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从和 《现代保健》2011,(33):121-12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处理方法,并对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救治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将232例患者在本人或本人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是否经过院前急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27例,观察组105例,并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生存率为60.0%(63/105),对照组生存率为34.6%(44/12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措施能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94例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与预后,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 分析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和疗效.结果 转运途中死亡3例,院内急诊科死亡4例,主要死于晚期脑疝所致呼吸心跳停止 87例先行CT检查明确颅内伤情后送神经外科,其中30例行急诊开颅手术,恢复良好47例,20例遗留有不同程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死亡18例.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院前急救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之一,良好的专科治疗是救治的根本,不但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而且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鞠兰  杨冬 《现代保健》2010,(18):114-115
目的探讨重型脑外伤患者呼吸道护理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颅脑外伤患者134例,总结其呼吸道护理措施。结果注意呼吸道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意义。结论呼吸道护理是维持重型脑外伤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以及常规治疗后辅以高压氧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 年1 月-2010 年1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重型脑外伤患者130 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40 例患者给予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组50 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后辅以高压氧进行治疗;对照组40 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观察预后情况、疗效及临床体征.结果:采用纳洛酮治疗重型脑外伤后,觉醒天数明显缩短,致残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后辅以高压氧治疗重型脑外伤后,显效率显著升高,患者的神智清醒时间明显提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可以有效的治疗重型脑外伤,见效快,使用安全;高压氧辅助治疗也可非常显著地治疗重型脑外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方法:值班人员接急救电话后,指导患者或在场人员院前急救,并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急救护理。结果:18例患者除3例病情危重当场死亡外,其余均得到救治,并不同程度康复。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接警后迅速出车,快速而准确的病情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008~2010年院前急救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现场快速病情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继发脑损害、与院内快速紧密衔接、做好患者家属的解释工作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200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120例,自动出院37例,死亡18例。问卷调查住院患者家属满意度达到97%,期间未发生医疗纠纷及医疗投诉。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汉台区院前急救无效出车的情况及其原因,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以汉中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的所有院前急救案例,共1280例,采用现况研究。结果院前急救出车原因前六位的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61例,20.39%)、非交通事故创伤(243例,18.98%)、急救现场无人(173例,13.52%)、交通事故创伤(126例,9.84%)、急救现场患者已死亡(115例,8.98%)、患者拒绝就医(96例,7.50%)。无效出车共384例次(占30.00%)。结论汉台区院前急救有较高的无效出车率,其原因在于没有建设急救网络和民众缺乏院前急救常识。本调查为汉台区的院前急救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将有助于提高其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8.
经颅多普勒监测重型脑外伤病人的颅内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颅多普勒(TCD)在重型脑外伤病人颅内压(ICP)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应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峰流速(Vs)、舒张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同时记录ICP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随着ICP升高,PI、RI增大,Vd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1.5的病人预后不良(P〈0.05)。结论 TCD可以无创监测脑外伤病人ICP的升高,对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总结对于重型脑外伤患者的治疗经验,并研究重型脑外伤的救治方案和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从2009年7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共74例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手术组共59例,结果死亡有17例,手术的死亡率为28.8%,非手术组共15例,死亡的为6例,死亡率为40%,本研究组共有74例,总死亡率为31.1%。按GOS的预后分级,预后良好的为29例(39.2%),中残13例(17.6%),重残5例(6.8%),植物人2例(2.7%),死亡23例。结论对于重型脑颅外伤患者,应当尽快并开颅清除脑部血肿,进行充分减压和彻底止血,并维持循环和内环境稳定。应当严格控制感染,积极处理合并伤,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以提高治疗的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后“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无线组(55例);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前“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传统组(50例).比较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及救治生存率.结果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为(1.646±0.499)h,短于传统组的(2.085±0.5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生存率为78.2%(43/55),高于传统组的58.0%(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7,P<0.05).结论 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可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使院内与院前急救无缝隙衔接成为可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型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并分析控制术后感染的对策,以减少多重感染。方法选取医院2006-2013年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219例,对发生感染的患者留取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数据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3年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219例,其中发生感染69例,感染率31.51%;69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出25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95株占75.88%;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均20.00%。