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面愈合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其中血管生成被认为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 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可以加速创面愈合。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被证明可产生与干细胞疗法相当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且具有低抗原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关于细胞外囊泡促创面愈合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被认为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该文主要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在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中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 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外囊泡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 其中男12例、女3例, 年龄42~65岁, 2型糖尿病病史5~19年。患者创面均合并局部骨骼、肌肉或肌腱缺损或外露, 创面均于Ⅰ期清创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覆盖+Ⅱ期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穿支皮瓣+肌瓣)或单纯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 拆除骨水泥并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9.0 cm×5.0 cm~20.0 cm×7.0 cm, 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5.0 cm~22.0 cm×7.0 cm, 肌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8.0 cm×4.0 cm。组织瓣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 观察组织瓣质地、外形, 双侧肢体有无新发溃疡, 患者行走能力。结果Ⅱ期术后随访8~21个月, 供区均愈合良好, 仅残留线性瘢痕;14例患者组织瓣完全成活, 1例患者在Ⅱ期术后3周出现皮瓣部分坏死, 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末次随访时, 组织瓣质地...  相似文献   

3.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其主要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加速创面愈合。中国科学家对生长因子的基础、临床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 研发的生长因子系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及慢性难愈合溃疡的治疗。该文从免疫、神经、脂肪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生长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前沿进展, 并提出了该研究团队对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且临床预后较差,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逐渐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非编码RNA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RNA, 可调控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糖尿病创面的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3种常见非编码RNA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诊断价值、治疗潜力进行了综述, 从基因层面和分子水平上为糖尿病创面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 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 以及调控免疫代谢的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的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 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股骨头骨折常见于高能量损伤, 其中压缩性骨折更为少见, 常用骨折分型中较少提及。报告1例急性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病例。患者骑电动车撞击花坛致伤, 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就诊。经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右侧髋关节前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急诊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再采用外科脱位技术(即Ganz入路), 取股骨头下非负重区骨软骨块移植至塌陷负重区, 应用全螺纹无头钉埋头固定;另取自体髂骨重建非负重供区。术中成功获得股骨头解剖结构复位;术后3个月X线片示股骨头光滑、移植骨软骨块固定良好;术后8个月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逐步由部分负重增至全部负重, 髋关节无明显疼痛;术后24个月X线片示股骨头骨折复位固定良好, CT示股骨头无坏死、囊性变, 患者髋关节被动、主动活动良好, 负重行走无疼痛。对髋关节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患者, 尽早关节复位、非负重区骨软骨移植可恢复股骨头负重区的解剖结构, 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 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创面修复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高度协调又相互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而实现生长因子有效递送和功能持续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 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潜力, 生物材料对生长因子的有效递送也日益受到关注。基于此, 该文介绍了相关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并重点讨论了生物材料递送生长因子加速创面愈合的最新进展, 以期为临床上创面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创面修复异常所导致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及瘢痕严重损害了患者身体健康, 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且目前缺乏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脂肪干细胞(ASC)作为一种拥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已经被多项体内、体外研究证实可以通过促上皮化、促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机制促进创面愈合。ASC及其衍生物已被用于治疗由烧伤、糖尿病和放射性损伤等导致的难愈性创面并取得良好效果, 且其成为创面修复新材料的潜力也得到了证实。该文就ASC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并对其研究方向与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一种小鼠颈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 并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皮瓣移植排斥规律。方法选择MHC不相符的近交系BALB/c小鼠(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作为供体, 以C57bl/6小鼠为受体, 将小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包括同基因移植组:C57bl/6→C57bl/6;急性排斥组:BALB/c→C57bl/6不用药;免疫抑制剂组:BALB/c→C57bl/6联合输注3 mg/(kg·d)雷帕霉素。供体腹股沟皮瓣以小鼠股动静脉为蒂, 获取皮瓣后, 将血管穿过套管, 并将内膜翻折出并固定;受体区域选择小鼠颈部, 在颈部去除皮肤, 舌下腺等结构后暴露颈动脉和颈外静脉, 利用血管套管技术, 将皮瓣股动脉与颈动脉相接, 将皮瓣股静脉与颈外静脉相接。观察皮瓣存活, 病理染色检查血管通畅情况, 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 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法来比较。结果供体皮瓣获取时间为(43±3) min, 总手术时间为(91±7) min, 皮瓣整体缺血时间(73±2) min。同基因移植组皮瓣均获得长期存活, 急性排斥组皮瓣在术后10 d左右均发生了排斥;免疫抑制组皮瓣中...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溃疡患病人数逐年递增, 糖尿病足溃疡难愈合, 给国家及个人带来巨大负担。如何加速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成为研究的重点, 但目前其难愈合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 各机制之间关联性不高, 因此其临床标准化和精准化诊疗仍面临若干挑战。该文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进展, 围绕慢性炎症、细菌生物膜形成、高氧化应激、生长因子抑制、微循环障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等导致糖尿病足溃疡难愈合的具体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经典药物, 在大多数瘢痕疙瘩的联合治疗中均有应用。然而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率低、治疗后存在瘢痕疙瘩复发等,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 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效果的因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基于此, 该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和影响其疗效的因素, 探讨了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的方式, 旨在为改进糖皮质激素相关诊疗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游离皮瓣已被成功用于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修复, 可降低截肢率, 维持患者正常步态,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 采用游离皮瓣修复DFU仍面临许多挑战, 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总结了游离皮瓣修复DFU的患者选择、术前注意事项、皮瓣类型、血管吻合方式、临床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曲妥珠单抗获批上市, 开启了我国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新纪元。20年来, 中国乳腺癌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治疗经历了单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双靶向药物和抗HER2联合抗体-药物偶联物等阶段;抗HER2靶向治疗格局的变化, 不断改变着HER2阳性乃至HER2低表达患者的治疗模式, 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20年来, 中国学者从参与国际临床试验、完成进口产品注册研究, 到结合中国临床实际, 开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丰富了HER2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证据, 形成了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治疗体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和《靶向HER2乳腺癌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 更是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创面愈合是一个被精准调控的复杂过程, 包含了炎症、抗炎、再生等多个阶段。由于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可以在具有差异化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若未能适时表达特定功能, 将会影响组织的愈合功能并导致组织病理性愈合。因此, 了解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功能并进行针对性调控, 对促进创伤组织的愈合再生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阐述了创面内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发挥的不同功能及其基本机制, 并强调了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噬细胞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创面愈合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血管新生、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组织重塑等。Wnt信号通路可分为经典通路和非经典通路, 其中Wnt经典通路又称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其在细胞分化、迁移和组织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炎症因子、生长因子等都参与该通路的上游调控。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激活在皮肤创面的发生、发展、再生、修复及相关治疗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并总结了其对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血管新生、毛囊再生和皮肤纤维化等创面愈合重要过程的影响以及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基于血管化机制的骨不连类器官芯片, 并探讨无菌性骨不连发生机制。方法设计半开放微流控芯片, 实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BMSC)、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fetal lung fibroblast 1, HFL1)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共培养, 建立三维器官芯片体系。设置HFL1与HUVEC不同比例与BMSC共培养, 分为对照组(HFL1∶HUVEC=1∶1)、纤维化组(HFL1∶HUVEC=3∶1)与血管化组(HFL1∶HUVEC=1∶3)。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茜素红(alizarin red)染色观察BMSC成骨分化情况, qPCR分析成骨标志基因SP7、RUNX2、ALPL、BGLAP及血管化相关基因KDR、VWF转录情况, Western blot检测成骨标志蛋白RUNX2和ALP表达水平。结果 BMSC、HFL1和HUVEC共培养体系中BMSC正常生...  相似文献   

