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分类联合异型淋巴细胞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和同时期到院就诊的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白细胞计数分类、异型淋巴细胞检查,分析白细胞计数分类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查效能。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指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诊断准确度86.15%(56/65)、敏感度98.25%(56/57)、阴性预测值87.50%(7/8)高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准确度76.92%(50/65)、敏感度87.72%(50/57)、阴性预测值46.1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白细胞计数分类联合异型淋巴细胞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更高,能为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进展》 :1 C 2 A  3 B  4 E  5 A  6 A  7 C  8 B  9 E 10 B  11 D  12 D  13 C  14 B  15 B  16 E 17 B  18 E  19 C  2 0 D二、《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及处理进展》 :1 D  2 C  3 B  4 A  5 D  6 B  7 C  8 E9 A  10 D  11 B  12 B  13 E  14 D  15 E 16 B  17 B  18 E  19 D  2 0 A  三、《胰腺癌的CT诊断》 :1 A  2 C  3 C 4 A  5 B  6 C  7 C  8 D  9 A  10 B  11 D 12 C  13 D  14 D  …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和EB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参与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根据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进行分组,查看不同组别患者的EB病毒浓度,以此寻找其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研究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大多伴有发热的症状,同时患者存在淋巴结和肝脾等组织肿大的症状。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外周血中均有不同数量的异型淋巴细胞存在。其中A组患者共计3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5%,B组患者共计6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约为6%~10%;C组患者共计9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1%~15%;D组患者共计12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6%~20%;E组患者共计15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超过20%。经过统计对比,E组患者的EB病毒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别患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EB病毒浓度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患者病症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占全部病例的43.4%;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3.8%病例。是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玉雁 《河北医药》2005,27(8):612-612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3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病毒唑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体温降至正常时间、肝脾淋巴结缩小时间及咽峡炎好转时间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咳嗽,咽痛,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异常及合并MP—Ab阳性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EB病毒感染危害较重,应引起临床重视,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8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外周血涂片异形淋巴细胞超过10%60例,占69.8%,其中26例〉0.20,白细胞增高52例,占60.5%,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上,ESR增快52例(60.5%),心肌酶谱增高8例,31例贫血,血清嗜异凝集试验效价≥1:40(或1:64)为阳性,69例,胸片异常22例。结论 对发热、咽痛,周围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伴起病初期出现皮疹者,需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作血常规,异形淋巴细胞检查及骨髓等血液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冠心病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亚型的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4组之间的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N)计数、单核细胞(M)计数、淋巴细胞(L)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及嗜碱性粒细胞(B)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总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白细胞总数可能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炎琥宁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炎琥宁注射液,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注射液治疗,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炎琥宁治疗组的热程、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型淋巴细胞及肝功能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炎琥宁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5):316-319
COPD和哮喘气道炎症的差异(试卷编号:00000092)1·与COPD最为密切的淋巴细胞类型是A·CD4 T淋巴细胞B·CD8 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浆细胞E·NK细胞2·与哮喘最为密切的淋巴细胞类型是A·CD4 T淋巴细胞B·CD8 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浆细胞E·NK细胞3·在COPD发病中最为重要的白细胞介素是A·IL-8 B·IL-4 C·IL-5D·IL-9 E·IL-134·具有粒细胞趋化活性的花生四烯酸产物是A·LTB4 B·LTC4 C·LTD4D·LTE4 E·LTF45.与哮喘发病有关的关键性白细胞介素是A·IL-8 B·IL-4 C·IL-5D·IL-9 E·IL-106·…  相似文献   

12.
冯永志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54-2854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血常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油镜做白细胞分类,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可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某些检验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的忽视,致使如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血细胞形态发生异常变化时被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早产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分娩的早产儿4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胎儿出生时胎龄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胎龄≤32周),B组(胎龄33~37周),对比两组早产儿的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B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嗜碱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胎龄对早产儿的白细胞分类、总数和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的分析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都以发热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突出表现。结论持续发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重点,同时应注意变异淋巴细胞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时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4 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2 3例和对照组 2 5例 ,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 ,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 ,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 :更昔洛韦治疗组的热程、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而且治疗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型淋巴细胞及肝功能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朱华 《成都医药》2003,29(1):27-28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的热程、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型淋巴细胞及肝功能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赵开明 《河北医药》2011,33(14):2129-2130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特点,提高对IM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情况。结果 46例患儿入院后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IM的诊断标准,住院治疗10~19d,肝功能恢复正常10d~2个月,均治愈。结论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及肝功能异常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19例误诊,误诊率41.3%。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治.方法 对13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均出现发热,均伴淋巴结肿大,伴咽痛10例(76.9%);扁桃体肿大9例(9.2%);皮疹6例(46.1%);肝、脾肿大8例(61.5%),以脾大居多;白细胞总数>10×109/L11例(84.6%),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者11例(84.6%),肝功能异常6例(46.2%),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10例(76.9%),EB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1例(84.6%).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异型淋巴增高>10%.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机体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急性传染性疾病,其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也是引起儿童长期发热的重要病因。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但严重的并发症也会导致死亡,因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淋巴细胞在病变的过程中发生形态学改变,形成异形淋巴细胞,其检验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作用。本文从异型淋巴细胞的产生机理、形态分类、检验报告等方面作了详尽的综述,以利于检验工作都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海拔3700米门诊及住院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确诊后,治疗前的外周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淋巴细胞形态。结果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的淋巴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淋巴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上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