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3~5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 于每侧兔耳腹面制作5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术后0(即刻)、7、14、21、28 d所有兔耳创面外观。术后28 d, 计算瘢痕形成率。将每只兔左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张力组并采用螺旋扩弓器持续扩弓, 将每只兔右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假张力组并仅缝合螺旋扩弓器不扩弓, 每组共18个瘢痕。经机械张力处理(以下简称处理)40 d, 观察2组兔耳瘢痕组织颜色、质地。处理40 d, 观察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 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0 d, 所有兔耳均形成5个新鲜创面;术后7 d, 可见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湿热环境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mRNA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B1)及其mRNA在爆炸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两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湿热环境下战伤创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湿热环境下爆炸伤创面的动物模型,收集伤后4 h、24 h、48 h、5 d、7 d、14 d、21 d、和28 d创面渗液及创面组织,采用明胶酶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对创面MMP-9和TGF-β1进行检测。采用分子原位杂交方法,分别对创面组织内源性MMP-9 mRNA和TGF-β1 mRNA进行检测。结果创面愈合过程中MMP-9及其mRNA、TGF-β1及其mRNA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48 h为高峰,TGF-β1伤后7 d出现第二高峰,而TGF-β1 mRNA伤后7 d未出现第二高峰。伤后2周TGF-β1及其mRNA水平下降,而MMP-9及其mRNA水平上升,即MMP-9与TGF-β1呈现不同步的现象,两个指标在趋势图中表现为分离走向。给予创面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干预,在早期无明显作用,但在伤后2周可以降低MMP-9及其mRNA的水平,而上调TGF-β1及其mRNA的水平。结论爆炸伤创面愈合过程中,早期MMP-9和TGF-β1水平的上升促进了创面细胞的迁移,有利于创面炎性坏死组织的清除,是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而MMP-9水平的过度升高,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合理外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能促进延迟愈合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观察TGF-β1对兔耳伤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以及伤口愈合时间和瘢痕形成的影响,探讨PKC的作用.方法在兔耳腹侧伤口和瘢痕组织使用TGF-β1,测定正常兔耳皮肤、伤后3d、6d、创面上皮化时(11~16d),上皮化后14d、30d、45d和60d组织中PKC活性.观察上皮化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肉芽组织、周边组织和非增生性瘢痕和组织PKC活性上皮化后均高于伤前皮肤组织(P<0.001或0.05).增生性瘢痕的PKC活性均高于非增生性瘢痕(P<0.01或0.05).TGF-β1进一步活化各种组织的PKC(P<0.01),且加速伤口愈合并显著刺激瘢痕增生(P<0.05).上皮化前后使用TGF-β1的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组织间分别比较时无差异(P>0.05).结论PKC活化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有关.TGF-β1进一步活化各种组织的PKC提示PKC介导TGF-β1的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4.
目的:拟通过检测分析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M-CSF)和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以及CD34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局部联合应用rh GM-CSF和胰岛素促进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制备糖尿病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用药组、rhGM-CSF用药组以及联合用药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3、7、11、15、21d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创面组织形态学情况,并检测创面中TGF-β_1、FGF-2以及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7、11、15、21d,正常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余各组,糖尿病对照组创面愈合率均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3~21d,正常对照组、联合用药组TGF-β_1、FGF-2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糖尿病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7~21d,正常对照组、联合用药组CD34表达均高于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糖尿病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联合应用rh GM-CSF和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血管化、纤维化和上皮化,明显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二者联合上调创面中TGF-β_1、FGF-2以及CD3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 糖尿病足、压疮、血管性溃疡等慢性创面患者增多,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重患者家庭经济、护理负担, 成为临床上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有较多研究证实, 脂肪干细胞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但需应用外源性蛋白酶, 且存在伦理等诸多问题, 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脂肪干细胞基质胶是脂肪组织经过流体漩涡及絮凝沉淀获取的富含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基质及基质血管成分的凝胶状混合物, 其含有丰富的脂肪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巨噬细胞等。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时间短, 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促进微血管重建及胶原合成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因此, 该文总结了脂肪干细胞基质胶的制备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临床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L-精氨酸对糖尿病烧伤创面促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精氨酸对糖尿病烧伤创面修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对照组(B组)、糖尿病精氨酸干预组(C组)和糖尿病甘氨酸对照组(D组).