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难题仍然是手术范围的选择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而吲哚菁绿作为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剂,利用其实时荧光成像技术可显示组织器官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区域淋巴结显影,精准定位病灶范围,在外科手术中优势显著,已广泛应用于眼科、乳腺外科等临床科室。近年来在甲状腺外科也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就吲哚菁绿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吲哚菁绿和近红外成像技术使胸导管显影,以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06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行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35例患者,术前均超声引导下注射吲哚菁绿至双侧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术中利用近红外成像技术使胸导管显影,避免术中胸导管损伤,若发现有胸导管损伤,则预防性行胸导管结扎手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乳糜胸发生情况、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5例患者术中胸导管均成功被识别,术中发现胸导管损伤2例,均预防性行胸导管结扎,无术后乳糜胸发生,无注射相关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为(6.01±1.59)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3.11±4.25)d,其他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利用吲哚菁绿和近红外成像技术使胸导管显影,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术后乳糜胸,术中可高选择性地行胸导管结扎,避免过度地预防性结扎胸导管,有利于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围绕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成像系统和临床转化评价开展探索,为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FDA批准的吲哚菁绿(ICG)评价近红外成像在复杂创面伤情评估中的价值,应用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具有肿瘤靶向特性的近红外染料IR-780评价其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淋巴结成像中的意义.通过对IR-780的动物体内成像实验对...  相似文献   

4.
胸部外科临床工作中,肺结节、肺段及亚肺段的准确解剖定位、前哨淋巴结定位、吻合口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医生。应用造影剂吲哚菁绿的实时荧光造影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显影技术,已被运用到多个临床领域,可用来判断组织血流灌注、淋巴回流情况,但并未被胸外科医生完全认识。本文就胸外科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回顾了近年来此技术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吲哚菁绿实时荧光技术来判断血运、淋巴结示踪、胸导管显影、肺段界限判断等的优势和可靠性,展示出此技术在胸外科广泛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进行微创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5.0岁(43~72岁),所有患者均为肺小结节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评估结节位置、靶肺段肺结构、段间平面,术中靶肺段动脉及支气管离断后,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采用荧光腔镜确定靶肺段边界,并用电凝标记,观察荧光显影起始时间、荧光有效对比时间、荧光持续时间及段间平面确定时间。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进行了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靶肺段段间平面。注射吲哚菁绿后,荧光显影起始时间为14 s(10~17 s),荧光有效对比时间为87 s(75~100 s),荧光持续时间为240 s(190~280 s),段间平面确定时间为46 s(37~54 s),沿标记线处理段间平面后肺组织无明显漏气,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持续性漏气。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能够有效辅助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段间平面的确定,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包含近红外荧光显像功能的胸外科手术系统已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清晰、实时、便捷地显像分布有特定显影剂的各类组织器官。吲哚菁绿作为极少数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近红外荧光显影剂,是目前实现术中近红外荧光显像的最佳选择。胸外科手术过程涉及人体的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以及气体交换系统。因此,既往研究依据不同临床需求,通过控制吲哚菁绿不同的给药时间、剂量以及方式实现了胸外科各类型手术对目标结构进行精准显像的目的。作者以吲哚菁绿不同给药方式为分类方法,对胸外科各类型手术的近红外荧光显像应用及进展进行论述,为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胸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标准。准确定位前哨淋巴结对分期、预后及治疗至关重要。该研究将利妥昔单抗与荧光示踪剂吲哚菁绿偶联,制备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确定最佳偶联比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安全限度及定位性能进行研究。方法:直接偶联法制备新型前哨淋巴结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双层析快速薄层层析-硅胶层析纸法测定标记率,非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新型示踪剂中单抗分子完整性和免疫活性,按中华药典要求检测新型示踪剂的安全限度及在小鼠体内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性能。结果:新型示踪剂中利妥昔单抗分子完整且保持了单抗的免疫活性,利妥昔单抗大分子上吲哚菁绿的标记率为100%,新型示踪剂为无菌、无致热原的溶液且局部注射不会产生危害。利妥昔单抗与吲哚菁绿质量比例为4∶1、6∶1偶联形成的新型示踪剂,前哨淋巴结显像效果最佳。前哨淋巴结定位与核素法一致。结论: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偶联的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的制备工艺简单且无放射性危害,其中单抗的分子完整性和免疫活性无破坏,为无菌、无致热原、无急性毒性的示踪剂,能够用于前哨淋巴结显像。  相似文献   

8.
