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小鼠人急性白血病模型的方法包括人白血病细胞异种移植、逆转录病毒转导/移植、小鼠转基因、化学诱变、插入诱变等。通过异种移植构建小鼠人急性白血病模型是当前研究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免疫缺陷鼠、预处理及细胞因子、细胞接种、模型评估及模型应用方面,介绍异种移植构建小鼠人急性白血病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免疫分型结果,提高对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及CD5增高的ETP ALL(near ETP AL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于本院诊治的初诊成人T-ALL患者的免疫分型结果,根据CD5、CD1a、CD8及髓/干(My/S)抗原的表达情况,将其分为ETP,near ETP及非ETP(non-ETP)3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免疫分型特点及临床基本资料。结果:3组间年龄、白细胞数和血小板计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ETP组及near ETP组均主要见于pro T及pre T,non-ETP组主要见于皮质T及成熟T。3组间My/S,CD1a,CD8及CD5阳性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non-ETP组CD4及CD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ETP组及near-ETP组(P<0.01)。near-ETP组CD56阳性率(50%)显著高于ETP组(16.7%)及non-ETP组(0%)(P<0.01)。结论:根据CD5、CD1a、CD8及髓/干(My/S)抗原的表达情况,可以将T-ALL分为ETP、near ETP及non-ETP 3组,3组间免疫分型及临床基本资料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造血干细胞的免疫缺陷小鼠移植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多种免疫缺陷动物被用于人造血干/祖细胞的检测。理想的免疫缺陷动物应具有完整的免疫缺陷,能高效的移植人造血干/祖细胞,又有足够长的寿命能适于观察。通过介绍Nude、SCID、Nod/SCID,NOD/SCID-β-2m^null等一系列免疫缺陷小鼠的遗传及免疫学特点及其在造血干细胞研究中的贡献。本文综述了小鼠移植模型的发展,评价了免疫缺陷移植模型在造血干细胞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小鼠移植模型的新进展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RNA编辑酶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在小鼠白血病发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采用Notch1过表达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模型,在发病不同阶段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发病晚期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5.2+GFP+白血病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DAR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白血病组小鼠骨髓细胞均表达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mRNA;Notch1过表达导致的小鼠白血病发展过程中2种同工型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同;随着白血病的发展,P110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P150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移植后的第14天降至对照组的1/4。分选后的CD45.2+GFP+白血病细胞高表达P110而低表达P150。结论 :ADAR1的亚型P110和P150mRNA在小鼠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提示二者介导的RNA编辑可能在白血病发展中发挥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鼠是白血病研究中最重要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综述了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研究进展,以及白血病小鼠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绝对数量,了解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66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49例、急性B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例、急性 T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例)及30例健康人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其绝对值进行检测。结果初诊 AL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及 B-ALLCD3+ T 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而 T-ALLCD3+ T 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CD4+ T 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ALLCD4+ T 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T-ALLD4+ T 淋巴细胞则明显减低(P <0.05);AMLCD8+ T 淋巴细胞明显增高(P <0.05),B-ALL 及 T-ALL 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ALL 及 AMLCD4+/CD8+的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B-ALL 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AML、B-ALL 及 T-ALLCD3+ T 淋巴细胞和 CD4+ T 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CD8+ T 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 T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的表达有所差异,不能全面反映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状态;急性白血病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混乱,主要表现在 T 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量的减少,检测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的同时应检测 T 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才更有助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以T淋巴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大约50%~70%的T-ALL患者可检出核型异常,细胞遗传学的改变已成为T-ALL最重要的诊断指标.