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儿童肾脏恶性非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儿童肾脏恶性肿瘤中 90 %以上为肾母细胞瘤或Wilms瘤。而非Wilms瘤很少见 ,其总和不足儿童期恶性肿瘤的1% [1] 。由于非Wilms瘤的病理、治疗和预后与Wilms瘤有所不同 ,有必要在术前进行CT检查 ,提出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994年以来资料完整的小儿恶性非Wilms瘤 8例 ,其中肾透明细胞肉瘤 3例、肾细胞癌 3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及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 1例。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 ,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除 1例肾透明细胞肉瘤拟诊“错构瘤”外 ,其余 7例均误诊为Wil…  相似文献   

2.
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肾脏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4例肾脏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结果:104例中,良性肿瘤6例(占5.8%),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CT表现为肾实质内含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可有分房、分隔,内含脂肪是其特征性表现,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区无强化。恶性肿瘤98例(占94.2%),其中肾细胞癌(RCC)82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的低密度软组织块影,动态增强后可见一过性强化。应用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法准确检出小肾癌(最大径<3cm)8例,该法为目前检查小肾癌的最佳影像方法。肾盂癌11例(均为移行细胞癌),CT表现为肾盂内分叶状低密度软组织块影,增强后病灶强化不明显。肾母细胞瘤(Wilms瘤)5例,均为4岁(平均2.5岁)以下小儿,CT表现为肾实质部位较大的不规则较低密度软组织块影,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增强前后CT扫描对肾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前分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臂丛区影像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报告6例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X线平片可见肺尖区肿块3例,椎间孔扩大1例。CT检查:示肿块平均直径约4cm,呈梭形4例,呈哑铃形2例;平扫密度与肌肉CT值相近,增强扫描肿块密度高于肌肉、低于血管。MRI检查:示T1加权像上肿瘤信号与肌肉相近3例,略低于肌肉信号2例;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其中3例信号接近脑脊液(均为神经鞘瘤)。1例行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度强化。结论:根据病变的分布及上述影像学表现,臂丛神经源性肿瘤可于手术前做出诊断;MRI是显示臂丛区解剖及病变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4.
120例脑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脑转移瘤的CT诊断特征及规律。方法:本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8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39例直接增强扫描。结果:幕上脑转移瘤88例,小脑31例,脑干1例。形态表现多样。多发脑转移瘤69例,单发51例,瘤周水肿大多明显,Ⅱ~Ⅲ度水肿占52.7%;脑转移瘤多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1.脑转移瘤幕上多见,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2.多发脑转移瘤具有“多形性”CT表现特征。3.多为结节状稍高密度影,伴有坏死囊变区,瘤实质部分多明显强化。4.瘤周水肿显著,且具有肿瘤与水肿程度不成比例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行CT和(或)MR检查;男16例,女8例;10岁以下9例,11~20岁6例,20岁以上9例。结果:部分囊性型21例,好发于顶叶,肿瘤部分为囊性,实质较少,囊液在CT平扫时稍高于脑脊液密度,MRT1加权像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加权像似脑脊液高信号。肿瘤实质在CT平扫时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MRT1加权像信号稍低于脑实质,MRT2加权像似灰质信号或稍高于灰质信号。实质内常有条状或点状钙化。瘤周一般无水肿或仅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及囊壁轻到中度强化。完全实质型多见于年长的成人,肿瘤好发于额叶,且常累及双侧,CT平扫时肿瘤多呈稍高密度,出血和钙化多见,瘤周水肿明显,多呈显著不均质强化。结论: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可分为部分囊性型和完全实质型,部分囊性型CT和MR表现很有特点,常能提供准确诊断,完全实质型与胶质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6.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CT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其中:神经母细胞瘤21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5例。胸部7例(27%),肾上腺16例(62%),腹部、盆腔交感神经链3例(11%)。全部病例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肾上腺和后纵隔近头端为本组两个最好发部位。肿瘤钙化发生率为73%,肿瘤大小与钙化无关,神经母细胞瘤钙化明显多于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可发生钙化。强化程度与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肿瘤向椎管内延伸2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侵袭同侧肾脏7例,侵袭肝脏3例,肝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19例。13例患者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阳性。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2%。结论:CT是诊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好发部位、钙化、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尿VMA增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T表现可为术前定性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肾癌的CT诊断(附3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分期及与肾盂癌的鉴别。方法:对3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行常规平扫及静脉闭注法增强CT,其中5例行动态CT扫描。