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脂氧素A4(LXA4)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NF-κB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Ⅰ:取生长状态良好的小鼠BV2小胶质细胞,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对照组(C组)、LXA4组、LPS组和LPS+LXA4组(LL1组)。实验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胶质细胞分为2组(n=30):LPS+LXA4组(LL2组)、LPS+LXA4+SIRT1抑制剂EX527组(LLE组)。C组正常培养;LXA4组和LPS组分别加入LXA4(终浓度100 nmol/L)、LPS(终浓度100 ng/ml)孵育24 h;LL1组和LL2组于LPS处理前1 h加入LXA4(终浓度100 nmol/L), 其余处理方法同LPS组;LLE组于LXA4处理前30 min加入EX527(终浓度为5 μmol/L), 其余处理方法同LL2组。采用qRT-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32、精氨酸酶1(Arg-1)、CD206以及IL-1β、IL-6、TNF-α和IL-10的mRNA表达, 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1β、I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内毒素(LPS)诱导中性粒细胞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志愿者6名,年龄20~35岁,各采集外周静脉血样50 ml,加入20 U/ml肝素抗凝,分离提纯中性粒细胞,制备细胞悬液,然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6皿:对照组(C组)不给予任何药物,置于37℃、5%CO_2培养箱中培养12 h;异丙酚脂质溶剂intralipid组(I组)、异丙酚组(P组)和LPS组(L组):分别加入intralipid(终浓度为5 μg/ml)、异丙酚(终浓度为5 μg/ml)或LPS(终浓度为1μg/ml),置于37℃、5%CO_2培养箱中孵育12 h;intralipid+LPS组(IL组)和异丙酚+LPS组(PL组)先分别加入intralipid(终浓度为5 μg/ml)或异丙酚(终浓度为5 μg/ml)后,置于37℃、5%CO_2培养箱中孵育20 min,然后加入LPS(终浓度为1μg/ml),置于37℃、5%CO_2培养箱孵育12 h.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膜TLR2和TLR4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GR检测中性粒细胞膜TLR2 mRNA和TLR4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TNF-α和IL-8的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I组和P组TLB2和TLR4的表达、1NF-α和IL-8L-8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IL组TLR2和TLR4的表达上调,L组TNF-α和IL-8L-8的浓度升高,IL组IL-8浓度升高(P<0.05);与L组比较,IL组TLR2和TLR4的表达、TNF-α和IL-8L-8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组TLR2和TLR4的表达下调,TNF-α和IL-8L-8的浓度降低(P<0.05).各组TLR2 mRNA和TLR4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可下调LPS诱导的中性粒细胞TLR2和TLR4的表达,从而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氟碳化合物(PFC)对脂多糖(LPS)诱导体外培养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将36份中性粒细胞(每份均由200 ml健康成年人全血中提取而得)置于每孔预先放人1.5ml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的细胞培养板内进行原代培养,调节中性粒细胞数为1×108/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8个孔。LPS组(培养液中LPS的终浓度为10μg/ml)和PFC组(培养液中LPS的终浓度为10μml/37℃培养5 min后加入PFC 450μl)。以LPS刺激后第3、8、20小时为研究时点,分别测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和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灰度值。结果PFC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低于LPS组(P<0.01),NF-κB活化灰度值也低于LPS组(P<0.01);两组LPS刺激后第3小时的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和NF-κB活化灰度值也低于第8、20小时,而LPS刺激后第8、20小时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FC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F-κB的活化来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3):265-268
目的评价电刺激对LPS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对照组(C组)、LPS组和LPS+电刺激组(LE组)。C组常规培养24 h, LPS组和LE组加入浓度为100 ng/ml的LPS培养基孵育24 h, LE组于LPS孵育前给予100 mV/mm的直流电刺激4 h。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TNF-α和IL-1β浓度;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3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细胞CD32和iNOS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 LPS组和LE组上清液TNF-α和IL-1β浓度升高, 细胞CD32和iNOS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LPS组相比, LE组上清液TNF-α和IL-1β浓度降低, 细胞CD32和iNOS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电刺激可抑制LPS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 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 30 4体外共培养模型 ,研究内毒素对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 方法 将ECV 30 4细胞接种培养 ,待细胞接近融合 ,加入 2× 10 6/ml即时分离纯化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按不同的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于 4、8、12、2 4h测定细胞上清中TNFα及IL 6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不同浓度的LPS刺激内皮细胞TNFα产生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 1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在 4h其TNFα水平明显上升 ,10 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其TNFα水平逐渐上升 ,8h后比较明显 (P <0 .0 5 ) ,12、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对于单纯内毒素刺激ECV 30 4细胞 ,随着LPS浓度的增加 ,IL 6生成明显增加。 