17.
自体脂肪移植是将大腿、腹部、臀部等处的脂肪植入到有缺陷的部位, 改善受区形态的一种手术方法。脂肪组织内含脂肪细胞、脂肪干细胞、内皮细胞、壁细胞、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等。其中, 脂肪干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生长因子, 可促进组织再生、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脂肪血管基质成分是脂肪组织分离得到脂肪干细胞过程中的产物, 是包含2%~10%脂肪干细胞的混合细胞群。脂肪干细胞或血管基质成分辅助自体脂肪移植又称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可增加脂肪存活率。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在皮肤年轻化、瘢痕修复、硬皮病治疗、伤口愈合、毛发生长等方面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8.
慢性创面因其长期难愈的特性、严重不良的预后, 给患者及其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近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慢性创面中存在并影响创面愈合。该文通过回顾慢性创面中细胞衰老的特征, 讨论细胞衰老与慢性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 并总结当前一系列抗衰老策略, 引出将细胞衰老作为潜在靶点治疗慢性创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的女性住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 剔除随访脱落患儿后, 侧腹部组纳入28例、下腹部组纳入29例, 年龄分别为5(3, 8)、5(3, 7)岁。对下腹部组患儿20(12, 26)cm2创面采用于腹下区横行皮纹处切取的(24±10)cm2全厚皮片修复, 侧腹部组患儿23(16, 32)cm2创面采用于脐平面以下至腹股沟以上的侧腹部区切取的(24±9)cm2全厚皮片修复, 供区切口均行连续皮内缝合。术后供受区均行-10.64~-6.65 kPa持续负压治疗, 术后7 d开始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治疗供区。记录供区使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情况、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拆线时间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 采用自行设计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术后1、6个月, 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区瘢痕情况并计算2...  相似文献   

20.
胰腺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丢失率相对较高, 这部分受者可再次进入胰腺移植等待名单, 行胰腺再移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胰腺移植科对2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胰腺切除患者成功实施了胰腺再移植, 使受者成功脱离胰岛素, 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移植肾功能也较前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