均匀,部分有囊变坏死;11例为潜在恶性,瘤体相对较小,最大径均<5.0 cm,多数密度均匀.2例病变出现钙化.CT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较明显强化.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的关系. 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位和定性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发病部位:胃1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肿瘤直径1.6~16.50cm。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18例为潜在恶性或恶性。结论64层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