近年来,随着荧光原位杂交(FIS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以及cDNA芯片等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认识到T-ALL患者的预后与染色体易位、缺失、基因突变等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密切相关并取得一定进展.现将有关T-ALL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的研究,以了解AML患者在不同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18例不同状态下初诊AML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和IFNγ-PE、IL4-PE荧光单克隆体胞内染色,最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胞内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胞内IL-4分泌水平与成人外周血细胞无显著差异。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初诊AML患者(P〈0、05).但与健康成人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量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P〈0、05).而IL-4的量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和初诊AML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p〈0.05)。结论:处于不同状态下的AML患者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是,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Th1/Tcl细胞反应低下,Th2/Tc2细胞反应与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无差异;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T细胞Thl反应虽然仍低下,但Tcl反应明显增强,与健康成人无差异;复发的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h2/Tc2样反应较Thl/Tcl样反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分析我国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利用4色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95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表明:①T-ALL患者以年轻男性(<30岁)为主,发病时常伴有外周血高WBC和髓外浸润;发病时年龄<30岁的患者CR1率明显高于≥30岁的患者(p=0.049);②据WHO(2008)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本组患者Pro-T-ALL占31.0%,Pre-T-ALL占35.6%,皮质T-ALL占26.4%,髓质T-ALL占6.9%;CD34在Pre-T-ALL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Pro-T-ALL(p=0.001);Pre-T-ALL的CR1率显著高于Pro-T-ALL(p=0.001);不成熟T-ALL(包括Pro-T-ALL和Pre-T-ALL)的CR1率显著低于成熟T-ALL(皮质-T-ALL和髓质T-ALL)(p=0.029);③髓系抗原CD13、CD33在与T-ALL亚型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面存在差异。66.7%的CD13+患者属于Pre-T-ALL,而大多数CD33+患者归为Pro-T-ALL;CD13+与CD13-患者的CR1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CD33+患者的CR1率显著低于CD33-组(p=0.001);④以≥20%为阳性界线,CD117在本组T-ALL的表达率高达26.7%,且阳性患者集中分布(95.0%)于Pro-T-ALL和Pre-T-ALL中;⑤CD34-患者的CD117表达较均一,73.2%患者CD117表达水平<10%;而CD34+组中CD117的表达不一,CD117表达水平<10%、10%-20%、>20%的患者分别占44.2%、17.3%、38.5%,与CD34-组相比,CD117表达水平<10%、>20%的患者在CD34+组中的比例均较高,两组差别显著(p值分别为0.006和0.019)。结论:T-ALL的抗原表达情况与疾病的免疫分型、亚型判断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利用流式细胞术有助于发现在T-ALL临床及生物学研究方面有潜在价值的免疫标记。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是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的独立亚型之一,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临床上表现为高度侵袭性,患者长期预后较差。ETP-ALL起源于早期胸腺祖细胞(ETP),基因突变谱不同于典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ETP-ALL患者对常规一线诱导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对支架蛋白ARRB1的转录调节及其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 GL3-ARRB1-luc、p CDNA3.1-SP1及其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ARRB1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结合;利用慢病毒感染构建SP1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JK-SP1,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SP1与ARRB1表达的关系;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SP1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细胞活性氧含量的作用。构建NCG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探讨SP1对白血病小鼠成模能力的影响。结果:p GL3-ARRB1-luc、p CDNA3.1-SP1质粒共转入HEK293T细胞后,虫荧光素高表达(P<0.001);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稳定细胞株JK-SP1中ARRB1 m RNA水平、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1)。进一步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JK-SP1细胞凋亡比例更高(x=22.78%),细胞周期多阻滞于G1期(63.00%),活性氧含量增加。体内实验证明,尾静脉输注JK-SP1细胞的NCG小鼠生存时间更长(平均3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D8+T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淋巴细胞、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细胞的CXCL9、CXCL3 m RNA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西达本胺处理的淋巴细胞、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结果:西达本胺上调Jurkat细胞系CXCL9的m RNA表达,上调水平呈剂量依赖(r=0.950),西达本胺5μmol/L组的CXCL9 m RNA表达是无处理组的164倍。