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综合分析。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25例单发、5例多发,DSA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分布部位及大小。结论1 DSA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情况与载瘤动脉关系。为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数据。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A和MR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探讨MRA颅内动脉瘤显示情况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1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予以头颅CTA和MRA检查。结果头颅CTA检出151例(96.8%),MRA检出130例(83.3%),头颅CTA检出率高于MRA(P<0.01);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动脉瘤颈部及瘤体的最长径接近(P>0.05)。结论头颅CTA和MRA法各具特点,选择方法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CTA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无并发症、快速、简便、低费用的影像技术,诊断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3.
减影CTA和64层V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减影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标准筛选,获取9篇文献进行研究(英文7篇,中文2篇),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所纳入9篇文献中,除Imakita、Romijn等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99?,其余均为100%,特异性为90%~100%.从文献的图片中获得脑血管显示及动脉瘤的诊断信息,88.9%图像质量达到优良(8,9),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图像质量优,可完整的显示全脑血管.显示5级分支血管,清晰显示动静脉、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及其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及瘤颈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共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3D-CTA及2D-DSA均检出34枚颅内动脉瘤。3D-CTA检查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8.89%。三种检查手段的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显示3D-CTA与3D-D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2D-DSA。3D-DSA及3D-CTA均能良好显示检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效果明显优于2D-DSA(P〈0.05)。结论利用3D-CTA可安全、有效地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检查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手段。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3D-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考虑颅内动脉瘤的66例患者同期行3D-CTA检查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3D-CTA检查包括多层平在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和仿真内窺镜技术(VE),对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 ①3D-DSA确诊57例患者有颅内动脉瘤共62个,3D-CTA检出58个动脉瘤,漏检4个,诊断正确率为93.5%.②原始图像、MPR、SSD、MIP及VR检出脑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46.8%、58.1%、62.9%、74.2%及88.7%,以VR技术最优,其次是MIP技术.③SSD、MIP及VR3种成像技术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1.3%、65.6%及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62,P<0.05). ④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还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结论 3D-CTA结合MIP、VE及VR等后处理技术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快速、价廉、准确率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越血管成像(3D-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I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66例AN的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结果66例动脉瘤患者共发现68个动脉瘤,其中3D-TOF MRA共检出动脉瘤63个,3例因完全血栓形成,2例因出血背景未明确显示瘤体,敏感性92.65%(63/68)。68个颅内动脉瘤中有7个磁共振成像平扫检查阴性,其中的6个MRA能明确显示动脉瘤。结论3D-TOF 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比研究16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的价值,以利于临床准确选择检查方法。方法:①收集行16层CTA及3D-DS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VSA患者31例,比较CTA和3D-DSA检出VSA情况;②使用CTA容积再现(VR)和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比较两者差异,以此反应瘤体大小差异。结果:①经手术证实34个VSA,CTA诊断32个,3D-DSA诊断33个,两者间VSA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较CTA-VR图像测量值大(P<0.05)。结论:①16层CTA和3D-DSA均能准确诊断VS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②VSA瘤体于3D-DSA VR图像上较CTA-VR图像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科的常见多发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因此,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和不足,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合理选用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基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的57例因临床疑诊动脉瘤而行头颈部CTA的患者.分别通过人工智能诊断系统与影像医师独立人工分析CTA数据,使用卡方检验评价AI与人工分析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通过组内一致性检验(ICC)...  相似文献   

13.
王树文 《现代医学》2021,(11):1314-1317
目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与MR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A与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结果及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基于AI的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共9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通过AI后处理技术(AI组)与人工后处理技术(手动组)分析CTA数据,并记录两组后处理时间以及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径线测量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计算两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并分别与DSA动脉瘤测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96例患者中,经DSA确诊71例,共计92个动脉瘤。(1)后处理时间:手动组为380(342~434) s, AI组为3.05(2.79~3.2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检出效能:以患者为单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AI组分别为88.73%、80.65%、91.66%,手动组分别为91.55%、80.00%、96.87%;以动脉瘤个数和位置为单位,AI组误诊及漏诊个数多于手动组。(3)定量分析:与DSA测量数值对比,AI组在瘤颈宽度的测量数值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动组在瘤颈宽度的测量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 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刨性检查,患者不易接受,因而也不能作为筛查手段;CT脑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诊断颅内动脉瘤有一定优势,并能同时发现颅内血管出现的钙化、软斑块及狭窄等病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及颅内动脉血管的其他病变的检查诊断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A、TOF-MRA、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TA、TOF-MRI、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细节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CT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4个,TOF-MR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0个,3D-DS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6个。3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4.44%、83.33%、100%。 TOF-MRA方法对动脉瘤检出的准确率明显低于CTA方法与3D-DSA方法(P〈0.05)。在动脉瘤细节及瘤颈显示方面3D-DSA方法明显优于3D-CTA、TOF-MRA方法(P〈0.05)。结论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及显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瘤颈情况和周围血管上具有优势。 TOF法MRA安全、无创、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可作为动脉瘤筛查手段的首先方法,CTA扫描成像时间快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动脉瘤首先方法及可作动脉瘤夹闭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去骨剪影CT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表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症状疑为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其CTA、MRA及DSA影像学检查资料.以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