1μg/mlLPS刺激ECV 30 4IL 6自 4h后即明显上升 ,8、12h一直维持在高水平 ,直到 2 4h才明显回落。对于共培养的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单纯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无明显变化 ,而较低浓度10 0n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与 1μg/mlLPS刺激ECV 30 4相当 ,2 4h仍维持在高水平。 1μg/ml及 10 μg/ml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藁本内酯(LIG)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成功的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成四组,对照组(C组)、LPS组、LIG组、BAY组。C组未加入任何药物刺激细胞;LPS组加入浓度为1μg/ml的LPS刺激细胞6h;LIG组用浓度为50μM的LIG预孵育细胞30min后,再加入LPS刺激6h;BAY组用浓度为20μM的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BAY11-7082预孵育细胞30min后,再加入LPS刺激6h。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IL-6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NF-κB p65的表达。结果与LPS组比较,C、LIG和BAY组IL-1β、TNF-α、IL-6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LPS组比较,C、LIG组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藁本内酯可通过抑制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NF-κB的活化来抑制LPS诱导的促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乳杆菌源性细胞外囊泡(Lac-EVs)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取生长状态较好的小鼠BV2小胶质细胞,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LPS组(L组)和LPS+Lac-EVs组(L+E组)。C组正常培养;L组LPS(终浓度1 μg/ml)孵育24 h;L+E组于LPS处理后24 h加入Lac-EVs(终浓度2.5 μg/ml)孵育24 h。随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86和CD206的表达。取L组和L+E组细胞沉淀, 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两组差异表达蛋白。对鉴定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对载脂蛋白1(Apoa1)和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it2)两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结果与C组相比, L组CD86表达上调, CD206表达下调(P<0.05);与L组相比, L+E组CD86表达下调, CD206表达上调(P<0.05)。采用蛋白质组学法筛选出125个差异表达蛋白(FC=2.0, P<0.05), 其中66个蛋白表达上调,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血小板在脂多糖(LPS)激活中性粒细胞致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C3H/HeN小鼠,6~8周龄,雌雄不拘,体重18~25 g,原代培养PMVEC,采用二次离心法分离血小板,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中性粒细胞.取2~5代的PMVEC,以105个/ml密度接种于12孔(lml/孔)或6孔(2 ml/孔)培养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31):LPS组、血小板组(P组)、中性粒细胞组(N组)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组(PN组).4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μg/ml的LPS,P组和N组分别加入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PN组加入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终浓度分别为5× 107个/ml和5×105个/ml.分别于孵育1、6、12、18和24h时每组取1孔,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和活化情况;于孵育24h时每组取1孔,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分别于孵育1、6、12、18和24h时取6孔,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内皮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及活化率.结果与LPS组比较,N组和P组内皮细胞形态、数量均无明显改变,而PN组活化的内皮细胞增加,活细胞数量减少;与LPS组比较,PN组LPS孵育6~24h时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LPS孵育1~24h时细胞活化率升高,P组和N组LPS孵育6、12 h时细胞活化率升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或P组比较,PN组LPS孵育6~24h时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活化率升高(P<0.05).结论 血小板在LPS激活中性粒细胞致小鼠PMVEC损伤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 (ATL)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PF级BALB/C小鼠30只,体重25~30 g,10~ 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0):对照组(NS组)气管内滴定生理盐水(LPS溶媒)1.5 ml/kg,1h后尾静脉注射50%无水乙醇(ATL溶媒)0.1 ml; LPS组气管内滴定LPS 3 mg/kg,1h后尾静脉注射50%无水乙醇0.1 ml; ATL组气管内滴定LPS 3 mg/kg,1h后尾静脉注射ATL 0.2 mg/kg.