外科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核心手段, 淋巴结清扫为食管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纵隔和腹部淋巴结清扫。2017年,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发布了《食管癌根治术胸部淋巴结清扫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 然而, 至今仍然缺乏有关腹部淋巴结清扫的中国专家共识。因此,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基于最新的临床指南、共识和相关证据, 组织行业内专家, 经过反复论证, 制定了食管癌根治术腹部淋巴结清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共识主要针对腹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入路、清扫范围、质量控制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旨在为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食管癌根治术腹部淋巴结清扫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是乳腺癌重要的预后指标,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已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成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明确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标准方法,目前指南推荐蓝染法联合核素法作为标准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示踪方法。示踪剂的选择是进行乳腺癌SLNB研究的关键环节,理想的SLN示踪剂应具备可视性、靶向性及可重复性,同时需要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操作便捷、价格低廉和不良反应轻等特点。当前示踪剂大致可分为可视类示踪剂和造影类示踪剂,前者包括菁染料如亚甲蓝,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悬浮液,示踪用米托蒽醌等;后者包括核素,荧光示踪剂如吲哚菁绿,磁性示踪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超声造影剂如六氟化硫微泡等。以上示踪剂均有一定局限性,如亚甲蓝缺乏靶向性,吲哚菁绿的荧光穿透组织厚度低,核素具有放射性污染等。为此,许多研究围绕乳腺癌SLN新型示踪剂的研发及改良进行。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是利用光声效应成像的新型影像技术,生物内源性生色基团或外源性造影剂吸收脉冲光引起局部热弹性膨胀,随后向外辐射超声波,由于不同组织成分的光吸收系数不同,超声换能器可以检测到不同强度的超声波,分析处理后可形成生物组织光能吸收差异分布图,即成像,具有光学成像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高穿透力的优势。PAI技术通过光声造影剂及其偶联基团可对标记组织进行形态显像及功能评估,光声造影剂通过改变生物组织局部的声学和光学特性,来提高PAI分辨率和对比度,从而增强PAI的成像效果并获取一定的光声信息。SLN示踪剂中小分子近红外染料、金属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均在PAI领域中广泛应用,是一种乳腺癌SLN新型示踪方法,可避免放射性损伤。本文对PAI及其造影剂在乳腺癌SLNB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探讨以小分子近红外染料、贵金属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为代表的光声造影剂作为乳腺癌SLN示踪剂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技术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肿瘤定位及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26例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2例患者在ICG标记近红外荧光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观察组),64例行常规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评估对比术前ICG标记与术中内镜定位的效果;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与检获情况。结果:T1~2期观察组患者术中标本测量近端切缘距离(4.92±1.65)cm与对照组(4.76±1.66)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T3~4期观察组患者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1.09±6.19)枚,高于对照组(8.89±4.35)枚(P=0.049);观察组破损淋巴结检出数量(0.74±0.46)枚少于对照组(1.27±1.22)枚(P=0.009)。结论:T1~2期胃癌患者行术前ICG标记可精准判断肿瘤边界,其肿瘤定位效果与术中胃镜相当,全腹腔镜手术时可指导选择合适的切除线。ICG在T3~4期胃癌的淋巴导航作用可指导术中更精细、完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增加淋巴结清扫数量,减少术中淋巴结的破损。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已成为临床腋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处理模式,并对疾病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该研究将吲哚菁绿和利妥昔单抗进行偶联作为新型示踪剂,采用小鼠后肢引流作为动物模型,模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探索其定位效应。方法:小鼠后肢脚背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示踪剂,应用荧光脉管系统成像仪连续观测腘窝淋巴结(作为前哨淋巴结)至3 h,探索最佳注射剂量和显像时间。注射最佳剂量的示踪剂,观察至24 h,探索其持续定位效应。结果: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前哨淋巴结开始显像与达到最佳显像的时间均逐渐缩短,次级及第3级淋巴结显像率逐渐升高。新型示踪剂的最佳注射剂量为0.12μg(吲哚菁绿的含量),达最佳显像时间约为34 min。观察至24 h,前哨淋巴结显像率维持在100%,次级及第3级淋巴结显像率由6 h的0%和0%上升至20%和10%。结论: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能清晰定位前哨淋巴结且6 h内无次级淋巴结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5~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外科住院行术前检查提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104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均为52例),分别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试验组)或者核素联合亚甲蓝(对照组)作为淋巴示踪剂对患者进行SLNB,术中根据冰冻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种方法在乳腺癌SLNB中检出率的差别。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两组患者间前哨淋巴结(SLN)和转移性SLN检出率及检出数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试验组52例患者中,皮肤淋巴管荧光显影者49例(94.2%,49/52),SLN荧光显影者52例(100%,52/52),SLN检出率为100%(52/52),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为96.2%(50/52)。试验组转移性SLN检出率为32.7%(17/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8/52)(χ~2=4.27,P=0.039)。试验组共检出SLN190枚,中位数为3(2~4)枚,对照组共检出SLN 158枚,中位数为2(1~4)枚,两组患者SLN检出数目相似(Z=-1.58,P=0.113)。试验组共检出转移性SLN 26枚,中位数为0(0~1)枚,而对照组共检出转移性SLN 9枚,中位数为0(0~0)枚,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32)。