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7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CI术后IRI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70例AMI患者PCI术后出现IRI26例,发生率为37.14%;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入院时收缩压低、右冠状动脉病变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IRI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入院时收缩压低、右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会增加AMI患者PCI术后IRI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据此制定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IRI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9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30例,未发生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62例,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位置(下壁)、病变位置(右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0级)、发病至急诊PCI时间(≤6 h)为影响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梗死前心绞痛为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延长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ICU收治的96例行PCI治疗在ICU时间延长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导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ICU延长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策略。结果:患者PCI术后发生ICU延长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房颤、左心室功能不全、右心室功能不全、术后出血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ICU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房颤、低血压、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ICU时间延长危险因素,术后密切留意患者病情,加强患者护理,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CU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将150例住院行急诊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8例,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对照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满意度、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C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可明显提高AMI患者行PCI术后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生的发生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PCI术治疗的11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资料,统计其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急诊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112例PCI术后患者中,有3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力衰竭比例最高,为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Ⅳ级、低钾血症、合并糖尿病、吸烟史、血氧饱和度(SaO2)90%是AMI急诊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AMI急诊患者PCI术后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NYHA分级、低钾血症等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冠状动脉再通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AMI患者420例,根据冠状动脉再通后是否出现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压的发生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420例患者中,低血压组178例,占42.4%,非低血压组242例,占57.6%。在本研究观察的因素中,两组间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2级、梗死前心绞痛、CK-MB峰值、术后第1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可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而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血流<2级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为AMI患者PCI术后新发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PCI治疗的90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所有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梗死部位(前壁、下壁)、脑钠肽(BNP)、谷氨酰转肽酶(GGT)、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分析AMI患者PCI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结果90例AMI患者PCI术后新发房颤8例,发生率为8.89%;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NYHA分级高、BNP与GGT水平高均为AMI患者PCI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NYHA分级高、BNP与GGT水平高均为AMI患者PCI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展开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及急诊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地区5所医院急诊/胸痛中心收治的1 21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5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 06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急诊治疗时间、AMI的药物使用、再灌注治疗及治疗情况等。结果广西地区AMI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文化程度低,大多患者缺乏典型胸痛症状,自行来诊为最主要就诊方式,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多超过6h,多合并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异常;1 218例AMI患者中,溶栓/冠状脉介入(PCI)手术患者529例,占43.43%,药物保守治疗689例,占56.56%;急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达到98.97%;根据急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溶栓/PCI手术组及药物保守治疗组,药物保守治疗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及病死率高于溶栓/PCI手术组,临时起搏器安装比例低于溶栓/PCI手术组(P0.05)。AMI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264.14±128.82)min;急诊至接受专科治疗时间平均为(36.74±27.52)min;不同就诊方式中,选择120救护车就诊方式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院前时间)最短(P0.05);在急诊至接受专科治疗时间(院内时间)上,120救护车就诊患者与外院转运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自行就诊患者(P0.05)。结论广西地区急诊科对AMI的救治方式和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高血糖、非急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探讨急性高血糖与AMI急诊PCI术后CI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在该院行急诊PCI术治疗AMI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比较急性高血糖组和非急性高血糖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PCI术后CIN发生率。结果急性高血糖组CIN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急性高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急性高血糖是急诊PCI术后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7.323,95%CI:2.134~12.418,P0.05)。结论入院急性高血糖是AMI急诊PCI术后CIN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优化临床AMI急诊PCI术前、术后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3-2009-12廊坊市医院收治的AMI急诊PCI术患者83例,分为常规组(41例)和心理干预组(42例),主要观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MACE事件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AMI急诊PCI术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术后6个月内生活质量及再住院率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延续性护理组,每组66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联合延续性护理干预.