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薛娟娟  路蔚  夏晓爽  李新 《天津医药》2020,48(4):284-288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 2017年 1月—2019年 1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122例 AIS患者,溶栓后 3个月 时应用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0~2分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比较 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 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评价 RDW对 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122例患者中转归良好 69例(56.6%),转归不良 53例 (43.4%),转归不良组合并高血压史、卒中史、心脏病史、房颤史的比例以及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RDW值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 FBG、入院高 NIHSS评分以及 RDW水平升高是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以 RDW为变量对 转归不良预测效能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 0.754(95%CI:0.665~0.843),RDW预测 AIS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截断值为 13.15%,敏感度为62.3%,特异度为84.1%。结论 高RDW水平是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DW 对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亚型与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以收集发病4.5h内给予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根据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记录溶栓后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d时病死率。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两组在卒中亚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4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亚型与溶栓预后无关(P=0.608,OR为0.605,95%CI为0.089~4.123),也与症状性颅内出血无关(P=0.267,OR为0.974,95%CI为0.929~1.020)。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型的卒中患者在90d内溶栓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987,P=0.763,P=0.578)。结论卒中亚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3.
黄敏  陈科宇  杨雪梅 《天津医药》2020,48(9):862-865
摘要:目的 探讨颈-脑动脉僵硬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6例患者,根据出院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53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73例)。应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定患者的颈-脑动脉脉搏波速度(ccPWV),对比2组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及脑卒中类型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cPWV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危险因素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ccPWV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ccPWV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最佳临界值为6.79 m/s,敏感度为83.84%,特异度为76.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NIHSS评分≥6分(OR=6.588,95%CI:2.197~15.342)、ccPWV≥6.79 m/s(OR=2.638,95%CI:1.367~5.647)、高血压(OR=2.146,95%CI:1.079~3.254)、糖尿病(OR=2.014,95%CI:1.403~5.341)、冠心病(OR=5.349,95%CI:3.246~18.298)及年龄≥70岁(OR=2.341,95%CI:1.579~6.241)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cPWV≥6.79 m/s可能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行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154例,根据NIHSS评分改善值(ΔNIHS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18例(ΔNIHSS≥2)和预后欠佳组36例(ΔNIHSS<2),收集2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高发因素、发病时间、DNT、溶栓前NIHSS评分、血常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清D-二聚体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溶栓前NIHSS评分对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欠佳组患者年龄、房颤人数占比、血清D-二聚体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小板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的血压变异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开展研究。对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尤其是在溶栓治疗后每间隔1 h进行一次血压测定。血压变异评估包含标准差、连续变异度。连续变异度为相邻血压差值平方的均值平方根。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将其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因素。结果 62例患者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10例,发生率为16.13%。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病史、SBPmax、SBPsd、SBPsv、DBPmax、DBPsd、DBPsv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Logistics回归多因素显示:静脉溶栓24 h后SBPmax、SBPsd、SBPsv、DBPmax、DBPsd是影响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变异性表现较大,临床中很容易发生24 h神经功能恶化,临床中应当提高对神经功能的关注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82例经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NIHSS评分降低≥4分,25例)和神经功能无改善组(NIHSS评分降低<4分或者增加,57例),并应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影响溶栓早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82例患者平均(63.29±9.82)岁,溶栓前NIHSS平均分为(12.46±7.51)分,发病到用药时间平均(170.48±62.41)min。单因素分析中,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和无改善两组高血压例数(9例vs.36例,P=0.031)、糖尿病例数(1例vs.18例,P=0.022)、发病到溶栓时间[(145.20±7.81)min vs.(183.30±8.23)min,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证实只有糖尿病(P=0.044,OR=8.736)和发病到溶栓时间(P=0.038,OR=1.01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发病时间长的患者静脉溶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21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定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及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V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VCI发生率为41.78%。年龄、教育程度、饮酒、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高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NIHS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发生VCI有关(P〈0.05),应激性高血糖与无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VCI有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OR=2.394,95%CI:1.546~5.261)、高血压(OR=2.185,95%CI:1.413~4.898)、同型半胱氨酸(OR=1.768,95%CI:1.176~3.651)及超敏C反应蛋白(OR=1.964,95%CI:1.164~3.968)是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应激性高血糖是无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9,95%CI:1.282~3.287,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VCI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急性期检测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VCI的发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发生VCI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古春青  张运克  杨广华  武继涛 《天津医药》2021,49(12):1282-1286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 纳入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IS患者156例,根据是否 出现END将其分为END组36例和非END组120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急性IS患者FAR与 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急性IS 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 结果 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率为23.08%。END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血糖、白细胞计数、血清纤 维蛋白原(FIB)水平及FAR均明显高于非END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非END组(P<0.05)。IS患 者 FAR 与溶栓前 NIHSS 评分呈正相关(P<0.05)。FAR 预测 IS 患者 rt-PA 静脉溶栓后 END 的曲线下面积为 0.806 (0.710~0.902),高于ALB[0.609(0.494~0.724)]和FIB[0.639(0.524~0.754)],但低于溶栓前NIHSS评分[0.963(0.931~ 0.994),P<0.05]。FAR和溶栓前NIHSS评分升高是影响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FAR升高与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有关,可预测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陈娜  杨海华  吴海威  范琳琳 《河北医药》2023,(14):2100-2105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于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其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109)和无效组(n=221);同时根据溶栓后90 d的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n=76)和预后良好组(n=254)。收集和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无效及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330例患者资料,其中早期有效221例(66.97%);无效109例(33.03%)。330例患者48 h内神经功能持续性恶化26例(7.88%),2例血小板减少(0.61%);无颅内出血、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过敏等并发症。330例患者中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为0~1分为254例(76.97%);mRS评分>1分为76例(23.03%)。无效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长于有效组,高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动脉溶栓(动脉溶栓组)和22例经静脉溶栓(静脉溶栓组)的病例资料,分析2组的临床预后及出血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2组溶栓前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6±5.22)vs(16.34±6.57),t=0.44];90 d后,静脉溶栓组的预后不良比例高于动脉溶栓组(72.7%vs 39.1%,χ2=5.14,P<0.05);2组出血及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后循环脑梗死中,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远期恢复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552例。入选患者按照0.9 mg/kg剂量标准,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进行头部MRA检查,采用TICI血管再通分级标准判断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情况。