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人工观察血压的时间在临床上不能明确规定 ,作者通过对 10 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 ,从中找出最佳测量血压的时间 ,以指导临床医生对高血压患者高峰值掌握 ,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用药。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为符合 1978年 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 4 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0 0例 ,其中 4 0岁~ 5 0岁 15例 ,5 1岁~ 60岁 3 5例 ,60岁以上 5 0例 ,男 5 5例 ,女 4 5例 ,家族史阳性者 62例 ,阴性者 3 8例 ,纯收缩期高血压 3 5例。高血压病 期 88例 ,占 88% ,高血压病 期12例 ,占 12 %。 期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应用以来,国内有大量文献报道无创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于预测与血压有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优于人工偶测血压。但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值尚未确立,因而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临床意义的判定受限。为求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选取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的特点。方法选择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97例,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组、老年人(60~79岁)组和中年人(〈60岁)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治疗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增高(χ2=8.35,P%0.05),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χ2=17.18,P〈0.01);与老年人组相比,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增高(χ2=6.75,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安之  向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933-293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眼底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4例,监测其24h动态血压,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小动脉变化,分别观察不同水平的24h舒张压、诊所舒张压、脉压与眼底小动脉改变的关系.结果 124例患者中眼底正常29例(23.39%),Ⅰ级眼底改变69例(55.65%),Ⅱ级眼底改变16例(12.90%),Ⅲ级眼底改变10例(8.06%).24 h舒张压≥90 mm Hg组与< 90 mm Hg组、诊所舒张压≥100 mm Hg组与<100 mm Hg组、脉压≥50 mm Hg组与<50 mm Hg组眼底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眼底病变程度与高血压病情密切相关,定期检测对预测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程度。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20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分析其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程度。结果非杓型节律比例为58.7%(121/206),血压晨峰比例为76.7%(158/206)。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确定高血压分型和血压晨峰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鲁茸达瓦 《河北医药》2014,(13):1945-194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下对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单纯高血压6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60例(靶器官损害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都给予了动态血压监测,并且进行了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与24 h收缩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同时靶器官损害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与体重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下有利于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诊断,其发病受到吸烟、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与体重等多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对于动态血压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简称 ABP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诊断新技术。我科自 1995年以来使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通过利用对正常人、高血压经治疗、高血压未经治疗这三组病例的监测 ,评价降压药物应用后降压效果的时间过程和平衡性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第一组经临床确诊血压正常者 ,给予 ABPM血压也正常者 5 1例 ,男 2 8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5 3.0± 8.1岁。第二组经临床确诊高血压 ,经 ABPM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并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5 9例 ,男 31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6 0 .1± 11.0岁。第三组经临床确诊高血压 ,经 ABPM确…  相似文献   

9.
赵玲  张瑞云 《云南医药》1995,16(6):486-487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临床应用赵玲,张瑞云,肖践明综述任国钧审校用标准血压计单次测量血压是多年来观察和记录血压的主要方式。但偶然一次测到的血压常不能反映休息和日常活动中的血压状况。患者在家多次测量血压虽能增加信息量,但受到测量技术、记录次数与误差的限...  相似文献   

10.
刘冬梅 《河北医药》2011,33(15):2314-2315
原发性高血压(EH)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最常见的伴发危险因素之一,两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双重杀手。合并EH更加速了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患者可以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病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表明除了平均血压(SBP、DBP)明显增高外,其昼夜节律波动幅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血压变异性(BPV)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EH患者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以测得的各时间段血压标准差(SD)作为BPV指标.结果 EH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Ⅱ、Ⅲ期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Ⅰ期EH患者;EH患者血压变异性随血压水平的增加而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在指导高血压患者个体化用药的应用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高血压患者5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60)和对照组(n=260),两组均服用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12.5mg;试验组杓型血压患者服药时间为早上8:30,下午2:00;非杓型及反杓型服药与对照组服药时点基本一致,早晚各一次。观察两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显效120例,有效130例,总有效250例(96.9%);对照组:显效92例,有效107例,总有效199例(76.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例出现夜间心绞痛,无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生;对照组中5例患者出现心绞痛,2例出现心肌梗死,无脑卒中发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指导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用药,同时降低了服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郎群峰 《海峡药学》2009,21(5):112-114
目的研究国产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CBP)和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诊室血压测定方法。考察62例高血压患者经国产苯磺酸氨氟地平治疗4周前后24h血压、白昼及夜阀平均血压等的变化,并计算谷峰比值。结果治疗4周后.CBP、24h、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均显著降低。总有效率为89.5%。收缩压和舒张压的24h降压疗效谷/峰比值分别为77.23%和72.36%。结论每日1次口服国产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可维持24h平穗降压。  相似文献   

15.
动态血压监测是利用动态血压仪及分析个体日常的血压变动情况,根据设定的程序可自动测量及记录血压值.通过个人电脑将所设程序入至记录盒上,再由“IF-250“将测量数据传输到个人电脑上,由软件分析接收到的测量数据,可每隔15~30分钟自动测压,也可手工随时测量.能记录最多72h的数据,可测定白昼与黑夜各时间段血压的平均值的离散度,比较敏感,客观地反映实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高血压患者250例,根据动态血压分型随机分为试验组(勺型组),n=260;对照组(非勺型及反勺型),n=260;每组动态血压分型、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及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出现LVH患者85例,非LVH患者95例,LVH发生率47.01%;对照组LVH患者103例,非LVH患者67例,LVH发生率6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曲线可以一定程度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的可能性,对指导血压控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NISSEI DS250型无创伤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老年正常血压组(30例)、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40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40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组(38例)的24h动态血压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2级、3级组夜间平均血压接近或超过日间平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更容易损害靶器官,夜间舒张压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18.
张琮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57-258
目的探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且疗效不佳的中青年患者采取问卷、电话调查的方式,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情况,并作出对比分析。结果血压控制不良因素有:对疾病认识不足、服药依从性差、不健康生活方式、药物副作用、缺乏体育锻炼、不愿意长期服药、服用短效药物及经济原因。结论针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因素进行健康教育是治疗高血压病、防治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100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钱卫冲 《江苏医药》1995,21(4):226-227
100例高血压得的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研究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在全组、未用药和用药组中的发生率占20%左右,说明偶测血压的白大衣效应可引起高血压的过多诊断和低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28%高血压者ABPM血压大于偶测血压。用药组中,偶测血压判断为满意控制者中有40%ABPM血压仍高于正常水平。这种由于正常活动的应激影响致使偶测血压高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