西达本胺上调淋巴细胞CXCL9的m RNA表达,上调水平明显低于同浓度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系。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可以上调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结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西达本胺可能通过上调肿瘤细胞CXCL9的表达,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XCL9的浓度,导致CD8+T细胞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马酸二甲酯(DMF)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DMF处理Jurkat细胞24 h,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i67+的Jurkat细胞比例和绝对计数;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MF处理24 h之后,Ju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候选的抑癌基因fhit基因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小鼠急性胸腺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辐射致癌的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应用γ射线体外诱发的小鼠急性胸腺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动物模型:33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辐照组和对照组,辐照组中病理证实出现急性胸腺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者为癌变组,未出现任何肿瘤者为非癌变组;对照组为正常BALB/c小鼠,未经γ射线照射,与辐照组同步喂养。分离各组动物胸腺细胞,分别抽提其总RNA。采用巢式RT—PER方法及PE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均未出现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癌变组18例样本中有9例(50%)出现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非癌变组8例样本中有4例(50%)出现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1个或1个以上的fhit外显子。结论辐照组中癌变组与未癌变组均有50%样品出现fhit基因异常转录本的表达,而在对照组中均未出现异常转录本,而异常转录本分子量均小于正常转录本,提示辐射可引起fhit基因的缺失,而该基因的缺失可能与辐射致癌的发生有关,且可能参与辐射致癌的早期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免疫球蛋白(Ig)重链框架区几肽体外诱导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细胞毒T细胞应答。方法 合成Ig重链可变区第1家族框架区3~11位置上的九肽QLVQSGAEV(IgHV13-11),进行T2细胞结合实验。IgHV13-11负荷抗原呈递细胞(APC),体外刺激HLA-A*0201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每周1次,共3次:HLA-A*0201/IgHV13-11四聚体监测培养细胞中IgHV1-311特异性CD8^ T细胞的增殖。对B-ALL初治患儿的7个IgHV基凶家族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测序,选IgHV1和IgHV3家族单等位基冈功能性重排克隆,并鉴定其HLA-A*0201位点。MTT比色法分析IgHV13-11,特异性CD8^ T细胞对HLA-A*0201^ IgHV1和IgHV3家族B-ALL细胞克隆的杀伤活性。结果 IgHV13-11可上调HLA-A*0201分子在T2细胞表面的表达1.63倍、HLA-A*0201*正常PBMNC中IgHV13-11特异性CD8^ T细胞的频率由2轮刺激后1.64%增至3轮刺激后82.57%。IgHV13-11特异性CD8^ T细胞在效靶细胞比(E:T)20:1时对IgHV1家族B-ALL细胞的杀伤率为18.24%,是IgHV3家族B-ALL细胞的1.8倍(P=0.01)。结论 体外诱导的Ig重链框架区九肽特异性CD8*T细胞可杀伤表达该肽的B-ALL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来了解初发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结合细胞遗传学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白血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细胞免疲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17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T细胞亚群,以CD4/CD8<1为比例倒置;常规染色体核型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分析有元核型异常.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有118例(68.6%)出现CD4/CD8比例倒置,CD4/CD8平均表达率在患者组为0.99±0.6,在对照组为1.9±0.5,两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5);根据遗传学特征将急非淋(ANLL)和急淋(ALL)分成3组: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较差组,CD4/CD8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中等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629),预后良好组和预后较差组,以及预后中等组和预后较差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P=0.005);CD4/cD8比值在不同年龄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591).结论 CD4/cD8比例倒置直接导致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机体的肿瘤免疫效应.细胞遗传学检查被认为是AL重要的预后相关指标,伴染色体核型高度异质性的患者免疫监视功能更为低下,该类患者肿瘤细胞更易适脱免疫监视而加速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如能充分了解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功能,以进一步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积极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类预后不良的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T-ALL的发生与Notch1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密切相关。Hes-1基因是Notch1的靶基因,被激活后通过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抑癌基因p53表达阻止细胞凋亡,诱导TALL发生。白藜芦醇(Res)是一种具有化学防癌作用的多酚类植物抗生素。Res对T-ALL Molt-4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但Res是否通过Notch1通路发挥作用及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Notch1信号通路与T-ALL的发生、治疗以及Notch1信号通路与白藜芦醇抗T-ALL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