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资料,均应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分别评估病儿术前、术后1周和3月的运动功能,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治疗精神发育迟滞( Mental Retardation,MR)伴有的行为障碍(冲动、攻击、自伤、毁物)的临床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6月收治的33例MR伴冲动、攻击、自伤、毁物行为障碍患者,均符合ICD-10和DSM-Ⅳ的诊断标准.治疗靶点选择内囊前肢和杏仁核,采用可视靶点CT定位.全麻下头皮切口,钻孔切开硬脑膜,直径2.0 mm毁损电极穿刺,毁损前行宏刺激确定非功能区后,进行毁损灶的制作,参数80℃、60 s.术前、术后6、12、24个月由精神科医师应用临床总评量表(CGI)和儿童攻击行为量表(CAS- P)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采用韦氏智力量表(WIS)评定智商.结果 (1)术后24个月CGI量表评定结果显示,3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5%,其中优5例(15.1%),显著进步16例(57.6%),进步9例(21.2%),无变化3例(6.1%);(2)术前CAS-P评分平均为(67.00±10.95)分,术后6个月为(15.20±1.62)分,24个月后为(16.30±1.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WIS评分为(35.88±14.60)分,术后24个月为(36.24±12.35)分,虽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评估:脑内血肿1例,经治疗完全康复;偏瘫1例经康复治疗明显好转;术后高热3例;性欲亢进2例;食欲亢进2例,经治疗均于2周内恢复.结论 立体定向杏仁核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MR伴有的行为障碍(冲动、攻击、自伤和毁物)安全、有效,长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定位下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应用MRI定位下射频热凝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49例,其中30例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13例行双侧扣带回加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6例行右侧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加对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手术前后应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6个月均获随访,其中临床痊愈28例,显著改善9例,轻度改善7例,无明显变化5例。22例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并发症,均在术后2周内恢复。术后焦虑,强迫,抑郁症状量表分数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MRI定位下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有显著疗效,并发症较轻,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强迫、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侧内囊前肢和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并分别在术前与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由精神科医师进行YBOCS、HAMA、HAMD量表评定以及术后疗效评定.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因疗效不佳而接受二次手术.结果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术后各期YBOCS、HAMA、HAMD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70.6%)明显低于术后2周的总有效率(94.1%),但术后1年、2年的总有效率与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疗效显著,并可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六代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Remote Medical Robot,Remebo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应用Remebot实施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脑深部核团毁损术47例(包括肌张力障碍26例、癫疒间15例、帕金森病6例),脑内病变活检17例,颅咽管瘤腔内Ommaya囊植入术1例。结果 65例病人均成功完成无框架定位手术,定位操作均一次性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平均用时(25±5)min,定位精度(0.63±0.11)mm。17例脑内病变活检,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8例,淋巴瘤4例,炎性病变3例,转移癌2例。26例肌张力障碍病人行内囊前肢毁损17例,苍白球腹内侧核(GPi)毁损9例;15例癫疒间病人,行海马、杏仁核核团毁损;6例帕金森病行GPi毁损术。1例颅咽管瘤腔内Ommaya囊植入,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有效率93.75%(45/48)。结论 Remebot设计结构合理,集成操作,实用性强,定位精确且操作方便,手术安全可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症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内多靶点毁损术对伴有严重行为障碍的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症的疗效.方法 对11例严重行为障碍的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行CT和微电极导向下单侧或者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双侧内囊前肢、隔区毁损术.在手术前、术后2周、6个月、1年分别应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 YGTSS)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术后患者行为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4例患者抽动症状消失,7例患者的抽动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后YGT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减分率达77%左右;手术对患者的行为障碍改善明显,术后一年仅3例患者遗留轻度行为障碍.结论 单侧或者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双侧内囊前肢、隔区毁损术对伴有严重行为障碍的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人,采用C T导向立体定向手术对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实施多靶点毁损治疗。术前在256层螺旋C T 扫描下定出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拟毁损的靶点,术中用电阻抗监测验证靶点,70℃射频毁损60~75 s。术前及术后6个月及1 a由精神病专科医师独立进行Yale-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的评定比较。结果本组27例手术病人中强迫症状完全消失13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7例病人在术后出现记忆力下降和定向障碍,6例术后2周恢复;5例出现尿失禁,在1周后缓解;1例出现一侧肢体轻偏瘫,复查头颅CT 未见出血,经扩血管及高压氧等治疗3周后肌力恢复。结论螺旋CT导向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毁损术对顽固性强迫症病人疗效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8例经精神科专科医师正规药物 心理 行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强迫症病人 ,采用MRI定位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 ,术中用电阻抗及高频电刺激验证靶点 ,80℃ / 6 0s射频破坏。术前术后由精神科医师进行Yale 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评定及FDG PET检查。结果  2 8例手术病人中 16例 (16 / 2 8)强迫症状完全消失 ,8例 (8/ 2 8)显著改善 ,4例 (4 / 2 8)无明显变化。并发症 :1例术中出现脑内血肿并破入脑室 ,经脑室引流及保守治疗后恢复 ;12例术后有轻度认知障碍及短暂记忆障碍 ,3~ 10d后恢复 ;2例术后有人格改变 ,表现情感淡漠 ,兴趣缺乏、懒散。在精神科量表检查中 ,焦虑、强迫及抑郁症状表量表分数均明显下降。结论 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定位精确、安全、显效迅速 ,对顽固性强迫症病人有明显疗效 ,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治疗手段 ,除改善强迫症状外 ,它也能明显改善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9.