随访PCI术后6个月内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及再住院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延续性护理降低了急诊PCI术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绞痛持续时间(P<0.05).延续性护理组患者发生夜间呼吸困难、乏力或肌痛的比例及再次住院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改善了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生活质量,减少了再住院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相关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甄别高危患者及高风险因素,为临床早期护理预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月160例AMI行急诊PCI术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按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否将其分为心血管事件(MACE)组和非心血管事件(N-MACE)组,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 MACE组高龄、女性、饮酒、慢性肺病、心梗后反复心绞痛、SPO_2、发病至手术时间、前壁心梗、下壁心梗、后壁心梗、STR、NEUT比例、血糖、血钾、前白蛋白、CK-MB峰值、BNP、LVEF、早期ARB和Killip分级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慢性肺病、前壁心梗、NEUT比例、血糖、SPO_2、STR≤50%、发病至手术时间、血钾、心梗后反复心绞痛等是AMI急诊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术后的AMI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12个月对其进行随访,依照是否再发心肌梗死分为再发组和未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入选AMI患者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为33.33%(26/78);再发组与未再发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Killip分级、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狭窄血管支数、梗死后心绞痛、服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2级、年龄≥70岁、具有高血压病史、AMI后发生心绞痛是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Killip分级、年龄、高血压病史、AMI后发心绞痛及服药情况与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关系密切,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主动的防治措施,减少术后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根据其肾小球滤过率(GFR)不同标准分为肾功能正常组(A组,37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B组,30例)和中度肾功能不全组(C组,33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B、C组与A组相比,患者年龄大、女性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及有脑缺血病史、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比例明显较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院内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肾功能不全是AMI患者出现院内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不全是AMI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状,其导致患者院内死亡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肾功能检测对于AMI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发病12 h内,或12 h至24 h内仍有持续缺血性胸痛,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冠脉痉挛或罪犯病变直径狭窄程度≤50%、冠脉血流正常行保守治疗,严重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需急诊冠脉搭桥术.根据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及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3%的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了无复流.单变量分析:年龄、再灌注时间(症状至PCI的时间)、入院时收缩压、心梗Killip分级、急诊PCI术前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闭塞病变类型、血栓负荷、靶病变长度、参考血管直径、再灌注方法与无复流现象相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65岁(OR=1.470,95% CI 1.460~1.490,P=0.007)、再灌注时间>6h(OR=1.270,95% CI 1.160~1.400,P=0.001)、入院时低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 (OR=1.910,95%CI 1.018~3.896,P=0.004)、PCI术前应用IABP(OR=1.949,95% CI 1.168 ~3.253,P=0.011)、PCI术前低(≤1)TIMI血流(OR=1.100,95% CI 1.080 ~1.250,P<0.01)、高血栓负荷(OR=1.600,95% CI 1.470~2.760,P=0.030)、长靶病变(OR=1.948,95% CI 1.908~1.990,P=0.019)是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造影及手术时的发现来预测急诊PCI术后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1017例,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08例,发生率为10.6%;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依次为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道、皮肤软组织及其他;感染与未感染患者在是否合并糖尿病、长期卧床、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年龄方面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长期卧床、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是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合并糖尿病、长期卧床、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积极控制血糖、减少侵入性操作等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B型脑钠肽(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行PCI术治疗的11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RA将患者分为RA组(55例)和非RA组(64例)。术前检测血清UA、BNP、Gal-3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A、BNP、Gal-3水平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的价值。结果 RA组血清UA、BNP、Gal-3水平均高于非RA组(P<0.05);RA组年龄大于非RA组(P<0.05);RA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TIMI分级0级、梗死部位为下壁、梗死冠脉支数为多支的患者比例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水平高于非RA组(P<0.05);RA组发病至PCI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于非RA组(P<0.05)。但两组性别及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合并高脂血症、梗死前心绞痛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合并焦虑抑郁的情况,观察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对AMI急诊PCI术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108例AMI行急诊PCI术经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定合并焦虑抑郁情绪患者53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和对照组,观察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测定患者血清PAI-1的含量,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血清PAI-1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即组间血清PAI-1水平均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接受帕罗西汀治疗1个月后,可改善AMI行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PAI-1水平。结论帕罗西汀可明显改善AMI行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PAI-1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调查肝移植术后9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组)及同期124例未发生医院感染(对照组)患者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筛选出与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次数、腹腔并发症、动静脉插管与术后感染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住院时间7d、ICU停留时间2d、合并腹腔并发症、实施动静脉插管是肝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男性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及停留在ICU时间较长、侵入性操作及合并术后腹腔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