气管内滴定药物后24h处死,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总细胞数、多形核粒细胞比例、单个核细胞比例及其总蛋白、TNF-α、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0的浓度;取肺组织,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磷酸化水平,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与NS组比较,LPS组和ATL组肺损伤评分、BALF中总细胞数、多形核粒细胞比例、TNF-α、IL-6、MCP-1浓度升高,单个核粒细胞比例降低,LPS组BALF中IL-10浓度降低,总蛋白浓度、肺组织MPO活性、p38 MAPK、JNK、ERK1/2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ATL组BALF中总蛋白、IL-10浓度、肺组织MPO活性、p38 MAPK、JNK、ERK1/2的磷酸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比较,ATL组肺损伤评分、BALF中总细胞数、多形核粒细胞比例和总蛋白、TNF-α、IL-6、MCP-1浓度降低,单个核粒细胞比例和IL-10浓度升高,肺组织MPO活性、p38MAPK和JNK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ERK1/2的磷酸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L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与抑制p38 MAPK和JN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氯胺酮对成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2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级,麻醉前从每位受试者肘静脉抽取血样20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每份血样分离出的PBMCs随机分为3组(n=20):氯胺酮不同终浓度组(K1组和K2组终浓度分别为2.5、25.0 μg/ml),正常对照组(C组)加入等容量0.9%NaC1.24h后分别加入植物血凝素刺激,继续孵育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L-4、IL-6、IL- 10、干扰素-γ(IFN-γ)和TNF-α的浓度;采用四色荧光流式细胞技术(CD3+ CD8- IFN-γ+标识Thl细胞,CD3+ CD8- IL-4+标识TH2细胞)测定Thl及Th2细胞亚群比例,并计算二者比值(Th1/Th2).结果 C组、K1组和K2组Th1及Th2细胞亚群比例、Th1/Th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L-4、IL-6、IL-10、IFN-γ和TNF-α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镇静浓度和麻醉浓度的氯胺酮在体外环境下对成人Th细胞分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间充质转分化的影响及其对Traf6/TAK1信号通路活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并将其分为正常组、LPS诱导组(100 ng/mL)、LPS+萝卜硫素低剂量组(10μmol/L)、LPS+萝卜硫素中剂量组(20μmol/L)、LPS+萝卜硫素高剂量组(40μmol/L)。培养12、24、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6、IL-1β及TNF-α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cadherin、α-SMA、Traf6、TAK1及p-TAK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LPS诱导组相对于正常组HK-2细胞增殖能力、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蛋白(α-SMA、Traf6及p-TAK1)表达量均升高,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然而不同浓度萝卜硫素处理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炎症因子分泌量、蛋白(α-SMA、Traf6及p-TAK1)表达量均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表现一定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萝卜硫素能够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增殖能力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发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变的纤维化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raf6/TAK1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酸酯(PMA)、细菌内毒素(LPS)、干扰素-γ(IFN-γ)刺激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 建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模型。TAM模型与肾癌细胞(ACHN、786-O细胞)在体外共培养,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AM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TAM上清和TAM上清联合IL-6中和抗体托珠单抗处理后肾癌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癌细胞与TAM和TAM联合托珠单抗共培养后乳酸脱氢酶A(LDHA)的表达。使用TAM上清液培养LDHA基因过表达及干扰的肾癌细胞(ACHN、786-O细胞),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并计算相对增殖率。结果 80 ng/ml PMA联合20 ng/ml LPS、20 ng/ml IFN-γ可诱导THP-1细胞分化成TAM, 其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表达率为(36.2 ± 4.5)%。将TAM与ACHN细胞共培养, ELISA检测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用Toll样受体关键蛋白转录水平抑制剂髓细胞样分化标记物(myeloid differentiation marker 88,MyD88)siRNA,制备半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型和致耐受功能。方法 取BALB/c小鼠骨髓接种、培养,加入浓度为10ng/ml的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培养至第8d将DC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于培养过程中不加其它任何物质;LPS组:加入终浓度为1μg/ml的LPS;实验组:加入MyD88 siRNA4h后,再加入1μg/ml的LP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DC的表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初次和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实验检测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并观察术后鼠移植心存活时间。结果 空白对照组DC表型为CD11c^+、CD25、CD40^low、CD80^low、CD86^low和MHC-Ⅱ^low未成熟表型DC,再经LPS刺激后成为成熟表型DC;而实验组DC表型为CD11c^+、CD25^-、CD40^mid、CD80^low、CD86^low和MHC-Ⅱ^mid。半成熟表型,其IL-10/IL-12比率明显增高;可诱导同种异型T细胞无反应性,并能延长移植心存活时间。结论 MyD88siRNA转染结合LPS刺激可使未成熟DC进一步分化为一种半成熟DC,较未成熟DC拥有更稳定有效的致耐受特性。  相似文献   

14.