糖尿病模型通过腹腔注射STZ建立,然后喂养8周后给予深Ⅱ度烫伤,于伤后0、1、3、7、14、21 d时相点对创面愈合面积、组织形态学改变、创面组织糖含量、羟脯氨酸(OHP)含量及局部组织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应用精氨酸后,皮肤组织糖含量降低,创面局部炎症反应出现较早,坏死组织脱落及上皮匍行提前,OHP含量、组织释放TGF-β1能力均增加,创面愈合明显加快(P﹤0.05~0.01). 结论 L-精氨酸可通过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及增加TGF-β1的合成和释放,促进糖尿病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依那普利对单侧尿路梗阻大鼠肾组织Smad 2/3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对单侧尿路梗阻大鼠肾组织Smad2/3信号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治疗组从造模前24 h至造模后28 d以依那普利10 mg·kg-1·d-1灌胃,另设假手术组作正常对照.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和28 d取肾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1、磷酸化Smad2/3和α-SMA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肾组织具有基础的TGF-β1(4.32±1.72)%和磷酸化Smad 2/3(19.31±5.37)个/mm2的表达,α-SMA只表达于血管平滑肌,肾小管-间质无表达.UUO术后1 d,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增加(5.15±2.08)%,第3 d明显增加(13.55±6.33)%,第7 d达高峰(26.78±8.77)%,此后表达减少;UUO术后3 d,磷酸化Smad2/3的表达明显增加(67.95±13.87)个/mm2,并持续增加到第7 d(150.61±27.34)个/mm2,此后表达减少;而UUO术后3 d,肾组织α-SMA表达亦明显升高(5.58±1.23)%,第7 d达到高峰(13.43±3.32)%,14 d表达开始下调.依那普利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肾组织TGF-β1信号蛋白Smad2/3活性(降低39%~55%,P<0.01),显著下调肾组织α-SMA的表达(降低44%~58%,P<0.01),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结论:依那普利可显著抑制梗阻肾肾组织α-SMA的表达,减轻梗阻肾间质纤维化,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组织TGF-β1信号蛋白Smad2/3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4%硼酸溶液换药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对创面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8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只,糖尿病小鼠模型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制作。在小鼠背部制作3个同等大小的全层皮肤创面后,每日1次分别以生理盐水(A处理法)、4%硼酸溶液(B处理法)和0.5%碘伏+3%过氧化氢溶液(C处理法)对创面换药,记录创面愈合率,创面结痂和感染情况,在伤后3d、7d、14d断颈处死小鼠后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B处理法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A、C处理法(均P0.05)。14d时糖尿病组硼酸处理法TGF-β1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硼酸处理组(P0.01)。结论硼酸的弱酸性能刺激创面TGF-β1活化,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骨形成蛋白7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Adeno-BMP-7)及观察其对转化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MC)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Adeno-BMP 7并转染(M.O.I=100)大鼠肾系膜细胞,48h后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BMP-7蛋白的表达;分空白组.TGF-β1处理组(TGF-β1刺激24h,5ng/ml),Adeno-BMP 7转染组(TGF-β1刺激24h,5ng/ml;Adeno-BMP 7转染M.O.I=100),48h后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α-SMA的表达.结果 Western-blot检测示转染骨形成蛋白7重组腺病毒后的大鼠肾系膜细胞可表达BMP-7蛋白;RT-PCR示Adeno-BMP 7转染组α-SMA表达较TGF-β1处理组明显降低(Adeno-BMP 7转染组α-SMA/GAPDH值0.108,TGF-β1处理组α-SMA/GAPDH值0.112,P<0.05).结论 成功构建Adeno-BMP7,其转染能降低由TGF-β1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α-SM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iumtoxintypeA,BT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物质(substanceP,SP)、β1转移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一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musleactinA,αSMA)的影响及意义。方法12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3kg,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兔耳创面分为BTA注射组(I组)和瘢痕组(S组),每组72个创面。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瘢痕增生情况,统计术后14d时的创面愈合率。术后28d时,同法另取6只兔子的兔耳腹面正常皮肤为空白对照组(C组),收集3组标本。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标本中SP、TGF-β1和α—SMA的mRNA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1)术后14d,Ⅰ组与S组的创面愈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组SP和TGF一β1、α—SMA的mRNA含量较S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C组(P〈0.05);(3)蛋白水平上,3组的α—sMA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组〉Ⅰ组〉C组。结论BTA注射不延迟创面愈合,并减少了兔耳增生瘢痕中SP、TGF-β1和α—SMA的mRNA表达,为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小鼠创面外用冻干鼠表皮生长因于(mEGF)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表达量的变化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于70只BALB/c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作1个1.5 cm×0.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左侧创面设为实验组、右侧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滴加mEGF溶液(5μg/mL)、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1)伤后7、11、16 d各取20只小鼠,评估创面愈合率.(2)伤后1、3、7、11、14、18 d切取创缘组织(每时相点创面数为10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PAR-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PPAR-β mRNA表达量,结果均用积分吸光度(IA)值表示.