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方法将887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62例和观察组4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1例,对照组发生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有效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早期预防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外常用的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的评价指标及应用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Rogers风险评估模型、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Greenfield风险评估工具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提出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中,风险评估是重要的辅助措施,也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和预警的第一步。国内学者应结合我国人种、体质、遗传基因、疾病类型等特点开发符合国情的风险评估工具,以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发病率以及与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蛋白C活性及含量,明确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发病率;调查患者的获得性易栓因素,了解与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相关性。结果:在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有11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长期卧床、制动和创伤这两种因素可能是诱导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获得性因素。结论: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在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可能占有较高的比例,防止各种类型的创伤和避免长时间制动是预防此类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分级护理对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228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13例,干预组1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评估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实施...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常发生于下肢深静脉或髂股段近端静脉, 血栓形成后脱落可引起肺栓塞, DVT与肺栓塞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没有任何治疗的30 d内有相当高的死亡风险, DVT为3%, 肺栓塞为31%。因此, DVT的防治越来越受重视。本刊于2012年发布了"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 2013年发布了"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2021年更是发布了"中国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 以上共识与指南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DVT的发生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骨折部位及类型不同, DVT的发生率也不同。近年来,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红会医院张堃教授研究团队针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列研究, 本期特邀请张堃教授撰写了"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时间、部位规律研究及药物防治效果评价"一文, 重点阐述了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时间与部位规律、药物防治效果评价, 其结论不仅可为创伤骨科医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预防DVT...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胸外术后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发生率日渐增多,且误诊率和漏诊率高,针对科室大多数病人为恶性肿瘤及高龄患者,术后由于病情、监护、管道等多种因素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易于发生DVT的特点,在呼吸科易群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了医护一体化的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管理体系。该体系采用Caprini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表,通过对人院患者的准确评估,筛查高危病人,根据评估结果建立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措施及记录表,并在病人床头牌设置警示标识,实施分级预防管理。对于非高危病人,采取普通预防措施,并根据病情发展确定是否进行再次评估;对于高危病人,根据科室制定的《静脉血栓栓塞症评估及管理规范》进行术后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7.
正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病率高、发生后果严重,对此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显得愈发重要。恰当的预防手段有赖于对VTE的风险作出准确的评估。目前已有许多机构及学者研究出多种风险评估模型,这些模型均是纳入了一些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手术或病人自身相关的因素。本文就一些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医院获得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医院获得性肺栓塞,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威胁患者健康的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高龄、肥胖、VTE家族史、严重创伤、骨盆/髋关节/长骨骨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卒中、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脏衰竭、严重肺部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严重炎性疾病、易栓症、VTE病史制动、手术、血管有创性操作、固定肢具、放/化疗、雌激素替代治疗、重症监护等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重视风险评估, 早期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 可降低患者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现阶段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防治及预后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静脉血栓栓塞症对于老年人来说是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生率较高,但老年人对其预防重视程度不够,其临床表现无年轻人明显。对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各种检查手段各有其优缺点,治疗以抗凝为主,但需注意出血风险。结论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高,诊断措施多样,需要分类对待,治疗过程中的利弊尤其需要注意,加强其专门的研究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是住院患者可预防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目前, VTE的预防方法包括基础预防、机械预防及药物预防[2], 其中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是VTE的主要机械预防方式之一。随着各级医院对VTE预防工作的重视, 如何规范使用IPC进行VTE的科学预防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我国VTE防治医疗和护理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 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形成专家共识, 旨在为IPC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的8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将其分为血栓组(n=23)和对照组(n=59)。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栓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吸烟程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化疗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C反应蛋白水平>5 mg/L、重度吸烟(>20包/年)、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接受化疗均是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吸烟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化疗情况均是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应密切关注患者上述指标,及时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据此进行适当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时最紧迫的目标是预防肺栓塞、降低死亡率,其次是局限血栓范围、减轻症状、预防复发性静脉血栓事件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应该即刻开始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使用或逐渐过渡到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维持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复发,但存在出血的风险,因而应根据静脉血栓复发和出血的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时限的临床抉择。例如无诱因的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的静脉血栓复发风险较高。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出血风险较高的病例选择短期抗凝治疗;对无诱因的静脉血栓复发病例或有确认长期存在危险因素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如癌症、抗凝血酶缺乏等,选择长期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联合术前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2-11—2023-02手术治疗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38例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指导,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联合术前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术后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等级、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7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术后住院期间存在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患者经过预防性抗凝治疗后未出现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观察组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期间静脉血栓风险等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联合术前功能锻炼能够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等级,同时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有利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总结国外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分为团体风险和个人风险评估,前者是将患者从总体上进行风险分类,后者是通过风险评分方法来确定个人的风险。其中,个人风险评估根据包括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JFK医学中心血栓评估表、Caprini血栓评估表、Padua预测评分表、RAP评分法,分析各个量表的优劣,认为Padua预测评分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国内护理人员用于评估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评估工具;RAP评分法仍存在争议,需做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提出在借鉴国际上对VTE风险评估量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人群的特点,研制适宜我国人群的VTE风险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5.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规范预防率是2022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癌症患者VT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癌症患者, 然而国内尚缺乏针对胸部恶性肿瘤围手术期VTE预防的指南。中国胸外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组牵头组织相关专家, 采用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方法进行循证评估, 并采用内容导向式的章节结构撰写本指南, 旨在提高胸外科医师对胸部恶性肿瘤围手术期VTE预防与管理的全面认知, 进一步规范胸外科VTE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前期构建的骨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方案,开展骨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化分级预防的循证实践。 方法制订相应的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根据基线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选取343例患者进行效果验证,试验组进行循证实践,对照组为常规预防。 结果根据循证方案,选择5条指标(血栓风险评估、出血风险评估、分级预防、弹力袜穿戴、护理记录)作为审查依据。循证实践后,试验组患者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住院期间2.45% vs. 2.78%;出院后1个月1.23% vs. 2.22%;出院后3个月1.23% vs. 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前患者血栓预防知识得分试验组(78.79±8.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6.05±7.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士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危险因素与好发部位、临床表现、风险评估、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维度)得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士对审查条目的执行率由循证实践前的36.92%、20% 、67.69%、58.46%、66.15%上升至100%、82.2%、100%、100%、9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基于证据的循证实践方案的转化可帮助减少患者症状性血栓发生,提高护士和患者认知水平,促进临床依从性,规范护理行为。  相似文献   

17.
综述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风险评估、指南应用、药物管理、诊断及复发评估,为进一步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18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及最新的循证证据,在2012版"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相似文献   

19.
综述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中的研究进展。建议静脉血栓栓塞症诊疗模式逐渐向医护共同决策的分级护理模式转变,健全信息化风险预警系统,提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遗传性易栓症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有关遗传性易栓症的文献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易栓症的遗传性危险因素存在着种族差异。白种人以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突变及凝血酶原G20120A突变为主要遗传易感因素;中国人群则以蛋白C系统异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主。多个遗传性危险因素的联合存在增加了首发和复发静脉血栓的风险。结论进一步探索遗传性危险因素与易栓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