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学东 《苏州医学》2002,25(2):59-61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其病变范围涉及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等部位。梗阻性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其中良性梗阻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致胆汁排出受阻;而恶性梗阻主要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106例临床疑诊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内外胆管、胆囊和胰管声像特征,并与CT、X线造影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这些患者中,94例超声检出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并确定病因,3例未见胆管扩张,6例探查不清。另3例超声发现胆管扩张而临床未发现黄疸,经随访确诊。3例老年人、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胆管轻度扩张,经长期随访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超声检查能较完整地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具有安全、便捷、准确、价廉等特点,在鉴别诊断梗阻性黄疸及梗阻病因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改进的超声显像方法,对8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端病变进行超声诊断。结果表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超声诊断胆道梗阻位置的符合率为91.8%,诊断胆总管下端梗阻病因的符合率为89.5%。提示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端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上午空腹检查法对7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显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符合率97,5%(77/79),病因诊断符合率86.1%(68/79)。结论: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陛黄疸的定位及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对下段梗阻的病因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6.
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超声显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林 《中外医疗》2009,28(35):150-150
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能作出准确诊断及病变定位,已被公认为一种首选方法。本文对我院2007年2~12月间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3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价值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岚  荣阳  赵丽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146-147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进行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胆管结石48例(57.1%),肿瘤30例(35.7%),炎症6例7.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能测得肿瘤内的动脉血流。结论: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及病变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潘全球 《华夏医学》2001,14(6):863-863
肝外梗阻性黄疸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 ,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很多 ,表现复杂多变。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现将我院经超声显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均为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住院病例 ,其中男 40例 ,女 19例 ,年龄7~ 76岁 ,平均年龄为 42岁 ,均系临床诊断或疑诊为梗阻性黄疸的住院患者 ;经 B超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 SONOACE6 0 0 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为 3.5 MHz。患者禁食 8h以上 ,按常…  相似文献   

9.
田巧琴 《求医问药》2014,(17):54-55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检查手段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这些患者术后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进行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这78例患者在术后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有29例患者患有肝内梗阻性黄疸,有49例患者患有肝外梗阻性黄疸。而这些患者在术前进行的超声诊断结果显示,有27例患者患有肝内梗阻性黄疸,有47例患者患有肝外梗阻性黄疸。由此可见,患者运用超声检查手段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准确率为94.87%,与其在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超声检查梗阻性黄疸的准确率较高,该检查手段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PTIBS)或结合局部动脉化疗术,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结果 23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外引流管及支架置入术.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术后23例患者黄疸消退满意;16例黄疸消退,置入内支架术后4周在DSA下行局部灌注化疗术.结论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加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结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薛扬 《中外医疗》2011,30(25):162-163
目的对比探讨B超、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认的5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B超、CT与MRCP资料,比较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58例阻塞性黄疸中,单纯B超、CT或MRCP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3.4%、48.2%和63.7%,而联合应用B超、CT及MRCP诊断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则高达84.4%。结论联合应用3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定性诊断阻塞性黄疸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 B超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回顾 6 8例阻塞性黄疸的病人 ,结合临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胆总管疾病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占 4 7.0 % ,诊断正确率为 93.75 % ;胰腺疾病占 2 3.5 % ,诊断正确率为 91.6 % ;十二指肠疾病占 13.2 % ,诊断正确率为 77.7% ;肝门占位 7.3% ,诊断正确率为 10 0 %。结论 :B超对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及部位定位是很好的影像方法 ,结合临床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回顾68例阻塞性黄疸的病人,结合临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胆总管疾病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占47.0 %,诊断正确率为93.75 %;胰腺疾病占23.5 %,诊断正确率为91.6 %;十二指肠疾病占13.2 %,诊断正确率为77.7 %;肝门占位7.3 %,诊断正确率为100 %.结论:B超对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及部位定位是很好的影像方法,结合临床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内外胆管梗阻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平扫层厚和间隔为5mm~10mm,增强扫描增厚和间隔为5mm,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为2.5mm,间隔为1.25mm重建,传入工作站进行MPR、SCTC处理,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0%。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934-2935
我院2002年10月至2006年4月检出的5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全部经手术及其它检查证实。其中肝内阻塞性黄疸8例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4例;妊娠特发性黄疸1例;胆汁性肝硬化2例:阻塞性黄疽型肝癌1例。肝外阻塞性黄疸48例包括先天性胆总管曩状扩张症3例;胆总管结石31例;胰头癌6例;肝外胆管癌4例;壶腹周嗣癌2例;壶腹周围癌伴胆总管末端结石1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1例。现将以上病例回顾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马丽 《医学综述》2014,(15):2853-2855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72例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对比较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四种检查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RCP、MRCP、CT、超声,其中超声的诊断率最低,与其他3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的正确率优于MRCP,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患者均行胆管细胞刷片活检,结果显示:胆管细胞刷片活检对于良、恶性胆关系狭窄的鉴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0.05)。结论 ERCP技术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等特点成为梗阻性黄疸微创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和增强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进行CPR和MPR处理,评价患者的胆管梗阻定位以及定性诊断结果,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诊断和ERC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CT诊断均符合手术病理诊断和ERCP结果;其中有47例患者为良性病变,45例患者为正确诊断;33例患者为恶性病变,30例患者为正确诊断。64排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为100%(90/90),定性准确率为93.8%(75/80)。结论64排螺旋CT的处理功能非常强大,能够对梗阻性黄疸进行准确的定位,且定性准确率高,是一种无创且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低位梗阻性黄疸的CT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16例)及ERCP(28例)表现。结果:良性梗阻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而下逐渐变细,CT上显示为胆总管下端等或高密度结石影,ERCP表现为胆总管下端充缺;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CT显示为扩张的胆管由上而下突然狭窄、巾断,ERCP则显示为胆总管下端偏心性、向心性狭窄或截断状改变。结论: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疽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而两者联合运用,能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医源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由于胆道机械性梗阻所致 ,而该机械性因素是在医疗诊治活动中产生的 ,胆道受到该机械性因素阻塞、损伤发生胆道狭窄或梗阻 ,而导致的梗阻性黄疸称之为医源性梗阻性黄疸。1  病因1 )胆总管残余结石。由于胆囊泥沙样、小结石患者在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时 ,没有结扎胆囊管 ,盲目的牵引胆囊或挤压胆囊 ,不慎将胆囊或胆囊管中的结石挤于胆总管中 ,造成胆道的梗阻。2 )胆道损伤。多发生在胆囊切除术后 ,其原因有 :①解剖变异 ;②局部炎性粘连 ,胆囊体部、胆总管或右肝管粘连紧密 ,在分离过程中误将胆总管或右肝管当做胆囊管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