NBD多肽对小鼠树突状细胞成熟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NBD多肽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骨髓源性DC,分为对照组、LPS组及NBD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LPS组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mg/L的LPS,NBD组于加入NBD50txmol/ml,4h后给予1mg/LLPS刺激,继续培养3d。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表面CD80、CD86及MHC-11分子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D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7(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blot检测DC核因子-kB(NF-KB)的表达。结果LPS可促进DC高表达CD80、CD86及MHC-11分子,促进Th1型细胞因子释放、NF-KB高表达并易位于核内,并诱导T细胞增殖,NBD多肽可阻断LPS的这些效应。结论NBD多肽可抑制DC成熟,增强同种未成熟DC的免疫耐受诱导作用,为进一步研究DC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丹酚酸B(Sal B)对脓毒症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炎症反应的影响及circACTA2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实验:健康雄性C57BL/6小鼠81只, 6~8周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7):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Sal B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脓毒症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 Sal B组腹腔注射Sal B 7 mg/kg, 1次/d, 连续2 d。每组随机取20只小鼠用于造模后7 d内测定SBP、DBP、MAP、全血乳酸(Lac)浓度, 记录生存情况。造模后48 h时每组随机取7只小鼠, 取动脉血管组织,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IL-1β表达, 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qRT-PCR法测定IL-1β、TNF-α、IL-6及其mRNA的表达, 采用qRT-PCR法测定circACTA2的表达。细胞实验:小鼠动脉VSMC培养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3):对照组(C组)、LPS组、Sal B组、si-circACTA2+C组、si-circACTA2+LPS组和si-circACTA2+Sal B组。LPS组采用LPS(终浓度1 μ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胸腺肽α_1对脂多糖刺激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DR(HLA- DR)表达率及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空白对照组仅加1640培养液,内毒素(LPS)组加LPS刺激,LPS 胸腺肽α_1组先用不同浓度(100、10、1、0.1、0.01μg/ml)胸腺肽α_1预处理细胞,5min后再加入LPS(100 ng/ml)刺激。培养12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LPS单独刺激单核细胞时,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11.14±5.09)%]较空白对照组[(74.00±3.50)%]明显降低,用胸腺肽α_1预处理后,HLA-DR表达率随着胸腺肽α_1浓度的增高而增高(P均<0.01)。LPS单独刺激淋巴细胞时,淋巴细胞凋亡率[(8.16±0.51)%]较空白对照组[(4.40±0.53)%]明显增加,而用胸腺肽α_1预处理后,淋巴细胞凋亡率随着胸腺肽α_1浓度的增高而降低,胸腺肽α_1浓度为10μg/ml和100μg/ml时,淋巴细胞凋亡率[(4.65±0.75)%和(4.50±0.3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1)。结论:胸腺肽α_1对LPS引起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调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4(KLF4)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特点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 为烧创伤脓毒症的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与从1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中提取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M)进行实验。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未处理)、1、2、4、6、8、12、24 h构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 据此确定后续部分实验LPS处理时间。用L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0、8 h,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KLF4的定位与蛋白表达;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 采用DESeq2软件筛选2种处理时间细胞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采用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1、2、4、6、8、12、24 h, 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针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时血红素氧合酶-1(HO-1)/PTEN假定激酶1(PINK1)/Park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 6~8周龄, 体质量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E组)、穴位电针+内毒素血症组(EE组)和非穴位电针+内毒素血症组(NE组)。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的方法制备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 C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E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EE组于造模前5 d开始电针刺激, 1次/d, 选择双侧足三里及肾俞穴, 疏密波, 频率2/15 Hz, 刺激强度以大鼠出现轻微肌颤为宜, 30 min/次, 留针至注射后6 h。NE组刺激穴位旁开0.5 cm处。LPS注射后6 h时麻醉大鼠股静脉取血样, 采用生化分析仪法检测血清Cr和BUN的浓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IL-6和TNF-α的浓度。随后处死大鼠取肾组织HE染色并进行肾损伤评分,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O-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氢对脂多糖(LPS)-尼日利亚菌素诱导巨噬细胞焦亡的影响及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5):对照组(C组)、LPS-尼日利亚菌素组(LN组)、富氢液培养基+LPS-尼日利亚菌素组(H+LN组)和慢病毒转染+富氢液培养基+LPS-尼日利亚菌素组(LV+H+LN组)。C组细胞使用普通培养基正常培养24 h;LN组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LPS和10 μmol/L的尼日利亚菌素孵育24 h;H+LN组将普通培养基更换为0.6 mmol/L的富氢液培养基, 随即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LPS和10 μmol/L的尼日利亚菌素孵育24 h;LV+H+LN组使用经慢病毒转染致NEAT1稳定过表达的THP-1细胞, 并将普通培养基更换为0.6 mmol/L的富氢液培养基, 随即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LPS和10 μmol/L的尼日利亚菌素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比色法检测LDH释放量, ELISA法检测培养基IL-1β和IL-...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巨噬细胞LPS耐受形成过程中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释放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其在巨噬细胞建立LPS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64.7 细胞.实验分为两部分:①LPS刺激细胞不同时间(4 h,8 h,20 h)或用PBS培养细胞4 h;②LPS耐受实验(LPS预刺激巨噬细胞20 h后,换液并洗去LPS,再次加入LPS刺激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RT-PCR法相对定量分析巨噬细胞TNF-α和IL-10 mRNA 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LPS刺激20 h后建立耐受的巨噬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其TNF-α释放量低于非耐受细胞,而IL-6和IL-10释放量则大幅增加,与TNF-α释放减少截然相反.TNF-α和IL-10mRNA 表达水平与其蛋白分泌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结论:巨噬细胞对LPS的耐受建立在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共同作用的基础上;LPS预刺激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抑炎因子表达和分泌大幅增加是介导巨噬细胞对LPS耐受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