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巨大动脉瘤载瘤动脉球囊闭塞及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并对球囊闭塞载瘤动脉近段以及联合颅内外血管搭术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对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治疗的21例巨大动脉瘤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载瘤动脉闭塞试验(BOD阳性,首先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再行血管球囊闭塞。结果 21例巨大动脉瘤病例中,单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7例,联合颅内外搭桥4例。术后随访17例,6个月动脉瘤内血栓形成,2例动脉瘤缩小;2例3年后动脉瘤消失,2例颈内外动脉搭桥术随访3~4年,血管造影示吻合口通畅。结论对直接手术和填塞难以治愈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载瘤动脉球囊闭塞以及联合颅内外搭桥术是一种有效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可脱性球囊闭塞治疗132例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用可脱性球囊治疗132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闭塞动脉瘤瘤体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不可夹闭的动脉瘤126例。结果:本组病人无一例死亡。栓塞治疗后急性期仅有两例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出现偏瘫,经用扩血管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基本恢复。其余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对95例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进行了6个月~11年(平均4.7年)的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某些不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是较低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脱性球囊或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治疗特殊部位无法手术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全面了解前循环、后循环后,选用载瘤动脉+瘤内、单纯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或GDC瘤内闭塞巨大动脉瘤,其中,GDC瘤内闭塞巨大动脉瘤,保留载瘤动脉1例,载瘤动脉+瘤内球囊闭塞2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球囊闭塞1例。结果4例病人栓塞后一周复查,GDC和球囊均无移位,球囊无破裂,无球瓣效应(ball-valve effect)发生;一个月随诊观察均无缺血、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发症,远期效果待观。结论对于部分特殊部位、手术风险及难度大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可考虑行GDC直接瘤内或可脱球囊瘤内+载瘤动脉闭塞,或单纯载瘤动脉闭塞等方法治疗,治疗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方法、结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病人29例。动脉瘤直径15~25mm15例,〉25mm14例。22例为真性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4例;行GDC栓塞12例,支架辅助GDC栓塞3例,GDC栓塞加Onyx栓塞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5例,在术前进行Matas训练过程中载瘤动脉自行闭塞1例。7例为假性动脉瘤.采用球囊加GDC栓塞载瘤动脉1例,覆膜支架置人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5例。本组行1次栓塞27例,2次栓塞1例。结果临床治愈23例,好转5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存活28例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行DSA复查9例,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7例,复发2例(为80%栓塞病人),其中1例改行手术夹闭治疗,1例临床观察。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独或联合采用GDC、Onyx、微支架、覆膜支架及球囊等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大动脉瘤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载瘤动脉闭塞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技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采用可脱性球囊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其中29例第1枚球囊同时闭塞了动脉瘤口。栓塞效果根据术中DSA的影像表现分为优、良、中和差4级。术后影像随访采取DSA与,^99Tc^m-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疗效优26例,良6例;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0.3%。全组术中并发脑缺血和脑梗死5例,及时发现经处理后恢复正常,术后并发脑缺血和脑梗死6例。术中及术后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99Tc^m-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载瘤动脉闭塞术后脑缺血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明显高于DSA,两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安全可靠,但该疗法有可能导致脑缺血及其他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99Tc^m-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4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33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5例行动脉瘤栓塞术,2例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闭塞载瘤动脉。结果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死亡3例,动脉瘤栓塞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人临床状况良好。临床随访28例,状况均良好;CT随访18例,示8例动脉瘤缩小或消失;造影随访15例.示9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瘤体缩小,2例载瘤动脉再通,1例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手术罔难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颅内特殊部位无法手术动脉瘤的可行性,对其适应证、闭塞基础条件、疗效与并发症预防作进一步认识。方法 通过脑血管造影,全面了解前循环、后循环及作相应载瘤动脉闭塞试验后,全部行载瘤动脉永久闭塞。结果 9例病人栓塞后一周复查,球囊无破裂、移位,闭塞满意。1个月随访检查无缺血,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原有症状不同程度好转,其中5例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见原有动脉瘤已消失。结论 对部分特殊颅内动脉瘤由于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者或宽颈动脉瘤不宜栓塞无法手术者,选择行载瘤动脉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介绍颅内巨大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手术方法。方法:(1)切除动脉瘤壁,重建载瘤动脉。(2)应用窗式成角动脉瘤夹重建载瘤动脉。(3)颈内动脉慢性结扎,动脉瘤孤立术。结果:3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18例(包括7例海绵窦段),中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术后优良者26例(81%),本组无一例死亡,术后病残率6例(19%)。随访6~24月,全部病例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动脉瘤切除和载瘤动脉重建是手术治疗巨大动脉瘤有效的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颅内特殊部位无法手术动脉瘤的可行性,对其适应证、闭塞基础条件、疗效与并发症预防作进一步认识。方法通过脑血管造影,全面了解前循环、后循环及作相应载瘤动脉闭塞试验后,全部行载瘤动脉永久闭塞。结果9例病人栓塞后一周复查,球囊无破裂、移位,闭塞满意。1个月随访检查无缺血,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原有症状不同程度好转,其中5例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见原有动脉瘤已消失。