MRI引导内囊前肢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RI引导的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在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内囊前肢毁损术。应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等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年评定疗效。结果术后3年,临床痊愈或显著改善12例,改善5例,无效3例;其中3例完全停用抗精神病药。术后BPRS、PANSS和PSP量表总分和(或)各项因子评分均比术前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内囊前肢毁损手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术治疗精神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立体定向术治疗的11例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难治性强迫症7例,抽动秽语综合征3例,双相情感障碍1例.分析手术前后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脑白质纤维束变化及脑葡糖代谢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病人的各量表分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无严重并发症.大脑MR/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内囊前肢的横行纤维被毁损,大脑18F-FDG PET显示眶额皮质、运动区、运动前区、基底核、丘脑和边缘系统的高代谢区在术后明显降低.结论 立体定向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灶手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8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例,均行内囊前肢毁损术,毁损灶长度左侧内囊为10 mm,右侧内囊12 mm,术后1、3、6个月短期随访并以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治疗有效11例(61.1%),部分有效1例(5.6%),无明显改善或无效6例(33.3%)。病人术后Y-BOCS评分显著降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有明显疗效,副作用多为短期、可恢复,是药物与心理治疗无效后的一种增效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我们选择了符合CCMD—2标准的难治性精神疾患(精神分裂症6例,癫痫和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各1例、强迫性神经症7例),全组共计15例患者,男女比例10:5,年龄23~49岁,总病期1~32年,全部经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家属同意而接受外科治疗。术前完成脑电图、XCT、WAIS、WMS等特殊检查,排除了脑器质性病变可能,手术都在局麻/静脉复合麻醉下施行,根据不同临床症状选择靶点原则,全组病例选用双侧扣带回前部射频毁损术(15例),配双侧/单侧杏仁核毁损5例,内囊前肢毁损1例。其中有6例术后进行了毁损灶XGT观察,见扣带回毁损灶位于侧室前角偏前上方,有4例呈柱状,2例不规则形;内囊前肢毀损灶呈卵圆形;杏仁核则显示不清。毁损灶都为低密度改变(平均CT值20±3H)。全组病例在术后,除有6例出现一过性尿失禁,恶心呕吐、呃逆各3例外,都无重大并发症发生。一月后复查EEG及智能、记忆无显著异常。随访1~18月(平均9.67±7.44月),全组病人均进行手术前后量表评定,自身对照结果示:精神病组有效者为5例,占62.5%(BPRS总分下降15分以上)。强迫症组有效者为5例、占71.42%(Y—BOGS总分下降20分以上),全组病例总有效率为66.7%,与文献报告基本相符合。本文最后,就现代精神外科适应证等情况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对于强迫性神经症进行外科治疗,可以进一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钴胺在脑性瘫痪患儿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32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组予甲钴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应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对患儿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4周后运动功能的肌力进行评估,应用改良Ashworth法评估患儿的肌张力,同时应用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GMFM-88评分、ADL评分均明显提高,小腿肌张力明显降低,且观察组GMFM-88评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小腿肌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联合应用甲钴胺可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及肌张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Remebot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例颅内病变的临床资料,均在Remebot机器人辅助下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病灶位于额叶1例、颞叶2例、顶叶2例、脑干及丘脑病变2例,多发病灶5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Ⅱ级)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5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假性进展1例,高级别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1例。术后发生症状性出血1例。结论 Remebot机器人辅助下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不需要传统立体定向框架,可简化手术操作步骤,提高手术精确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神经发育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及Gesell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评定,判断综合疗效。结果 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颅内多靶点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cT联合电阻抗定位下进行核团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11例,其中9例行双侧杏仁核、内囊前肢加尾状核下束毁损术,2例行左侧杏仁核、双侧内囊前肢、尾状核下束毁损术,评估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患者临床症状、生理指标、心理测验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根据临床症状、生理指标、心理测验评价疗效:临床痊愈5例,显著进步4例,好转1例,复发1例;有效率为81.8%(9/11)。11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受损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内囊前肢、尾状核下束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近期疗效好,并发症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颅内多靶点联合射频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共病精神障碍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总结39例难治性癫痫共病精神障碍立体定向手术病例,采用CT/MRI图像融合技术,手术计划系统确定颅内靶点,射频热凝毁损双侧胼胝体、杏仁核、海马、Forel-H区、扣带回、内囊前肢、隔区、尾状核下神经束等靶点。术后长期随访,采用Engel及简明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WISC)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9例全部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10年,平均3.9年,癫痫发作缓解按Engel标准评价Ⅰ级2例(5.1%),Ⅱ级15例(38.5%),Ⅲ级20例(51.3%),Ⅳ级2例(5.1%)。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症状均明显好转,智力无下降。术后出现一过性并发症34例,经对症治疗均在1~4周内恢复,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颅内多靶点联合毁损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共病精神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癫痫患者的共病症状。  相似文献   

18.
通过41例精神病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手术,观察患者术前,后脑电图改变。认为立体定向手术对脑电图有明显影响,术后半月异常率很高,少数恢复正常。而内囊前肢行毁损术对EEG影响很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原代提取大鼠BMSCs并培养至第5代。电离毁损锥体束法建立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模型,术后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组动物行行为学评分和骨骼肌ATP酶染色,检测腓肠肌H反射。结果 (1)对照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肢体肌张力增高,感觉、运动及平衡功能受损;腓肠肌H反射潜伏期缩短以及波峰值升高;骨骼肌I/II型肌纤维比例增高(P<0.05),并持续至术后28 d。(2)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经尾静脉输注BMSCs后各项神经功能表现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结论电离毁损锥体束可稳定建立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模型。BMSCs输入可有效的降低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的肢体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侧部(PVP)毁损术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及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 .两种状态术前、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