结论神经外科重型脑外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多为多药耐药菌感染,临床应采取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发现患者有感染,应立即分离培养病原菌及耐药试验,后给予针对性治疗,避免发生多重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由家属送到急诊室做院内急救。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救治时间、昏迷天数、住院时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患者进行预后评定。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急救时间明显缩短,治愈好转率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合理的院前急救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能够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125例救治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125例患者有效救治方法,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加强创伤现场及院前急救、术中脑保护与降颅压,术后专科监护和救治。结果存活93例(74.4%),死亡32例(25.6%)。其中手术治疗组102例中,存活81例(79.4%),死亡21例(20.6%),非手术治疗组23例中,存活14例(60.8%),死亡9例(39.1%)。结论强调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CT扫描、术中脑保护、及时清除颅内血肿等占位病变以及专科监护室内接受积极的处理是及时有效地抢救危重患者、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段绍兴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842-184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成为了脑外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把70例脑外伤患者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了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三类,每组的人数分别为20例、28例、22例,并设置了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脑外伤患者体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长时间的动态监测,并把所得的结果同正常人体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比较,以此来研究脑外伤患者体内的血清hs-CRP水平。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发现,脑外伤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患者的并且程度呈正相关性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可以通过监测脑外伤患者体内血清hs-CRP水平来判断脑外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干休所院前急救的现状,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某干休所院前急救事件的急救措施、过程和效果。结果78例急性事件中,经过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病情明显缓解者29例(37.2%),院前急救后病情仍然不稳定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者33例(42-3%),因急救器材故障、病因不明直接转送上级医院救治者8例(10.2%),因特别危重的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直接送至上级医院救治者8例(10.2%),其中4例(5.1%)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需加强急救装备的完善和管理,制定院前急救预案与流程,加强院前急救的演练,在院前急救的管理上下功夫,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凶险,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如在院前争分夺秒采取急救措施,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为手术创造良机,将会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2007年5月~2008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院前急救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肺部感染为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之一,对于重型颅脑北京外伤患者则更为常见。自1997-06~2003-06,作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对重型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行肺灌洗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10年11月因脑外伤行手术治疗的6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感染组)与未感染(非感染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7.9%;细菌检出率占感染的41.2%;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术前GCS评分、高龄、开放性脑损伤、短期内≥5次手术、切口脑脊液漏、连续两侧开颅术、长时间手术(>5h)、术后低蛋白血症及急诊手术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多发生在重型脑外伤术后,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等是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密切观察及预防性处理。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研究乌鲁木齐市(简称乌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构建合 理的院前急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从乌市急救中心指挥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11-2015年所有接警数据和 患者病历信息,采用ICD 10对疾病编码,应用χ 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对比组间发病率、构成比的 差异。结果 在5年间的1270980 次受理呼救中,夏季发病64639例(26.39%),时点分布以10:00~ 12:00最高,发生27872例(11.4%);疾病谱排名前5位的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中毒、神经系统和 呼吸系统;在238661 次有效派车中,沙依巴克区最高,共65377 次(26.69%);院前急救疾病发病率为 3180.93/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3∶1,男性发病率为3714.62/10万,显著高于女性发病率2608.09/10万, 犚犚值为1.42 (χ 2=7176.071,犘<0.01);≥35岁年龄组患者最多为180271例(73.6%),各年龄段疾 病构成(χ 2=52316.957,犘<0.01)和发病率(χ 2=28052.723,犘<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市2011-2015年院前急救疾病呈现出以创伤和心脑血管为主、夏季高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5 岁为高发人群等特点,相关部门应合理配置急救资源、提高医护救治水平、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 关键词:院前急救;疾病谱;流行特征 中图分类号:R18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07 0521 0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重型脑外伤患者鼻饲体位的改进方法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4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鼻饲体位的护理,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将44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编入常规方法(神经外科常用体位抬高床头15~30°鼻饲)和改进方法(抬高床头40~50°进行鼻饲和护理)。观察两种不同体位鼻饲期间胃潴留、呕吐、呛咳发生情况并进行营养状况评估。结果改进方法发生胃潴留、呕吐、呛咳情况显著低于常规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营养支持状况优于常规方法(p<0.01~0.05)。结论采用抬高床头40~50°行鼻饲更安全,恰当的鼻饲体位对减少并发症,保持和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命质素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