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 其中男12例、女3例, 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 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情况, 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 皮瓣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 记录皮瓣切取时长和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 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 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该组患者术中探测到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部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手足显微创面修复外科就诊并诊断为足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慢性创面患者7例,采用同侧肢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4~68岁,平均37岁。病灶切除术后创面大小为2.5 cm×5.5 cm~4.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3.0 cm×6.0 cm~4.5 cm×10.0 cm,7例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色泽及质地、皮瓣感觉的恢复、行走功能的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边缘坏死,经积极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1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臃肿,足部承重功能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腓肠肌收缩有力,行走时步态正常。皮瓣受区无渗液、窦道、慢性溃疡改变,癌变无复发及淋巴结转移。3例缝接皮神经的足部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鳞状细胞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端侧吻合动脉行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端侧吻合动脉行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21例患者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缺损面积2 cm×2 cm~10 cm×7 cm,皮瓣切取面积3 cm×3 cm~11 cm×8 cm.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0个月.2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拇指再造供区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2例拇指再造供区创面。缺损面积2. 8 cm×4. 5 cm~5. 0 cm×9. 1 cm,切取皮瓣面积3. 0 cm×5. 0 cm~5. 5 cm×10. 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优良,外观满意。小腿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仅存留较小的线状瘢痕。结论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相对恒定、血供可靠,皮瓣切取较简单,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拇指再造供区创面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8月-2017年3月,应用游离同侧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区创面13例,均Ⅱ期修复,缺损面积:4.0 cm×5.0 cm~5.0 cm×8.0 cm,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及骨外露,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13例皮瓣成活并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外形、质地及外展功能良好。两点辨别觉为1.8~3.2mm。结论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创面质地良好,血供可靠,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甲瓣供区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1例拇甲瓣供区缺损患者.缺损面积2.0 cm×2.0 cm~4.5 cm×3.0 cm.皮瓣设计面积3.0 cm×3.0 cm~5.0 cm×3.5 cm.小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两具新鲜尸体行全身动脉造影,并对小腿部动脉进行二维显影和三维重建.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34例.其中,手部25例,足部9例;感染创面12例,清洁创面22例,皮肤缺损面积6 cm×4 cm~13 cm×8cm,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cm~ 14cm×9cm.23例皮瓣由1条穿支血管营养,余11例由2条穿支营养;15例在切取皮瓣时解剖出1条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9例皮瓣通过缝合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 将小腿后区分为5个血管区,并获得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重建图像.临床应用2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5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随访6~21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9例缝合皮神经的手背部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 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薄且柔软,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及腓肠肌,是手、足刨面修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 其中男16例、女7例, 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 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 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 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 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 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 穿支口径为0.20~0.70 mm, 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 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 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 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小型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3例手背小型缺损创面患者。创面面积为3. 7 cm×6. 5 cm~5. 0 cm×7. 8 cm,设计皮瓣面积为4. 5 cm×7. 0 cm~6. 0 cm×9. 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2例顺利成活,l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无臃肿,质地柔软。小腿供区仅存留较小的线状瘢痕。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相对恒定、血供可靠,皮瓣切取较简单,局部损伤小,血管蒂长,皮下脂肪含量较少,应用其修复手背小型缺损创面,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解剖研究,并探讨其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对4例8侧成人下肢冰鲜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并记录穿支蒂长、穿支起始部外径及皮肤穿出点位置。临床应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5例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3.4岁;其中2例合并韧带损伤和(或)骨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0 cm~8.0 cm×5.0 cm,切取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面积10.0 cm×5.0 cm~13.0 cm×6.0 cm,术前行微泡超声造影寻找膝上外侧动脉优势穿支血管并标记皮肤穿出点,术中使用CDU确认优势血管皮肤穿出点,根据膝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面积设计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缺损区。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按照Bai-ly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解剖发现,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蒂长(8.2±0.9)cm,起始部外径(1.1±0.2)mm。临床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4月,收治16例前足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6~5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烧伤5例,交通事故伤8例,压砸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30 h,平均6.5 h。创面范围4 cm×3 cm~10 cm×7 cm。伴趾间关节侧副韧带、关节囊缺损3例,骨外露12例;均伴肌腱外露。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3例,携带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3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11 cm×8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臃肿,重建韧带的关节稳定,未继发畸形。供区无明显凹陷。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血管解剖相对恒定、血运可靠、可以携带肌瓣修复复合组织缺损、修复后足部外形较好等优点,是修复前足背侧创面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6月,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创伤显微骨科共收治伴有跟腱缺损的感染性创面12例, 跟腱区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4.5 cm~8.0 cm×12.5 cm, 跟腱缺损长度3.0~7.0 cm, 均采用以腓动脉后穿支为供血血管, 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跟腱皮瓣(ATF)修复。皮瓣切取面积3.0 cm×5.0 cm~9.0 cm×13.0 cm, 切取ATF大小3.0 cm×4.0 cm~3.0 cm×8.0 cm。供区8例直接缝合,4例行植皮修复。术后常规外固定6周, 其后去除外固定并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定期行门诊随访, 末次随访时采用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嵌合ATF切取顺利且各瓣血运好, 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 皮瓣均顺利成活, 伤口甲级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10~24个月, 皮瓣外观饱满, 稍显臃肿, 色泽与受区相似, 质地柔软, 小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估, 结果优8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59-1863