结论在乳腺癌SLNB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法示踪,其SLN检出率与核素联合亚甲蓝双标法相当,且能提高转移性SLN的检出率,并可协助术者精准定位SLN的位置,降低手术难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8例食管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8例中124例发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9.62%(131/208)清扫淋巴结2651个,其中430个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6.22%(430/2651),并讨论了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中上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彻底清扫各组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早期宫颈癌手术中采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示踪已经成为NCCN和FIGO指南推荐的方法之一,对于FIGO分期(2009)ⅠA1期合并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以及ⅠA2期、ⅠB1期中肿瘤直径小于2 cm的患者,适用SLN示踪;染色剂和锝99联合示踪是标准的选择,而吲哚菁绿可取得与联合示踪同样的效果。研究发现多数的SLN位于髂血管区域,但是非常规区域也时有淋巴结显影,需引起重视。而SLN示踪中,双侧淋巴结显影和病理超分期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就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在早期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208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8例食管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8例中124例发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9.62%清扫淋巴结2651个,其中430个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6.22%,并讨论了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盼盼  王永胜 《中国癌症杂志》2016,26(12):1031-1036
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成为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处理模式,关于活检示踪剂的研究成为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示踪剂包括蓝染料、核素及二者的结合,但这两种示踪剂存在的某些不足导致发达国家仅有60%的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国仅占约5%,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少。近年来,各种新型示踪剂的研究层出不穷,如吲哚菁绿、使用微气泡的对比增强超声和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等。该文回顾了这三种物质的特性及作为示踪剂的相关研究,这些新型示踪技术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实验以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微小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术前经CT检查,术中使用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肿物进行识别、界定和导航,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率,分析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87例患者共119个病灶,术前CT检查发现88个病灶,术中通过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发现103个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均未发现但切开肝脏后暴露发现16个病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较CT检查能发现更多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与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发现的肿瘤平均深度和平均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16个病灶为全荧光型,23例环形荧光,34例高分化原发性肝癌,31例低分化原发性肝癌。87例患者随访18个月,其中11例患者术后复发,所有患者均为单个肿瘤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8.93±2.44)个月,复发患者肿瘤距离肝脏表面平均深度为(2.35±0.51)cm,平均大小为(1.61±0.74)cm,所有患者均未进行二次手术,采用以外科治疗的综合治疗。结论: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微小肝脏肿瘤的识别率高,病灶显示清晰,在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胸段食管癌100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2000年3月--2001年6月,采用右后胸、颈、腹三切口施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100例。结果:医院内无手术死亡。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54%,颈、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1%、34%、26%,颈淋巴吉转移率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在颈淋巴结转移中,双侧颈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明显于锁骨上区淋巴结。结论:①胸段食管癌易发生纵隔、颈部、腹腔淋巴结转移;②胸段食管癌浸润早期即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③颈淋巴结清扫对胸段食管癌术后准确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圆圆  杨帆  郑莹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10):944-948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精准淋巴结切除提供了选择,极具应用前景,但仍有部分问题和争议亟待解决,如SLN检测在高危患者中的标准临床应用规范、SLN最佳算法、评估SLN的最佳方式、低体积转移的临床意义,均值得探究。目前子宫颈注射吲哚菁绿为最常用的示踪方法,病理学超分期可提高对低体积转移的检出率,但病理学超分期操作流程、应用指征及低体积转移的临床管理需进一步规范。此外,高危型子宫内膜癌并非SLN检测的绝对禁忌证,但此类患者行SLN检测的标准临床应用规范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就近年来子宫内膜癌SLN检测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结示踪剂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行腔镜食管癌切除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术前2 h胃镜下注射纳米炭淋巴结示踪剂;对照组不给示踪剂,对比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黑染率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5 mm淋巴结及其转移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和平均最小淋巴结直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黑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明显高于非黑染者(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米炭示踪剂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有助于淋巴检出、缩短检出时间、提高转移淋巴结检出度,以及小淋巴结的检出,降低术中喉返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