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第7位和第6位。近年来, 以程序性死亡-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不断进入临床实践, 改变了食管癌的治疗现状。尽管免疫治疗已经为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长期的生存获益, 并在新辅助治疗人群中显示出较高的病理缓解率, 但仅有少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理想。因此亟需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其临床疗效, 以更好地识别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本文对近年发现的食管癌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重点讨论这些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近年其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肿瘤标志物作为前列腺癌筛查、诊断、疗效观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已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 寻找新型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前列腺癌诊断标志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经典的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近年又涌现出p2PSA、PCA3及一系列新型基因标志物。本文将对近年来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发病率高, 预后差。在其临床救治工作中, 早期诊断是争取最佳治疗时机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肝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肝癌的各类早期诊断方法中, 肿瘤标志物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甲胎蛋白作为肝癌筛查的主要血清学指标, 由于其灵敏度不高导致其诊断的准确性差。近年来, 随着对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深入研究, 对其灵敏度、特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状核糖核酸(circ RNA)一般有3种特性, 包括保守性、组织特异性和一定的丰度, 可以在一些疾病中发挥特殊的分子标记作用, 包括肿瘤。很多研究证明circ RNA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异常表达, 并参与肿瘤的多种生物学和病理过程, 提示circ RNA有望成为很多肿瘤的诊断或者预后生物标志物。本文就circ RNA在肝癌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综合征, 其主要特征是宿主对感染的异常反应, 可迅速演变为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的治疗依赖于早期识别和诊断以及充分而及时的抗感染和多器官功能支持。近年来, 胰石蛋白作为一种新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被广泛研究。现有证据表明, 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炎症标志物相比, 胰石蛋白对脓毒症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并且能对脓毒症进行早期识别, 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该文就胰石蛋白的特征、生物学功能、诊断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ASCO-GU23会议在疫情后如期线下召开, 大会收录肾细胞癌领域相关摘要共167项, 内容涵盖肾细胞癌诊疗领域中首项靶向肿瘤的PET/CT诊断技术, 对前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危险度分层解读, 并探索肿瘤与血清生物标志物对于精准分型治疗的价值, 同时也为序贯治疗的选择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恶性疾病, 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晚期HCC患者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 而作为近年来晚期癌症治疗方案的重要研究方向, 免疫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截至当前, 学者们已经试验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 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晚期癌症的方案取得了不小的进展。ICIs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 增强抗肿瘤免疫, 为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 免疫治疗仍无法彻底治愈肝癌, 且仅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在当前肝癌大环境的背景下, 肿瘤学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是了解预测免疫治疗临床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借此改善患者选择,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效益, 并避免不必要的毒性。相较肿瘤及周围组织生物标志物, 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依靠其无创检测的优势, 在临床研究及使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对HCC患者免疫治疗临床反应及预后疗效起关键预测作用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s)稳定剂色甘酸钠(Cro)在脓毒症小鼠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诱导小鼠SAE模型并用Cro进行治疗。甲苯胺蓝及组化染色检测MCs激活;神经反射评分(NRS)和Y迷宫评估小鼠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用于海马紧密连接(TJ)蛋白和炎性因子的检测。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CLP组小鼠生存率、体重、NRS、活动和探索学习能力均低于Sham组;而CLP小鼠海马MCs激活数量、脑含水量(BWC)、荧光素钠(FS)渗出量和炎性因子含量均高于Sham组;此外, CLP组小鼠海马TJ蛋白表达低于Sham组。经过Cro治疗后CLP小鼠海马区MCs激活数量(TB:4.53±1.69比2.93±1.03, F=10.430, P<0.05;Tryptase:5.40±1.99比4.00±1.46, F=9.753, P<0.05)、炎性因子释放[TNF-α:(790.00±84.35) pg/ml比(610.50±69.54) pg/ml, F=28.560, P<0.01;IL-1β(... 相似文献
8.
9.