观察其CT征象并分期。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肿块,混杂密度占多数(16例),含高密度成分11例。增强后其实质及边缘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少见有囊性、脂性和致密性肿块及全肾受累者。根据Robson分法,Ⅰ~Ⅳ期各有9、12、7、7例。诊断正确率91%。结论:依据典型表现可准确诊断及分期,邻近肾盂及广泛浸润者宜与肾盂癌鉴别。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09例共130个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分别观察肿瘤的大小、边界、内部结构及其与同侧肾上腺的关系,测量肿瘤的平扫和增强后CT值及增强程度,20例做了像素矩阵图分析,应用接受器工作特性(ROC)曲线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平扫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90±0.05,明显大于增强后CT值(0.81±0.04)、增强程度(0.71±0.08)和肿瘤大小(0.80±0.04)的ROC曲线下面积;以肿瘤直径≤3.0cm,密度均匀,平扫CT值≤20HU,增强后CT值≤35HU,增强程度≤20HU为标准,诊断腺瘤的敏感性分别是86%、85%、88%、76%、和74%,特异性分别是68%、69%、90%、74%和59%;肿瘤与肾上腺相连(68%)、平扫CT值<0HU、CT像素矩阵图上有轻度负CT值区域只见于腺瘤,边界模糊或(和)侵犯周围结构、呈不规则厚环状强化是转移瘤的特征。全组总体符合率为93%。结论综合分析肿瘤的各种CT征象,CT能鉴别绝大多数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  相似文献   

9.
睾丸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CT对睾丸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CT机为SCT-4800TF及部份GE8800机,对14例睾丸病变行CT扫描,层厚、层距各2mm,平扫加60%泛影葡胺50ml静脉团注、快扫。结果:14例都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外伤、3例肉芽肿性炎症、3例精原细胞瘤、2例睾丸结核、2例隐睾(1例并发精原细胞瘤),CT都存在具有诊断价值的征象。结论:通过仔细观察CT上睾丸包膜、实质及阴囊隔的形态改变、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并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睾丸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技术上要求薄层加快速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0.
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评估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分3型:(1)脾脏均匀增大型;(2)单个或多个结节型;(3)弥漫浸润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 CT 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影像资料,包括瘤体平扫、增强各期 CT 值的测量,强化程度及方式(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的判断,并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囊变、外侵及转移(肾周改变、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3例肾嫌色细胞癌中,6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5例肿瘤显示钙化,2例肿瘤出现囊变.动态增强 CT 扫描皮髓期(CMP)和肾实质期(NP)肿瘤平均 CT 值分别为(70.23±16.55)Hu、(80.38±21.85)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所有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P <0.05);NP 瘤体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P <0.05).6例瘤体可见均匀强化,5例可见中心瘢痕,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均匀强化结合钙化及瘢痕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3例,年龄1~61岁,平均35.5岁。5例行CT扫描,其中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肠系膜4例,横结肠1例,前列腺后方1例。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部分相互融合。4例边界清晰,2例不清晰。病灶最大横径5.3~15.4cm。CT平扫4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匀,CT值25~58HU;增强扫描3例呈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1例,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2例强化病灶内及周边可见血管影。1例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黏液样变性,呈明显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黏液样变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IMT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囊性肾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CT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囊性肾癌14例中,单囊8例、多囊6例。囊壁增厚或厚薄不均11例,囊壁菲薄均匀3例。其中伴壁结节及分隔各4例、伴壁结节与分隔同时存在2例,分隔厚薄不均5例、纤细均匀1例。平扫肿瘤呈囊实性混杂密度12例、呈较均匀囊样低密度2例;囊液密度较高、隐约见碎屑、絮状物或明显出血9例,囊液均匀如水5例;肿瘤实性部分钙化3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快进快退型强化11例,部分呈快进快退型强化合并部分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1例,轻度强化2例。肾门或后腹膜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CT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RCC)的COX-2表达及其与MSCT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有详细的MSCT资料的32例CRCC患者的石醋包埋切片及10例正常肾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每例受检者COX-2的表达情况。观察MSCT图像上肿瘤大小,有无液化、坏死、囊变,肿瘤边界,平扫及各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密度,肿瘤最大强化程度,肾静脉或/和下腔静脉有无受侵,邻近或/和远处器官有无转移等,并分析MSCT征象与COX-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RCC组中COX-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COX-2表达与MSCT图像上肿瘤大小,最大强化程度,有无液化、坏死、囊变,肿瘤边界.肾静脉或/和下腔静脉有无受侵,邻近或/和远处器官有无转移有相关性(P<0.05);与平扫肿瘤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COX-2表达与CRCC的发生、发展有关.