其中根据溶栓后24 h MR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再通组(188例),血管未通组(364例)。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判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神经功能的预后评价,采用改良Rankin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2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症状性颅内出血(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再通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和预后良好率均高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管再通组患者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有6例患者出现了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通组及血管未通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的患者较未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临床预后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淋巴细胞比值(MPVLR)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AIS患者341例,根据发病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 198例)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 14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淋巴细胞(LYM)、血小板计数(PLT)、MPV、MPVLR及PLT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AIS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MPV、MPVLR、PLR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LYM、PLT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6,95%CI:1.004~1.049)、入院NIHSS评分(OR=1.112,95%CI:1.057~1.170)、MPVLR(OR=3.415,95%CI:2.187~5.332)是AIS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MPVLR对AIS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LYM、PLT、MPV和PLR,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6、0.676、0.646、0.659、0.703),MPVLR的最佳预测临界值为6.5。以6.5为临界值,高MPVLR组(≥6.5,174例)与低MPVLR组(<6.5,167例)相比,年龄、入院NIHSS评分、MPV、PLR较高,LYM、PLT较低(均P<0.05)。结论 外周血MPVLR或可作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ADL)分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时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溶栓再通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巴塞尔指数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巴塞尔指数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P 0.05);观察者冠脉再通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0.05);且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 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显著,可提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短溶栓再通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某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症状分别纳入发生组(n=21)和未发生组(n=45)。收集所有纳入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在患者信息对比分析之上进一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BMI、发病至入院时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类型、饮酒史、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过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其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移动卒中单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55例),应用移动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为观察组,使用传统溶栓模式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各时间节点:入院/上车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CT检查完成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呼叫120至静脉溶栓时间,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转归良好(mRS评分0~2分)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上车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CT检查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和呼叫120至静脉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7、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脉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16.
尹航  张佩兰 《河北医药》2015,(7):997-999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十七病区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344例,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 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分为<3 h组( n =152),3~4….5 h组( n =104),4.6~6 h组( n =88),分别观察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3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发病后90 d对3组患者进行改良Rankin评分,<3 h组152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100例(65.7%),预后不良者52例(34.2%),死亡0例(0%);3~4.5 h组104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24例(23.1%),预后不良者80例(76.9%),死亡4例(3.8%);4.6~6 h组88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28例(31.8%),预后不良60例(68.2%),死亡4例(4.5%)。3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近期治疗效果及远期效果均随OTT延长而降低,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时间窗内OTT越短,患者获益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并分析END的不良预后。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33例作为研究样本,回顾性统计分析入选样本中END发生率,将发生END的归为END组(18例),将未发生END的归为非END组(115例),并回顾性对比各组一般资料,将有差异项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END形成原因,计算、分析END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据此提出预防END及不良预后的针对性建议。结果 入选患者中END发生例数为18例,发生率为13.53%。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责任大血管狭窄闭塞、入液量方面对比有差异(P <0.05),将上述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除高血压外,上述情况均是引起END的影响因素。结论 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约有13.53%的患者易发生END,且不良预后症状是导致患者治疗效果认同度偏低及就诊满意度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基层医院相关医学从业者应对END及其不良预后的预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神经科医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序贯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99)和联合组(n=103),对照组于患者发病6 h内应用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用药剂量为2.0×104 U/kg,总剂量不超过1.5×106 U,配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30 min内持续静脉泵入完毕,后续仅给于基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静脉溶栓24 h后序贯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配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4 d。两组患者均在尿激酶溶栓24 h后查头颅CT排除出血转化,给予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危险因素等基础性治疗。评估治疗后7、14、90 d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90 d mRS评分以及治疗14 d脑出血及症状性脑出血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14、90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较对照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出血率、症状性出血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HISS评分≤7分(OR=0.177,95% CI 0.084~0.370,P<0.05)、发病至溶栓时间≤270 min(OR=0.342,95% CI 0.149~0.785,P<0.05)、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OR=0.288,95% CI 0.143~0.580,P<0.05)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 尿激酶溶栓后序贯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并促进远期神经功能康复、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唐山地区气象因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36例AIS患者,发病后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0~2分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413例,转归不良组223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入院当天的气象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转归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女性比例、卒中史比例、入院收缩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肺炎比例、白细胞(WBC)、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入院当天的日温差、日平均风速和日最大风速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而转归不良组患者的白蛋白(AL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以及入院当天的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均低于转归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入院高NIHSS评分、入院当日较大的日温差、较高的日最大风速是AIS患者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日温差、日最大风速与AIS患者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后检测D-二聚体表达评估早期神经功能与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依据溶栓前与溶栓治疗5 d后的NIHSS评分差值(ΔNIHSS)分组,神经功能改善良好(ΔNIHSS≥4分)的47例作为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不良(ΔNIHSS<4分)13例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开展D-二聚体水平检测,分析该指标与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入院时间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而溶栓治疗5 d后,研究组的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与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3个月后,52例未发生预后不良,8例发生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3.33%,预后不良者的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预后不良者,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