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创面愈合率:伤后7、11、16 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3、6.05、11.90,P值均小于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早期PPAR-β蛋白主要表达于2组剖面内芽组织Fb以及创缘KC胞核中,创面上皮化后主要表达于新生上皮及其下层Fb中,创面修复后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伤后各时相点PPAR-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15~7.37,P <0.05或P <0.01),其中伤后3d达高峰[IA值为(3.46±1.33)×103],此时对照组IA值为(2.35±1.09) ×103.(3)原位杂交:伤后2组创面PPAR-β 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位为创面Fb及创缘KC胞质,持续至创面上皮化基本完成时,表达量开始下降.实验组创面各时相点PPAR-β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35~6.64,P<0.05或P <0.01),其中伤后3 d达峰值[IA值为(7.3±2.6)×106],此时对照组IA值为(4.5±3.0)×106. 结论 外用mEGF可上调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β表达并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阳消癥方对TGF-β1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LncRNA MEG3的调控作用及对纤维化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对照组、TGF-β1组、TGF-β1+3.5 mg/ml温阳消癥组、TGF-β1+14 mg/ml温阳消癥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及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LncRNA MEG3)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SMA、FN、CTGF蛋白表达。结果:3.5、7、14 mg/ml温阳消癥不影响细胞增殖,35 mg/ml组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中α-SMA、FN、CTGF mRNA、LncRNA MEG3及FN、CTGF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α-SMA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TGF-β1  相似文献   

13.
骨成形蛋白-7在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中骨成形蛋白-7(BMP-7)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部位、动态变化及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组、假手术组和单侧输尿管梗阻组,分别于术后1d、3d、7d、14d处死。采用RT-PCR方法检测BMP-7mRNA、TGF-β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BMP-7、TGF-β1、α-SMA的蛋白定位、表达及其与输尿管梗阻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MP-7mRNA于术后第1天即出现表达下降并随梗阻时间延长递减;而TGF-β1mRNA则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递增(P均<0.05)。BMP-7蛋白在对照组中高度表达,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及肾间质,肾小球内基本无表达。在梗阻组随着肾间质损害的加重,BMP-7蛋白表达呈进行性下降,第14天表达量最弱,几乎没有明显的阳性表达,而TGF-β1、α-SMA蛋白表达则逐渐增加(P均<0.01)。BMP-7与TGF-β1蛋白表达阳性面积成显著负相关(r=-0.875,P<0.05)。BMP-7与α-SMA蛋白表达阳性面积亦成显著负相关(r=-0.843,P<0.05)。结论BMP-7于肾小管间质病变早期即出现表达下调,早于肾间质纤维化的出现,其表达量与肾间质TGF-β1、α-SMA表达负相关且随间质病变进展进行性下降。BMP-7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介导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偎脓长肉法对大鼠皮肤慢性溃疡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Notch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共4组,每组6只。正常组无创面,其他3组大鼠采用“激素干预-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复合因素叠加法制备慢性皮肤溃疡模型,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换药,对照组给予凡士林纱条外敷,治疗组给予生肌象皮膏外敷,每日换药1次,共14 d。于治疗3、7、14 d,分别取各组大鼠溃疡创面肉芽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TGF-β1、Notch1等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应用偎脓长肉法治疗14 d后创面为(0.012±0.004)cm2,基本愈合,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面修复早、中期(3~7 d),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创面组织TGF-β1、VEGF表达水平升高,Notch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疮面修复晚期(14 d),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偎脓长肉法可能通过调节肉芽组织VEGF、Notch1、TGF-β1的表达,起到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疮面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介导TGF-β1发挥促人增生性瘢痕Fb(HSFb)转分化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HSFb,取5份细胞标本分别加入不同浓度TGF-β1(0、2.5、5.0、7.5、10.0 ng/mL),作用48 h后待测.余下标本分为:空白对照组;CTGF刺激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0.0 ng/mL重组人CTGF;TGF-β1刺激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0.0 ng/mL重组人TGF-β1;CTG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转染组,细胞转染CTGF ASODN后,加入培养液;CTGF ASODN转染+TGF-β1刺激组,细胞转染CTGF ASODN后2 h,加人含终浓度10.0 ng/mL重组人TGF-β1的培养液.蛋白质印迹法分析不同浓度TGF-β1刺激对细胞CTGF表达的影响,比较各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α-SMA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TGF-β1浓度为10.0 ng/mL时,CTGF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受刺激的细胞(P<0.05).CTGF刺激组与TGF-β1刺激组α-SM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CTGF ASODN转染组以及CTGF ASODN转染+TGF-β1刺激组α-SM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接近(P>0.05).上述各组细胞α-SMA阳性细胞百分率依次为(10.8±2.8)%、(29.1±4.0)%、(28.7±4.8)%、(10.7±2.3)%、(14.3±2.9)%,统计学分析结果类似于α-SMA表达.