根据CRCC的MSCT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CRCC的生物学行为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 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腹腔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 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物位于肠系膜3例,横结肠1例,腹膜后1例,小网膜1例,大网膜2例。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病灶最大直径4.6~12.5 cm。CT扫描2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5例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3例 MRI增强表现,1例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均匀强化;2例为囊实性肿物,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囊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 IMT的位置、大小、数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种常见肾细胞癌(RCC)亚型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的异同点,以提高CT扫描对于常见RCC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CT平扫及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瘤灶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记录平扫CT表现、强化方式,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中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透明细胞癌(CCRCC)10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7例,嫌色细胞癌(CRCC)13例。CCRCC不均匀强化多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转移及形成癌栓的比例较大;PRCC及CRCC强化程度均较低,二者强化程度有类似(P>0.05),但CRCC钙化率较CCRCC和PRCC高,中心无强化瘢痕及轮辐状强化仅见于5个PRCC和1个PRCC。结论皮髓期强化能区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结合其他征象有助于鉴别PRCC和CRCC。  相似文献   

18.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特点,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13个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肿瘤形态呈类圆形、卵圆形9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范围在3.5~20.0cm之间,平均长径为9.8cm。边缘清楚者12例,1例蒂扭转者边缘模糊。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5例。增强后11个病灶仅有轻微强化(CT值上升4~10HU),2个病灶无强化。3例增强后肿瘤内见多条纤细血管影。伴有腹水者7例。结论 CT能很好显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大体形态,卵泡膜细胞瘤具有良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增强后仅轻微强化。  相似文献   

19.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PSH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1976年1月至2002年12月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45例,其中男3例,女42例(93.3%),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9岁。无症状由体检发现19例(42.2%)。影像学资料(包括胸部正、侧位X线片和CX)完整的PSH共20例。平扫7例,直接增强扫描13例。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典型X线片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无分叶及毛刺。CT平扫7例,病变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直接增强扫描13例,9例为均匀强化(其中4例增强早期呈不均匀强化,延时后均匀强化),4例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密度,强化的最大CT值为135HU。13例增强CT的病变中,强化程度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的11例,全部含有较多的血管瘤成分。含有较大面积低密度区的1例,组织学显示有囊变。影像检查见有钙化的5例均与病理学所见吻合。结论有助于PSH影像诊断的指标为:(1)40-60岁的女性患者;(2)胸片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3)CT平扫密度均匀,有时有小低密度区和粗大点状钙化,偶尔可见囊性变;(4)CT增强后有中度至明显强化。对于增强早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的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应行延时扫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皮质期扫描对常见肾细胞癌不同亚型鉴别诊断和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肾细胞癌的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作对比分析。49例术前分别行MSCT或MR平扫、皮质早期、皮质期和实质期扫描。结果:49例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39例,乳头状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病灶直径〈3 cm 9例,3-5 cm 32例,〉5 cm 8例。根据肿瘤强化程度和峰值出现时间分成4型,Ⅰ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早期,强化程度与皮质相仿,共25例,病理类型全部为透明细胞癌;Ⅱ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期,强化程度与皮质相仿,共11例,病理类型全部为透明细胞癌;Ⅲ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期,强化程度与髓质相仿,共6例,其中,透明细胞癌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3例;Ⅳ型:强化峰值在实质期,强化程度最低,共7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嫌色细胞癌1例。结论:透明细胞癌强化峰值和峰值出现时间差异很大,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曲线相对一致,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程度最轻。双皮质期扫描能更准确显示肿瘤的血液动力学,减少不同亚型之间的误诊,显示肾细胞癌更多恶性征象,对肾癌的定性和组织分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