[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因外伤造成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共45例。其中手部创面15例,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足部创面30例,采用腓动脉穿支带蒂岛状皮瓣逆行修复。男31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平均46岁。损伤原因:挤压伤12例,机器绞伤13例,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爆炸伤2例。创面缺损范围为5.0 cm×4.0 cm~10.0 cm×9.0 cm,采用大小为6.0 cm×5.0 cm~12.0 cm×10.0 cm的腓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并以大小为8.0 cm×6.0 cm~14.0 cm×12.0cm的腓动脉近端穿支蒂皮瓣修复供区。[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经过换药,二次清创后全厚皮片植皮成活,其余皮瓣均一期愈合,愈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皮瓣两点辨别觉达8~10 mm,但较周围肤色稍深、纹理较疏松;术后4例因皮瓣臃肿行削薄手术;末次随访时按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定疗效,获优31例,良14例,优良率100%。[结论]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手足部创面不牺牲主干血管,耐磨性较好,术后手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16例足跟部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3 cm~11 cm×8 cm。清创后以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采用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1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形成水疱,结痂后瘢痕愈合。皮瓣成活良好,弹性佳,色泽自然,外观无明显臃肿。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疼痛和功能障碍。供区外观满意。末次随访采用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8例,良3例,中4例,差1例。临床有效率为15/16。结论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术式简单,创伤小,皮瓣成活率高,质地良好,是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6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7例, 女24例;年龄(43.9±12.0)岁;左侧33例, 右侧28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0 cm×3.0 cm~17.0 cm×8.0 cm;皮瓣面积5.0 cm×4.0 cm~18.0 cm×9.0 cm。按照术前血管探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超声组(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30例和3D-CTA组(术前采用3D-CTA检查)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检查与术中探查的指标结果是否一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成活率、患者对创面修复效果满意率、皮瓣区感觉恢复率、供区优良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超声组术中发现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类型与术前超声检查情况一致性低(Kappa系数为0.104, P=0.088)。3D-CTA组术中发现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类型与术前3D-CTA检查情况一致(Kappa系数为1.00, P<0.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2月,应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3例。皮瓣面积平均:4.0 cm×7.0 cm(3.0 cm×5.0 cm~4.0 cm×7.0 cm)。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术后第4天皮瓣远端出现暗紫,经无菌换药、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后成活。随访2~18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外观均满意,皮瓣无臃肿及挛缩。结论 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操作简单,对供区损伤较小,皮瓣无臃肿,质地良好,外形满意,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优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6年5月至2012年8月,对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创面面积为5 cm×3 cm~12cm×8cm.均应用同侧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皮瓣前内界为胫骨的内后缘,后外侧界为小腿后正中纵轴线,以腘皱褶中点至内踝中点连线为轴设计皮瓣,皮瓣面积为6 cm×4 cm~13 cm×9 cm. 结果 术后2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臃肿,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行走时步态基本正常. 结论 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佳,该皮瓣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质地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故不失为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踝尖后上4~7 cm和9~ 11 cm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外踝尖后上4.0~7.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例,切取皮瓣面积:4.5 cm×3.0 cm ~ 25.0 cm×10.0 cm,穿支血管蒂长:1.1 ~2.8 cm,血管外径:0.9~1.4 cm;外踝尖后上9.0~11.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7例,切取皮瓣面积:3.8 cm×3.0 cm~ 15.0 cm ×9.5 cm,穿支血管蒂长:1.3 ~3.2 cm,血管外径:1.0 ~ 1.6 mm. 结果 15例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及切口感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患者获得6~ 24个月的随访,皮瓣及蒂部色泽、质地良好,厚薄适中,无烫伤及溃疡发生,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外踝尖后上4.0 ~7.0 cm和9.0 ~11.0 cm两种不同平面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小腿较小创面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手足整形外科对9例小腿前外侧创面采用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予以修复, 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4.0 cm~4.0 cm×5.0 cm, 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8.0 cm~5.0 cm×9.0 cm, 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及微信视频随访。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 创面及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出院后, 由手术负责人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 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 皮瓣愈合后, 外形无臃肿, 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 患者的评分均达S3级。结论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小腿较小面积软组织损伤, 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继发损伤小,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接力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科收治手背部创面患者7例, 男5例, 女2例;年龄31~69岁, 平均49.7岁。损伤原因:碾轧伤3例, 热压伤1例, 机器绞伤3例。创面缺损大小6.5 cm×5.5 cm~10.5 cm×8.0 cm, 带骨间后动脉尺侧终支穿支皮瓣大小7.0 cm×6.0 cm~11.0 cm×8.5 cm, 转位修复创面, 并以大小为5.5 cm×2.5 cm~8.0 cm×4.0 cm的骨间后动脉桡侧终支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供区。结果术后二块皮瓣顺利存活, 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未发生血管危象、切口裂开和明显肿胀等情况。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6~24个月, 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 外观满意, 蒂部无臃肿。带骨间后动脉尺侧终支穿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8 mm, 平均(11.5±0.5) mm;骨间后动脉桡侧终支穿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5 mm, 平均(9.0±0.5) mm;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 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结论骨间后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