结论 CTGF是TGF-β1发挥促人HSFb转分化的重要下游效应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梗阻性肾积水肾间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治疗组(20只)、模型组(20只)、药物对照组(20只)、假手术组(5只).在建模和给药后的第3、7、14、21、28天,每组各随机处死动物4只(假手术组1只).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变肾脏间质纤维化的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Col-Ⅰ)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以上三种蛋白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术后肾间质逐渐出现纤维化改变,并随梗阻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TGF-β1、α-SMA和Col-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亦逐渐升高.第14天,模型组TGF-β1和α-SMA的表达量达到高峰,28 d时各指标的表达均达到最高,TGF-β1、α-SMA和Col-Ⅰ分别为51.84%、72.59%和68.73%.治疗组各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第28天时,三项指标依次为33.84%、32.59%和48.73%,与模型组比较P<0.05.Banff评分显示治疗组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其余两组未见肾间质纤维化改变.结论 IFN-γ具有减轻积水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作用,该作用与其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肌成纤维细胞(MyoF)激活和减少Col-Ⅰ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基底膜(BM)相关基因的表达。 方法 24只SD大鼠造成背部45cm2 深Ⅱ度烫伤, 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A组(伤后3d)、B组(伤后10d)、C组(伤后14d)、D组(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每组6只。伤后3、10、14d取距创缘1cm处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分别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创面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BM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结果 伤后3d,KCs层粘连蛋白γ1、整合素β8基因表达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比值分别为2. 068和2. 200。再上皮化过程中(伤后10、14d)层粘连蛋白受体1、整合素β1基因表达上调,β2、β7表达下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分别为2. 472、2. 658、0. 419和0. 462。Ⅳ胶型原α1、α3基因各组均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为2. 547和2 036。 结论 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整合素β1、层粘连蛋白γ1、层粘连蛋白受体1、Ⅳ型胶原α1、α3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新生皮肤BM的构建和KCs与BM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 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 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 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 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 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 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 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  相似文献   

19.
己酮可可碱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大鼠肾间质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并在体外研究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其对Smad 7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UUO对照组和UUO PTX治疗组.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动物肾组织α-SMA表达.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经TGF-β1及PTX干预后,用蛋白印迹检测α-SMA和Smad 7表达,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肾组织仅血管壁α-SMA免疫染色阳性.UUO对照组第3 d、第7 d、第14 d,α-SMA表达程度分别为(2.90±0.71)%、(8.50±0.97)%、(17.9±2.70)%,PTX治疗组则分别为(2.70±0.62)%、(6.90±0.83)%、(13.8±1.9)%,术后第7 d(P<0.05)、第14 d(P<0.01)两组有统计学差异.TGF-β1(8 ng/ml)刺激HK-2细胞72 h后,α-SMA表达强度为(87.7±7.0)%,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浓度为(2 560.49±95.03) ng/ml;而加入PTX 10、50、100、300、500 μg/ml干预72 h后,α-SMA表达强度(F=174.998,P<0.001)和培养上清中的Ⅰ型胶原(F=460.883,P<0.001)呈浓度依赖性减少.在TGF-β1刺激前24 h、TGF-β1刺激后0 h、12 h、24 h、36 h或48 h后分别加入PTX(500 μg/ml),α-SMA表达强度(F=144.131,P<0.001)和培养上清中的Ⅰ型胶原(F=444.557,P<0.001)则呈时间依赖性减少.TGF-β1刺激的同时,分别加入PTX 10、50、100、300、500 μg/ml干预72 h后,Smad 7表达强度分别为(50.6±3.1)%、(49.4±2.9)%、(48.9±2.5)%、(51.4±1.8)%、(49.5±3.0)%,与阳性对照组(46.9±3.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PTX可减少UUO大鼠肾间质α-SMA表达;(2)在体外,PTX可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该作用与Smad 7表达无关,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纵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结果 光镜及电镜显示:在整个胆管修复过程中炎性渗出期较长,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肌成纤维细胞(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免疫组化:巨噬细胞、TGF-β1、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由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和细胞膜;α-SMA表达于MFB胞浆、平滑肌组织。MΦ、TGF-β1及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①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②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持续存在,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③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