结论对部分特殊颅内动脉瘤由于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者或宽颈动脉瘤不宜栓塞无法手术者,选择行载瘤动脉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1例(共611个)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病例资料,以动脉瘤破裂作为最后评定指标,分为破裂组(341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270个动脉瘤),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两组之间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载瘤动脉近端与动脉瘤长轴夹角(IA)、瘤体长与瘤颈宽之比(AR)、瘤体最大径与载瘤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动脉面积之比(S1/S2)、存在子瘤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1.7 mm(OR=2.318,95%CI=1.381-3.893,P=0.001)、存在子瘤(OR=12.512,95%CI=7.827-20.002,P〈0.001)、S1/S2〉2.1(OR=2.460,95%CI=1.408-4.300,P=0.002)为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IA、AR、SR、S1/S2、存在子瘤是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应用弹簧圈进行瘤腔内栓塞和27例应用载瘤动脉闭塞方法治疗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2例瘤腔内栓塞动脉瘤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例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半年后随访动脉瘤再通。球囊闭塞载瘤动脉的患者1例出现迟发缺血性症状;1例吻合支开放,3个月后患者出血死亡;其余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是否进行瘤囊内弹簧圈栓塞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后产生对侧新生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国内献中首次报道1例床突旁动脉瘤(AN)病人在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后5年出现对侧后交通AN并破裂。方法 行急诊手术夹闭该新生动脉瘤。结果 病人仍死于严重的颅内高压。回顾献共发现29例35个因颈动脉闭塞术后出现的新生AN,主要位于前、后交通动脉。结论 颈动脉闭塞后对侧血流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导致AN的原因,对大型AN应尽量采用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如闭塞载瘤动脉,应进行长期的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国14个临床中心采用PED治疗的33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33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37个PED。33例完成临床随访,30例(36个动脉瘤)完成影像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6±6.3)个月;动脉瘤完全或近全闭塞30个(83.3%,30/36);相对于单纯PED治疗组(71.4%),PED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闭塞率更高(100%;P=0.031);预后不良(m RS评分>2分)3例(9.1%),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30例(9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33),术前规律服用双抗药物3 d以上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律服用双抗药物的病人(P=0.033)。结论 MCA动脉瘤可以采用PED治疗,疗效较满意。对于直径大、形态不规则的MCA动脉瘤,可使用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以获得更高的闭塞率。术前、术后应规范应用双抗药物以减少缺血、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大、巨大动脉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大、巨大型动脉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用可脱性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近端载瘤动脉治疗27例颅内大、巨大动脉瘤。结果血管内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颅内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大、巨大型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颅内外血管重建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附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颅内外血管重建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颅内外血管重建技术治疗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经验。行颈外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5例,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3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2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手术1例。搭桥手术后行动脉瘤孤立术5例,载瘤动脉近心端阻断术6例。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或3D-CTA显示吻合血管通畅9例,急性闭塞1例,慢性闭塞1例;动脉瘤不显影10例,动脉瘤接受对侧椎动脉供血而需行进一步介入栓塞治疗1例。术后随访6~67个月,平均40.6个月;1例移植血管慢性闭塞病人在术后第50个月死亡,余10例病人临床表现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再出血。结论颅内外血管重建结合载瘤动脉近心端阻断或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动脉瘤夹闭前后行MDU监测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并评价术中MDU的监测作用.结果 术中MDU监测提示:载瘤动脉闭塞3例,载瘤动脉狭窄6例,调整动脉瘤夹或局部应用罂粟碱湿敷后,MDU监测均恢复正常;其他病人MDU监测均正常.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随访3~26个月,术中MDU监测正常,但术后出现栓子脱落至脑梗死1例;其他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术中MDU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无并发症等优点,能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3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15个,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个,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个,载瘤动脉闭塞治疗3个。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22个,大部栓塞7个,载瘤动脉闭塞后不显影3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严重血管痉挛1例。随访1~72个月,恢复良好25例,轻残1例,重残1例,死亡3例。结论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选择介入技术及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地探讨应用高顺应性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方法回顾分析3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颈/体≥0.7或瘤颈宽≥4mm,6例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应用高顺应性HyperForm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其他27例宽颈动脉瘤应用HyperGlide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33例应用高顺应性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例,25例完全填塞,5例次全填塞(≥90%),3例不全填塞(<90%);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血管痉挛,23例影像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保持通畅其他10例临床随访,9例症状好转,1例死亡。结论在填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选择合适的高顺应性球囊,可使部分颅内宽颈动脉瘤得到致密稳定的填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和探讨脑血管造影和载瘤动脉闭塞在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上的作用及特点。方法6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根据其脑血管造影的特点采取血管内介入方法[可脱式球囊和(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近端53例、闭塞载瘤动脉两端后孤立动脉瘤7例;其中23例闭塞前先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结果出院时Rankin评分分级: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7例中轻残3例,合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组23例中死亡1例、重残2例。1-6年的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结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