10.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的普及使前列腺癌面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问题。主动监测可作为某些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同时, 相较于手术和放化疗, 主动监测能让这部分患者获得更佳的生活质量。多种新型监测手段的应用, 有利于优化前列腺癌的危险分层, 且能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 关于前列腺癌主动监测的纳入标准、监测方案和干预指征等仍有较大争议, 且国内医生和患者对其接受度仍不足。本文就主动监测在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慢性腰痛最常见的原因, 也是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椎间盘退变一般表现为迁延不愈, 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椎间盘退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增加。机械创伤、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代谢障碍等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均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为目的, 不能从根本上逆转椎间盘退变的进程, 远期疗效并不理想。生物学疗法理论上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延缓椎间盘退变的进程,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理功能, 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残存细胞增殖分裂、干细胞移植、细胞支架及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发都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就椎间盘退变的干细胞疗法、细胞因子疗法、基因疗法以及组织工程和细胞支架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肠道菌群异质性与脓毒症小鼠获得性肌无力的关系。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80只, 体质量18~20 g, 6~8周龄。取小鼠40只, 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的方法制备脓毒症模型, 筛选脓毒症敏感型小鼠(建模后24 h内出现濒死状态甚至死亡)和脓毒症抵抗型小鼠(生存7 d并恢复活跃状态), 建模前收集小鼠粪便制备粪菌液。取小鼠40只,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抗生素组(ABX组)灌胃复合抗生素1次/d, 连续5 d;抵抗组(Res组)灌胃复合抗生素5 d后, 灌胃脓毒症抵抗型小鼠粪菌液150 μl, 1次/d, 连续3 d, 随后腹腔注射LPS 15 mg/kg;敏感组(Sen组)灌胃复合抗生素5 d后, 灌胃脓毒症敏感型小鼠粪菌液3 d(方法同Res组), 随后腹腔注射LPS 15 mg/kg。脓毒症建模后24 h时进行脓毒症严重程度评分。于粪菌移植后以及脓毒症建模后24 h时测定四肢抓力。脓毒症建模后24 h时测定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 随后取血液标本,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IL...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8)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 也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和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重要原因。明晰DKD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对疾病进展风险的评估有助于对患者的分层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白蛋白尿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是DKD的主要诊断依据, 而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辅助DKD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亦显现出重要价值。目前, 临床实践中关于DKD诊断、预后评估及生物标志物的认识尚存在不足。为此, 基于国内外DKD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这部共识, 目的是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DKD诊断、预后评估和生物标志物的认识, 改善DKD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作为稳定存在于体液且富含遗传物质的双层脂质小泡, 携载蛋白、核酸、脂质等活性物质, 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并进而影响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胰腺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均可释放外泌体, 存在交叉对话机制, 在介导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耐药、免疫抑制微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液体活检的手段之一, 外泌体在胰腺癌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此外, 外泌体表面分子具有可编辑性, 作为纳米级微粒具有穿透生物屏障的能力, 有望成为胰腺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18.
钙化防御(calciphylaxis), 又名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calcific uremic arteriolopathy, CUA), 是好发于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 ESKD)患者的系统性血管钙化综合征, 该病罕见且预后恶劣。近年来钙化防御研究在早期诊断与药物治疗方面有显著进展, 其中非创伤性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硫代硫酸钠(sodium thiosulfate, STS)使用方案的改良以及新型血管钙化抑制剂SNF472疗效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结果最为引人注目。本文就近年来上述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5)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严重影响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转归, 甚至影响远期预后。目前POD的病理生理过程尚未明确, 研究POD危险因素有助于揭示POD的发病机制, 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POD的发生。一些研究表明术前血液标志物可作为预测POD的指标。文章从炎症介质、胆碱能相关因素、神经损伤标志物、激素及相关物质、维生素D和基因表达调控六个方面回顾了术前血液标志物预测POD发生的研究。为临床识别POD高危人群、防治POD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临床阴道再造术种类多, 对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的特点。目前尚无一种最佳的阴道再造方式适用于所有阴道缺如的患者, 以Frank法为核心的非手术治疗、腹膜代阴道法、肠道代阴道法、组织工程技术等阴道再造方式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不同原因需要阴道再造的患者, 外科医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阴道再造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